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星 賀 陽(北京服裝學院 美術(shù)學院,北京 100029)
在華夏五千年歷史中,曾經(jīng)有兩個少數(shù)民族統(tǒng)一過中國。一個是蒙古族,另一個是滿族。清王朝是滿族統(tǒng)治的天下,此時的中國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
自商代開始,政治制度逐步完備,分封制、世襲制和等級制度都已經(jīng)初步確立,同時祭祀服飾、器物、宮室、車馬的使用也都有了相關(guān)規(guī)定。隨著朝代更迭,統(tǒng)治者根據(jù)前朝制度不斷完善,因此到了清朝,制度變得更為嚴謹,此時的服飾制度也更加完善。早在崇德年間,皇太極就認為服制是立國之經(jīng),我國家以騎射為業(yè),不能改變國初之制。由此可見,清朝的服飾制度對于清王朝的重要性,因此通過服飾的不同,將人們按照等級分為了皇帝、皇子、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額駙、公、侯、伯、子、男、將軍、一至九品官員等。因此學者們可以通過服裝以及配飾深入挖掘當時的服飾制度以及清朝時期人們的造物觀及審美觀。
北方游牧民族在統(tǒng)治中原地區(qū)時,由于原本生活環(huán)境艱苦,腰間佩戴各種樣式的囊袋狀生活物品,并將這個習俗帶入了中原。在清代,貴族中流行佩戴荷包,每個荷包作用各不相同,形態(tài)各異,荷包在滿族有特有的名稱為“法都”。在清朝有詩句這樣形容荷包“為盛煙葉淡巴菰,做得荷包各式殊”。荷包盛行于清代,并且造型各異,或許荷包對于游牧民族來說有著獨特的地位。
在1805年來自英國的William Alexander在乾隆年間隨英國使者訪華進行繪畫記錄。在他的繪本中有不少清朝時期平民百姓的生活繪本,在繪本中也有不少當時人們佩戴荷包的圖片,在繪本中極大地還原當時服飾色彩,從而更直觀地展現(xiàn)給讀者當時人們的審美觀與造物觀。
在繪本的第一頁所畫的就是一位中國的官員(圖1),這名官員被當時的仁宗派遣,跟隨英國使團一起進行訪問。在這張繪圖的后面有關(guān)于這名官員的詳細記載,其中就有對腰間佩戴物品的簡單介紹:“在他的腰間系著巾帕,在巾帕后面有放筷子小盒子還有裝煙草的小袋子”。從英國畫家對官員的細致描寫以及繪畫的細節(jié)上,也可以側(cè)面看出黃色的荷包上面有精細的花紋。
此圖(圖2)繪畫的是當時中產(chǎn)階級的人物,圖中的男子穿著羊皮外套,帶著狐貍毛的領(lǐng)子,在他腰部的右邊掛著火石、箭鞘,在左側(cè)掛有明黃色煙袋和鼻煙。
這張圖(圖3)繪制的與前兩幅不相同,繪制的是一家農(nóng)民。在畫者描述的文字中提到,那時的中國煙是很常見的一種物品,但是年僅12歲的小女孩對于這種娛樂方式顯得很享受。在畫冊中出現(xiàn)的人物不論是富貴人家還是貧民百姓,基本人人都會佩戴煙袋和打火石。畫者在這幅作品后面提到這個婦女穿著北方民族的衣服,由此根據(jù)北方民族所處的地域環(huán)境,或許可以推測出每個人帶著煙袋的原因。由于北方民族地區(qū)地處寒冷,農(nóng)耕的人們需要通過抽煙熬日子,因此小女孩對于這種娛樂方式也顯得非常習慣。
晚清及民國時期流傳至今的荷包實物也有不少,在故宮博物院就藏有各式各樣的荷包,這些荷包大多刺繡精良,品相優(yōu)質(zhì)。在辭舊迎新的時候,皇帝會向家人、宗族、大臣等贈送禮物,稱為“饋歲”。因此這類荷包多有賀歲圖案在上面。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中也收有不少晚清及民國時期的荷包。這些荷包紋樣由吉祥圖案組成,比如這個荷包上面裝飾的是由蝴蝶、瓜、瓜蔓等組成的圖紋,“瓜”象征著多子,“瓜蔓”表示延綿不斷。荷包的另一側(cè)是由蝙蝠、葫蘆、壽桃組成的圖案。整體荷包寓意著五福臨門、官高厚祿、萬壽無疆。
