李 瑩,康寧芳,鞏仔鵬,陳思穎,蘭燕宇
貴州醫(yī)科大學 貴州省藥物制劑重點實驗室 省部共建藥用植物功效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民族藥與中藥開發(fā)應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藥學院,貴陽 550004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常見的全身性免疫病,其主要癥狀是多滑膜關節(jié)炎和關節(jié)外損傷,它通常會導致腫脹、發(fā)紅、疼痛、關節(jié)損傷畸形等,嚴重危害病人的健康[1]。由于目前該病的發(fā)病機制仍不明確,臨床治療往往以西藥為主,作用機制呈現(xiàn)單一的特點,因此亟需新型安全、療效獨特的治療藥物。在治療RA方面,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通過“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將中藥應用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治療,展現(xiàn)了其“多成分、多環(huán)節(jié)、多途徑、多靶點”的作用特點和治療優(yōu)勢。
紅禾麻又名“紅活麻”,系蕁麻科艾麻屬植物珠芽艾麻Laporteabulbifera(Sieb.et Zucc.)Wedd.的新鮮或干燥全草[2],是貴州地區(qū)用于治療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常用苗藥,其主要化學成分包括內酯類、鞣質類、黃酮類及苯丙素類等[3-6]。紅禾麻藥用價值較高,具有抗炎、鎮(zhèn)痛、降血脂、祛風濕、免疫抑制等作用[7,8]。目前,關于紅禾麻的文獻報道主要集中在藥理作用及化學成分等方面,未見紅禾麻體內吸收及其影響因素的報道,尤其是RA病理狀態(tài)下的腸吸收研究尚屬空白。Gong等[9]認為,疾病狀態(tài)會影響中藥的藥代動力學特征,生理及病理狀況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體內藥物代謝酶、轉運蛋白、細胞膜通透性、微生物菌群等的改變,導致中藥在機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過程發(fā)生顯著改變。故本研究采用在體循環(huán)腸灌流法,考察紅禾麻提取物中8種代表成分在生理病理狀態(tài)下的腸吸收差異,探討不同因素對其腸吸收特性的影響,為紅禾麻臨床治療RA的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Acquity UPLC超高壓液相-三重四級桿串聯(lián)質譜儀(美國Waters公司,包括Masslynx 4.1質譜儀工作站);PV-200型足趾容積測量儀(成都泰盟生物有限公司);HL-2S型恒流泵(上海青浦滬西儀器廠);紅禾麻藥材采收于貴州省貴安新區(qū),由貴州中醫(yī)藥大學孫慶文教授鑒定為蕁麻科艾麻屬植物紅禾麻Laporteabulbifera(Sieb.et Zucc.)Wedd.的新鮮全草;新綠原酸、綠原酸、隱綠原酸對照品(江西佰草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分別為BCY-0921,BCY-0414,BCY-0920,純度均≥98%);蘆丁、異槲皮苷、槲皮苷、山奈酚-3-O-蕓香糖苷、木犀草苷、葛根素對照品(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批號分別為100080-201610、112007-201602、111538-201606、111809-201403、111720-201408、110752-201514,純度均≥98%);完全弗式佐劑(CFA,sigma公司,批號:SLBW5971);乙腈、甲醇、甲酸(色譜純,德國Merck公司);水為超純水。
