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高中音樂鑒賞的教學內容從“單一化”轉向了“縱橫古今”, 同時也意味著學生需要汲取的知識越來越多,教師面臨的挑戰(zhàn)越來越大。在新的音樂鑒賞課堂上,教師不能僅讓學生聽聽音樂、談談感受,還要合理借助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方法,通過學科融合,促進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音樂課堂,拓寬音樂視野,發(fā)展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和藝術修養(yǎng)。在此,筆者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將音樂與其他學科進行合理、有效的融合。
一、音樂與語文學科的融合
音樂與詩歌的結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以湘版音樂教材《高中音樂鑒賞》為例,翻開音樂課本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音樂作品采用了原詩,如第四單元第一章節(jié)中的音樂作品《陽關三疊》。很多學生在初次欣賞時并不能體會詩人王維的依依不舍之情,筆者便鼓勵學生朗誦語文課本里的原詩《渭城曲》。開始,學生只是應付式地朗讀,無法投入地體會詩人的感情。于是,筆者便讓學生放慢速度,尋找詩歌里的韻與調,同時引導學生使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優(yōu)美的語言描述這首詩所要表達的對友人的不舍之情,并為其朗誦或吟唱配樂,最后再讓學生欣賞完整的音樂作品《陽關三疊》,并學唱主題旋律。通過將樂曲中力度的強弱、旋律的起伏與詩歌中語調的高低相結合,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同時加深了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傊?,詩詞可以使非語義性的音樂內容更具體化,而樂曲可以使詩詞里的情感更加鮮明、更加突出,兩者的融合,可以增強音樂課堂的生動性,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音樂、理解音樂,促進其思維的發(fā)展。
此外,還可運用語文中的文學手法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如在教學第五單元第一章節(jié)的“群眾歌曲與藝術歌曲”時,若筆者先讓學生欣賞藝術歌曲《我像雪花天上來》,學生在不理解歌曲內涵的情況下,只能生澀地模仿歌曲的曲調,而難以準確、全面地體會藝術歌曲所表達的豐富情感。但若在聽賞之前,先引導學生關注歌詞,運用語文教學中的賞析法找出一些關鍵詞,再配以歌唱,使這些關鍵詞與音調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強弱緊密結合,便有助于學生把音樂作品中的情感抒發(fā)得更加淋漓盡致。
二、音樂與歷史學科的融合
任何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都有其歷史背景,所以對相關歷史的了解程度也是影響音樂作品欣賞的重要因素。在音樂欣賞課中,筆者會先介紹與樂曲有關的一些歷史知識。仍以湘版音樂教材為例,第四單元第一章節(jié)“華夏音樂之光”涉及了古代樂器琵琶,筆者希望學生能夠通過對比欣賞《霸王別姬》與《十面埋伏》了解琵琶音樂的特點。兩部作品從不同側面表現(xiàn)了楚漢之爭,但若學生不了解秦末漢初時項羽與劉邦的斗爭歷史,就很難理解音樂作品中的意境。所以,筆者首先帶領學生回憶了楚漢之爭的歷史故事,然后再欣賞這兩部作品,從而使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琵琶音樂。
又如,在教學第五單元第二章節(jié)“音樂的戲劇——歌劇”時,筆者選擇了中國歌劇《白毛女》選段,利用學生已學過的歌劇《白毛女》的故事情節(jié),引導學生回憶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喜兒的生存環(huán)境,再請學生講述萬惡的舊社會人吃人的社會現(xiàn)實,使學生很快進入了音樂情景,體會到“白毛女”的生活,也理解了為什么有人把歌劇《白毛女》稱作“中國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悲劇典型。再如講授第五單元第四章節(jié)“梨園百花”時,學生對京劇不了解,缺乏興趣,甚至還有些排斥。于是筆者選擇了京劇《鍘美案》中“包龍圖打坐開封府”的片段讓學生聽賞、學唱,使學生明白每段京劇唱段背后都蘊藏著一段歷史故事,同時引導學生了解并講述有關陳世美的故事,使學生能夠投入作品,真實感受包拯的憤怒之意。
三、音樂與美術學科的融合
每部音樂作品都展示了一幅意味深長的畫卷,而美術作品里也可能隱藏著一段感人至深的樂曲,它們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是實現(xiàn)美育的兩大重要渠道。美麗的圖畫是凝固的音樂,優(yōu)美的樂曲是流動的畫面,所以,在欣賞音樂作品《伏爾加船夫曲》時,筆者還為學生呈現(xiàn)了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使學生在強烈的視聽結合下,深刻領悟了作品的內涵。
音樂是通過旋律、節(jié)奏、音階等表達情感的,而美術則是通過構圖、線條、色彩等傳遞意境的,它們之間的融合有助于學生理解藝術的共通性。所以,在欣賞《黃河大合唱》第一樂章的《黃河船夫曲》后,筆者鼓勵學生畫出自己的聽后感。最終,學生們用一幅幅畫風各異的船夫與狂風惡浪作斗爭的圖畫,表達了對這部音樂作品的理解。
四、音樂與地理學科的融合
音樂體裁、風格的形成,也會受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自然環(huán)境的千差萬別造就了千姿百態(tài)、豐富多彩的地方民歌和民族音樂,如黃土高原地區(qū)豪邁、高亢、嘹亮的信天游,江南水鄉(xiāng)宛轉動聽的民歌小調等。在教學第三單元第一章節(jié)“漢族民歌”時,筆者選擇了《小河淌水》和《無錫景》兩部作品讓學生聽賞,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聽曲感受,并分析這兩部作品的地理歸屬及與地理環(huán)境有關的特征。這樣既讓學生了解了地理環(huán)境與民歌風格特征的聯(lián)系,又豐富了學生的人文知識,加深了學生對民歌的了解,擴大了學生的音樂視野。
此外,音樂還可以與政治、體育等學科進行融合,幫助學生了解音樂作品中的社會背景、宗教信仰等,使學生在不同學科的橫向聯(lián)系中增強文化理解力,提升文化理解素養(yǎng),培養(yǎng)對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熱愛和尊重之情。需要強調的是,音樂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必須是合理、有效的,不能牽強附會,同時要以音樂為主體。
音樂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學科,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以及音樂與其他學科的綜合。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大膽地將音樂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軟化學科邊緣,充分調動有利因素,開發(fā)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增強對交叉學科的理解,拓寬人文視野,不斷發(fā)展對音樂的審美能力、感受力、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全面提高藝術修養(yǎng)。如此,既提升了音樂學科的藝術審美價值,也體現(xiàn)了音樂學科的人文價值。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