除了吉祥圖案的荷包以外,還有不少以文字為主題的荷包留存在世。荷包上的文字內(nèi)容交代了制作荷包的人物姓名,還有些內(nèi)容訴說了人們的內(nèi)心愿望。
比如這個荷包最中間的文字是: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此句出自張說《恩制賜食于麗正殿書院宴賦得林字》,詩中的圖書府指古籍堆積之處,翰墨林則指筆墨之林,比喻文章匯集之處。在詩句旁邊寫著“耀卿繡”,制作荷包的人名為耀卿。還有一個信息出現(xiàn)在荷包的中部,在其下側(cè)用小字標注著“杏月偶出”,意思是在二月中偶然做出此荷包,也表達出繡者并沒有刻意繡制這個荷包的閑情逸致。荷包的左側(cè)繡著蘭花圖案,并且配有文字“蘭為王者香”。在蘭花紋樣旁邊還繡有“辛未年”的時間點,1931年即為辛未年,因此可以猜測該荷包很有可能是在1931年制作而成的。荷包的右側(cè)繡著蓮花,一旁配文“蓮乃百花鮮”。這一枚小小的荷包隱藏著眾多信息,并且荷包的紋樣與文字互相搭配,顯得更加意韻十足。
清朝是荷包文化發(fā)展最為鼎盛的時期,達官貴人的荷包形制多樣,造型各異。清朝時期形成的荷包審美觀與造物觀與當時環(huán)境背景有著極大的聯(lián)系。由于清朝時期日趨保守,統(tǒng)治階級強制民眾接受以等級制度為核心的社會規(guī)范,因此紡織工藝得到了空前發(fā)展。紡織品上不斷堆砌精美的紋樣,導(dǎo)致清朝時期的審美觀趨于繁復(fù)。因此創(chuàng)造出來的荷包也極其得精美,甚至是宮中專門設(shè)有制作荷包的機構(gòu)。
由于清朝的審美觀引導(dǎo)著人們的造物觀,因此在清朝時期荷包的造物觀已與原先的觀念不同。荷包最初的制造源于實用性的需求,到了清朝大多荷包只有裝飾效果,并沒有實質(zhì)性的作用。例如在清朝,荷包經(jīng)常被當作“定情信物”贈送給他人,一般閣中閨秀會繡一對兒荷包,其中一個便送給自己的如意郎君。在小說《紅樓夢》中多次出現(xiàn)荷包,以荷包為線索引出人物關(guān)系。除此之外,清朝帝王也會賞賜荷包給大臣,作為獎賞。在《嘯亭續(xù)錄》中記載:乾嘉時期“歲暮時諸王公大臣皆有賜予;御前大臣皆賜‘歲歲平安’荷包……”此時的荷包造型有元寶形、葫蘆形、雞心形等……造型各異,但是都是帶有祈求平安、祝福新年的寓意。
通過分析清朝畫冊中的荷包以及現(xiàn)存實物的荷包,可探究晚清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和造物觀。色彩上,荷包大多色彩純度較高,以黑、白、紅、藍、黃為主色調(diào),其中這些顏色還會以互補色的形式出現(xiàn),兩個顏色互相搭配,視覺效果極強,具有識別度。如果是一對兒荷包,顏色大多為互補色,通過紋樣和色彩的相互結(jié)合,整體效果更有趣、耐看。紋樣上,大部分清朝的達官貴人佩戴的荷包上面往往有寓意著吉祥富貴的紋樣。如果制作荷包的婦女學識很高,她也會將具有人物故事情節(jié)的紋樣繡在荷包上。然而平民百姓的荷包則以素色為多,很少繡有紋樣,百姓更注重荷包的實用效果??钍缴?,不論達官貴人還是貧民百姓大多都會佩戴煙荷包。北方游牧民族在未進入中原時期,由于環(huán)境惡劣、氣候寒冷,需要抽大煙度過漫漫長日,因此基本大多數(shù)人都會佩戴葫蘆形的煙荷包。除此之外裝碎銀的腰圓形荷包也較常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