健康雄性SD大鼠,SPF級,體重 220~250 g,購于長沙天勤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動物生產許可證號:SCXK(湘)2014-0011。經貴州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1503017。
2.1.1 色譜條件
色譜柱 Waters BEH C18(2.1 mm×50 mm,1.7 μm);流速 0.35 mL/min;柱溫 45 ℃;流動相 0.1%甲酸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脫條件(0~0.5 min,5%~9% A;0.5~2.0 min,9%~15% A;2.0~4.0 min,15%~20% A;4.0~4.5 min,20%~95% A;4.5~5.0 min,95%~5% A),進樣體積3 μL。
2.1.2 質譜條件
電噴霧電離源(ESI);毛細管電壓3 KV;離子源溫度150 ℃;去溶劑氣溫度400 ℃;去溶劑氣 N2,流速800 L/h;反吹氣 N2,流速50 L/h;質譜數(shù)據(jù)采集及處理軟件為MassLynx V 4.1工作站;掃描方式為單離子監(jiān)測(SIR)。監(jiān)測離子:m/z(-)353.3(新綠原酸);m/z(-)353.1(綠原酸);m/z(-)353.2(隱綠原酸);m/z(-)609.1(蘆丁);m/z(-)463.0(異槲皮苷);m/z(+)449.1(槲皮苷);m/z(-)593.0(山奈酚-3-O-蕓香糖苷);m/z(-)447.3(木犀草苷);m/z(+)417.0(葛根素);錐孔電壓分別為:25、35、35、50、45、30、50、35、25。
K-R營養(yǎng)液[11]:精密稱取NaCl 7.8 g,KCl 0.35 g,NaHCO31.37g,NaH2PO40.32 g,MgCl20.02 g,CaCl20.37 g,葡萄糖1.40 g,溶解在少量水中,氯化鈣單獨溶解并逐滴加入,蒸餾水溶解后定容至1 L。
內標溶液:精密稱取葛根素對照品適量,加甲醇溶解并定容,得濃度為葛根素(1.280 mg/mL)的儲備液。置于冰箱-20 ℃保存,備用。
混合對照品溶液:精密稱取對照品適量,加甲醇溶解并定容,得濃度分別為新綠原酸(1.024 mg/mL)、綠原酸(1.114 mg/mL)、隱綠原酸(1.086 mg/mL)、蘆丁(0.508 mg/mL)、異槲皮苷(0.538 mg/mL)、槲皮苷(0.710 mg/mL)、山奈酚-3-O-蕓香糖苷(0.531 mg/mL)、木犀草苷 (1.022 mg/mL)的儲備液。取上述儲備液適量,37 ℃氮氣下吹干,空白K-R營養(yǎng)液溶解并逐級稀釋至所需質量濃度,得混合系列標準溶液。置于冰箱-20 ℃保存,備用。
空白腸循環(huán)液:取37 ℃ K-R液50 mL,置于量筒中,進行在體腸灌流試驗,循環(huán)3 h,即得。
紅禾麻提取物供試液[10,11]:取紅禾麻藥材5 kg干燥打粗粉并均勻混合,按文獻方法[6]回流提取,即得紅禾麻固體提取物,提取率為2.87%。取上述提取物適量,加入適量的K-R營養(yǎng)液,超聲30 min溶解,5 000 rpm 離心10 min,取上清液,即得2.5、5.0、10.0 mg/mL的供試液。經UPLC-MS/MS法測定,紅禾麻提取物中各成分的含量分別為新綠原酸(2.32%),綠原酸(6.54%),隱綠原酸(4.68%),蘆丁(11.45%),槲皮苷(0.63%),異槲皮苷(2.15%),山奈酚-3-O-蕓香糖苷(2.30%),木犀草苷(1.04%)。
2.3.1 大鼠分組與造模
將SD大鼠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模型組。根據(jù)文獻方法[12],模型組采用0.1 mL完全弗氏佐劑(CFA)注射于每只大鼠右后足跖皮內,使其致炎,正常組注射相應體積的生理鹽水,并在7天后再次免疫,持續(xù)21天后,佐劑性關節(jié)炎(adjuvant arthritis,AA)大鼠模型成功復制。由于AA大鼠模型的臨床表現(xiàn)、病理機制、免疫學變化等方面與RA有諸多相似性,故選用此模型。
參照文獻方法[13],分別于大鼠造模前及造模后第9、13、17、21天按照關節(jié)炎指數(shù)(AI)評分標準對AA大鼠進行評估,累計評分>6分的大鼠用于實驗。評分標準見表1。
表1 大鼠關節(jié)指數(shù)評分標準(0~4級)Table 1 Rat arthritis index scoring criteria (grade 0-4)
2.3.2 在體循環(huán)腸灌流試驗
正常和AA模型大鼠禁食不禁水12 h,麻醉(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7 mL/kg)后固定于手術臺上,其余按照文獻方法操作[14,15],使試驗腸段與恒流泵形成回路。取37 ℃紅禾麻提取物溶液50 mL,以5 mL/min流速循環(huán)15 min后,將流速調節(jié)為2.5 mL/min,立刻讀出腸循環(huán)液的體積并從循環(huán)液量筒中取樣1 mL,作為零時間的樣品。另需向量筒中補加37 ℃ K-R營養(yǎng)液1 mL,其后于30、60、90、120、150、180 min時同法讀數(shù),取樣并補加 K-R液,循環(huán)3h后終止。待循環(huán)完畢后,用空氣排凈管路和腸道內液體,并量取其體積,即為管路、腸道的死體積。死體積加上各時間點的量筒讀數(shù)體積即為該時間點循環(huán)液體積。以此方法進行腸循環(huán)液的體積校正,進而計算各時間點藥物的量,即剩余藥量Ptn(μg)。
A%=(Pt0-Pt3)/Pt0×100%
其中,Ptn為 tn 時刻循環(huán)液中的剩余藥量;Ct1為循環(huán)液藥物初始濃度;Vt1為循環(huán)液初始體積;Ctn(i=n)為tn時刻腸循環(huán)液藥物濃度;Vtn為 tn 時刻腸循環(huán)液體積;Pt0為0 h時的剩余藥量;Pt3為3 h時的剩余藥量;A為3 h累積吸收轉化率。以剩余藥量的自然對數(shù)對取樣時間t作圖,所得的直線斜率即為吸收速率常數(shù)(Ka)。
取樣品200 μL,加入葛根素(1.0 μg/mL)內標溶液20 μL,0.1%甲酸水溶液40 μL,加入甲醇400 μL,渦混3 min,超聲(80 Hz)10 min,12 000 rpm離心10 min。取上清液于37 ℃氮氣下吹干,殘渣加入100 μL 50%甲醇水溶解,渦混3 min,超聲(80 Hz)10 min,12 000 rpm離心10 min,取上清液UPLC-MS/MS進樣分析。
3.1.1 專屬性
取空白腸循環(huán)液、空白腸循環(huán)液加內標及混合對照品溶液、含紅禾麻提取物的實測樣品,按“2.4”、“2.1”項下操作,得到色譜圖A、B、C。結果表明8種成分分離完全,空白腸循環(huán)液無干擾,各成分及葛根素的保留時間(RT)分別為1.12、1.49、1.58、1.86、2.89、3.04、3.17、3.47、3.70 min,該法的專屬性良好。
圖1 典型色譜圖Fig.1 Typical chromatogram 注:A:空白腸循環(huán)液;B:空白腸循環(huán)液加對照;C:實測腸循環(huán)液樣品;1.新綠原酸;2.綠原酸;3.隱綠原酸;4.葛根素;5.蘆?。?.異槲皮苷;7.槲皮苷;8.山奈酚-3-O-蕓香糖苷;9.木犀草苷;Note:A:blank solution;B:blank solution spiked with standands;C:real sample;1.neochlorogenic acid;2.chlorogenic acid;3.cryptochlorogenic acid;4.puerarin;5.rutin;6.isoquercetin;7.quercetin;8.kaempferol-3-O-rutinoside;9.galuteolin.
3.1.2 標準曲線與定量下限、最低檢測限
取“2.2”項下系列濃度混合對照品溶液200 μL(新綠原酸質量濃度分別為0.37、0.74、1.49、2.98、5.95、11.91 μg/mL,綠原酸質量濃度分別為0.81、1.62、3.24、6.48、12.95、25.91 μg/mL,隱綠原酸質量濃度分別為0.79、1.58、3.16、6.31、12.63、25.26 μg/mL,蘆丁質量濃度分別為2.95、5.91、11.81、23.63、47.25、94.50 μg/mL,異槲皮苷質量濃度分別為0.39、0.78、1.56、3.13、6.26、12.51 μg/mL,槲皮苷質量濃度分別為0.19、0.37、0.74、1.49、2.97、5.94 μg/mL,山奈酚-3-O-蕓香糖苷質量濃度分別為0.77、1.54、3.09、6.17、12.35、24.70 μg/mL,木犀草苷質量濃度分別為0.77、1.55、3.10、6.19、12.38、24.77 μg/mL),按“2.4”、“2.1”項下操作。以待測物的峰面積與內標物峰面積之比(A/Ai()為縱坐標(Y(,各物質濃度((C()為橫坐標(X(進行直線回歸,權重系數(shù)為1/(X(,獲得回歸方程。最低定量限(LLOQ)定義為S/N=10,最低檢測限(LLOD)定義為S/N=3。各成分標準曲線方程依次為y= 0.966 7x+ 0.374 7(r=0.999 1)、y=0.753 6x+0.440 1(r=0.999 5)、y= 1.238 9x+0.515 8(r=0.999 6)、y= 3.607 8x+2.185 3(r=0.999 2)、y=4.424 4x+0.567 0(r=0.999 6)、y=8.327 9x+1.050 8(r=0.999 4)、y= 4.389 9x+3.349 9(r=0.999 2)、y=1.829 5x+1.111 7(r=0.999 2)。各成分在其線性范圍內線性關系良好(r≥0.999),LLOQ分別為0.37、0.81、0.79、2.95、0.39、0.19、0.77、0.77 μg/mL,LLOD分別為0.022、0.045、0.038、0.168、0.021、0.018、0.053、0.059 μg/mL。
3.1.3 精密度和準確度
按“3.1.2”項下方法,分別配制同一分析批的8種成分定量下限以及低、中、高濃度(新綠原酸0.74、2.23、8.93 μg/mL;綠原酸1.62、4.86、19.43 μg/mL;隱綠原酸1.58、4.74、18.94 μg/mL;蘆丁5.91、17.72、70.88 μg/mL;異槲皮苷0.78、2.35、9.38 μg/mL;槲皮苷0.37、1.11、4.46 μg/mL;山奈酚-3-O-蕓香糖苷1.54、4.63、18.52 μg/mL;木犀草苷1.55、4.64、18.57 μg/mL)混合質控(QC)樣品,各濃度平行制備5份,按“2.4”、“2.1”項下操作,考察批內精密度和準確度;同法配制3個分析批的定量下限以及低、中、高質量濃度質控樣品,各樣品連續(xù)進樣3天,各濃度平行測定5次,考察批間精密度和準確度。結果表示:批內精密度的RSD為2.84%~9.45%,準確度(RE)為-3.82%~7.56%;批間精密度的RSD為9.35%~10.22%,準確度(RE)為-4.26%~5.45%,符合生物樣品的測定要求。
3.1.4 提取回收率
取“2.2”項下空白腸循環(huán)液200 μL,置于1.5 mL離心管中,分別加入“3.1.2”項下方法配制的系列濃度混合對照品溶液適量,按“2.4”、“2.1”項下操作,得各成分峰面積(A提取);另取空白腸循環(huán)液200 μL,按“2.4”項下方法處理至氮氣吹干,殘渣加入相應質量濃度的系列混合標準品溶液,混勻,使最終質量濃度與前者一樣,再按“2.1”項下進樣,得各成分峰面積(A未提取);提取回收率=(A提取/A未提取)×100%。每個質量濃度平行5個樣本。結果表明,8種成分的提取回收率為71.45%~83.26%(RSD<7%,n=5);內標的提取回收率為80.22%~ 85.12%(RSD<8%,n=5)。
3.1.5 基質效應
取“2.2”項下低、中、高濃度混合對照品溶液適量,37 ℃氮氣下吹干,加入空白腸循環(huán)液200 μL使溶解,按“2.4”、“2.1”項下操作,每個質量濃度進樣5次,記錄峰面積(A1);另取對應質量濃度的混合對照品溶液適量,37 ℃氮氣下吹干,加入50%甲醇200 μL使溶解,每個質量濃度進樣5次,記錄峰面積(A2);基質效應=A1/ A2×100%。結果表明,各待測物的基質效應為81.35%~ 112.65%(RSD<8%,n=5),內標的基質效應為86.22%~105.43%(RSD<8%,n=5),基質效應不影響待測物的測定。
3.1.6 穩(wěn)定性
在組織胚胎學中,外分泌腺根據(jù)腺細胞的數(shù)目,可以被分為單細胞腺和多細胞腺。其中單細胞腺是單個有分泌機能的腺上皮細胞。這種腺上皮細胞呈杯狀,分泌粘液。由許多上皮細胞構成的腺被稱為多細胞腺,多細胞腺分為兩部分:導管與腺體。多細胞的外分泌腺根據(jù)腺體部的形態(tài)及導管的分枝與不分枝,可分類如下:
按“3.1.2”項下方法配制各待測物低、中、高質量濃度混合對照品溶液,按“2.4”項下處理后,分別于0、2、4、6、8、12 h(室溫)取樣,按“2.1”項下進樣,以各指標成分峰面積計算該樣品的穩(wěn)定性。結果表明,各成分的RSD值均小于8.5%(n=6),提示腸灌流液樣品在12 h內穩(wěn)定。
3.2.1 紅禾麻提取物的PH對腸吸收的影響
取AA模型大鼠與正常SD大鼠各16只,每組4只,選擇5.0 mg/mL紅禾麻提取物溶液作為腸灌流液,按“2.3.2”項下方法操作,考察AA模型與正常大鼠在不同pH(5.0、6.0、6.8、7.4)紅禾麻提取物中各成分的A和Ka,見表2~3。結果表明,正常組與AA模型組中各成分的吸收均受pH的影響,pH為6.0時各成分的A和Ka較大,故選擇pH6.0的紅禾麻提取物進行后續(xù)實驗。
表2 pH值對正常大鼠8種成分腸吸收的影響Table 2 Effect of pHvalue on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8 components in normal
續(xù)表2(Continued Tab.2)
化合物CompoundpH5.0pH6.0pH6.8pH7.4A(%)Ka(min-1)A(%)Ka(min-1)A(%)Ka(min-1)A(%)Ka(min-1)A(%)Ka(min-1)蘆丁Rutin29.6±1.10.198±0.625?34.9±2.10.915±0.02222.9±1.20.522±0.003?23.0±1.20.552±0.009?異槲皮苷Isoquercetin39.4±4.20.307±0.25743.9±8.70.373±0.04336.1±3.50.270±0.01628.5±5.2?0.222±0.016槲皮苷Quercetin17.4±1.1?0.251±0.094?21.9±3.10.113±0.08916.9±2.8?0.095±0.01513.5±3.00.080±0.023?山奈-3-O-蕓香糖苷Kaempferol-3-O-rutinoside26.1±2.60.313±0.22236.3±2.20.316±0.01322.7±2.00.126±0.026?34.1±2.10.065±0.009木犀草苷Galuteolin32.1±3.20.254±0.072?44.0±3.30.327±0.02536.6±2.00.043±0.005?26.1±2.10.026±0.010
注:與pH6.0組相比,*P<0.05;與正常組相同pH相比,aP<0.05。
Note:Compared with pH6.0,*P<0.05;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 at the same pH,aP<0.05.
表3 pH值對AA模型大鼠8種成分腸吸收的影響Table 3 Effect of pHvalue on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8 components in AA model
注:與pH6.0組相比,*P<0.05;與正常組相同pH相比,aP<0.05。
Note:Compared with pH6.0,*P<0.05;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 at the same pH,aP<0.05.
3.2.2 紅禾麻提取物的質量濃度對腸吸收的影響
考察質量濃度為2.5、5.0、10.0 mg/mL(pH6.0)的紅禾麻提取物供試液,各取50 mL置于37 ℃恒溫水浴中,按“2.3.2”項下方法操作,進行大鼠在體循環(huán)腸灌流實驗,考察供試液中8種成分的A和Ka,見表4和5。結果表明,在考察濃度范圍內,病理及生理狀態(tài)下的槲皮苷存在高濃度飽和現(xiàn)象,表明其體內吸收方式為主動轉運,其余7個成分的A和Ka呈隨著濃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趨勢,提示其余7個成分的吸收機制可能為被動擴散。
與正常組同一濃度相比,模型組中各成分的吸收趨勢總體上優(yōu)于正常組。AA模型組中蘆丁與槲皮苷在低、中濃度下的A、Ka值顯著高于正常大鼠,山奈酚-3-O-蕓香糖苷在高濃度時的A、Ka顯著高于正常大鼠,推測病理狀態(tài)下,AA模型大鼠的腸黏膜通透性增加,吸收增強。
3.2.3 紅禾麻提取物在不同腸段的吸收特征
表4 濃度對正常大鼠8種成分腸吸收的影響Table 4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on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8 components in normal
注:與高濃度組相比,*P<0.05;與正常組相同濃度相比,aP<0.05。
Note:Compared with high concentration,*P<0.05;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 at the same concentration,aP<0.05.
表5 濃度對AA模型大鼠8種成分腸吸收的影響Table 5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on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8 components in AA model
注:與高濃度組相比,*P<0.05;與正常組相同濃度相比,aP<0.05。
Note:Compared with high concentration,*P<0.05;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 at the same concentration,aP<0.05.
3.2.4 膽汁和P-gp對紅禾麻提取物腸吸收的影響
取AA模型大鼠與正常SD大鼠各12只,每組4只,模型與正常大鼠均分為對照組(結扎總膽管,不加P-gp抑制劑)、不結扎組(不結扎總膽管,不加P-gp抑制劑);P-gp抑制劑組(結扎總膽管,加P-gp抑制劑鹽酸維拉帕米108 μg/L)。選擇5.0 mg/mL (pH6.0)紅禾麻提取物溶液作為腸灌流液,以全腸段為目標腸段,通過方差分析比較A,考察膽汁及P-gp對紅禾麻提取物吸收的影響,見表8和9。
表6 腸段對正常大鼠8種成分腸吸收的影響Table 6 Effect of intestinal segment on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8 components in normal
注:與十二指腸組相比,*P<0.05;與正常組相同腸段相比,aP<0.05。
Note:Compared with the duodenum,*P<0.05;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 at the same intestine,aP<0.05.
表7 腸段對AA模型大鼠8種成分腸吸收的影響Table 7 Effect of intestinal segment on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8 components in AA model
注:與十二指腸組相比,*P<0.05;與正常組相同腸段相比,aP<0.05。
Note:Compared with the duodenum,*P<0.05;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 at the same intestine,aP<0.05.
結果表明,與結扎膽總管后的對照組相比,膽汁對正常組中的綠原酸、蘆丁、木犀草苷有顯著抑制作用,對槲皮苷有顯著促進作用;此外,膽汁對模型組中新綠原酸、蘆丁有顯著抑制作用,對異槲皮苷、槲皮苷有顯著促進作用。故實驗之前需進行膽管結扎,以排除膽汁對各成分的影響,保證實驗數(shù)據(jù)可靠。
與未加P-gp抑制劑的對照組相比,正常與AA模型組的腸吸收均受鹽酸維拉帕米的影響。正常大鼠與AA模型大鼠中綠原酸的A和Ka值均有所減小,但對槲皮苷的吸收明顯增加,推測槲皮苷可能是P-gp的底物。與正常組相比,AA模型組中各成分在腸道的吸收總體上增加。
表8 膽汁和P-gp抑制劑對正常大鼠8種成分腸吸收的影響Table 8 Effect of bile and p-gp inhibitor on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8 components in normal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正常組相同項下相比,aP<0.05.
Note: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P<0.05;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 at the same item,aP<0.05.
表9 膽汁和P-gp抑制劑對AA模型大鼠8種成分腸吸收的影響Table 9 Effect of bile and p-gp inhibitor on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8 components in AA model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正常組相同項下相比,aP<0.05.
Note: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P<0.05;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 at the same item,aP<0.05.
紅禾麻提取物中8個成分在腸道的吸收試驗表明,正常與病理狀態(tài)下,槲皮苷不完全依賴濃度梯度轉運,其在小腸的吸收方式可能為主動轉運,其余7個成分的吸收速率與藥物濃度呈良好的線性關系,提示其吸收機制可能為被動擴散,各成分的吸收均受pH、膽汁和P-gp的影響。除綠原酸和隱綠原酸外,正常大鼠對其余各成分的總體吸收趨勢為回腸>十二指腸>空腸>結腸,AA模型對其余各成分的總體吸收趨勢為十二指腸>回腸>空腸>結腸。與正常大鼠相比,AA模型大鼠的主要吸收部位為十二指腸,各成分的吸收趨勢優(yōu)于正常大鼠,表明RA可能會使紅禾麻提取物中某些成分從小腸中的最大吸收部位后移,推測病理狀態(tài)可能會改變藥物的主要吸收部位,猜測其原因可能為[16]炎癥能夠調節(jié)細胞膜上有關轉運體的表達、細胞膜的通透性,從而可能使藥物的藥代動力學行為發(fā)生變化,但具體機制尚待探究。
因AA模型與人RA在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xiàn)、病理、免疫等方面有諸多相似性,且AA模型易于操作,越來越被研究者所認可。在該實驗中,造模大鼠的關節(jié)表現(xiàn)出明顯的炎癥反應,如短時間內不同程度的發(fā)紅、發(fā)熱、腫脹等,表明該模型建立成功,與文獻中報道[17]一致。
在體循環(huán)灌流模型既保證了實驗動物血液和淋巴液的供應,又提高了實驗動物各腸段的生物活性,且該模型能較好的模擬人體體內環(huán)境,更接近生物體本身,因而能夠真實地反映藥物的吸收情況。但該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8]:(1)在探討腸段對紅禾麻提取物腸吸收的過程中,通過結扎各腸段來形成灌流通路,以等濃度的藥物灌流液進行實驗,但在實際情況中,藥物口服后,依次經過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及結腸,到達各腸段的藥物濃度往往不相等,使得實驗結果發(fā)生偏倚;(2)在體循環(huán)實驗中,灌流時間較長,可能對腸黏膜造成損傷,導致實驗結果產生誤差。
P-gp能夠與藥物結合使藥物外排出細胞外,從而影響藥物的吸收,導致進入體內的濃度降低而影響藥物發(fā)揮效應。鹽酸維拉帕米既是P-gp底物,又是其外排的典型抑制劑,在小腸的吸收較完全,被廣泛應用。本實驗中,加入P-gp抑制劑維拉帕米后,不同狀態(tài)下槲皮苷的A和Ka顯著性增加,表明槲皮苷的吸收受腸道上皮細胞中P-gp外排的影響,可能是P-gp的底物,為其臨床藥物相互作用的分析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jù)。
研究表明[19],槲皮苷和異槲皮苷可以完整的分子形式透過單層Caco-2細胞而被腸道收,同時在細胞內和基底側存在廣泛的代謝轉化,推測槲皮素糖苷之間可能具有相同的腸道吸收機制。本實驗中,槲皮苷的吸收機制為主動轉運,異槲皮苷的吸收機制為被動擴散,與文獻結果矛盾,基于此,課題組后續(xù)將采用其他方法和模型(如Caco-2細胞、離體外翻腸囊法等)對本研究結論進行驗證,進一步探討紅禾麻提取物在腸道中的吸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