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臨平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比較常見的慢性消化系統疾病,以胃黏膜固有腺體減少或消失為病例特點,大量研究證實,60歲以上老年人群占到該病發(fā)病率的52%~80%,不過隨著飲食結構、生活節(jié)奏等變化,發(fā)病群體越來越低齡化[1]。目前慢性萎縮性胃炎仍無特異性治療措施,抗幽門螺桿菌(Hp)是主要的治療措施,但療效有限,復發(fā)率高[2]。中醫(yī)特別是特效中藥治療優(yōu)勢日益受到關注,中西醫(yī)結合成為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新選擇。本研究探討中醫(yī)綜合療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及預后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門診接收的98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9例。其中研究組男25例,女24例;年齡58~75歲,平均 (62.22±3.21)歲;病程2~15年,平均(7.12±1.24)年。對照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60~75歲,平均 (61.44±3.19)歲;病程2~17年,平均(7.32±1.16)年。2組性別、年齡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關于“胃脘痛”的診斷標準,并經胃鏡、實驗室檢查證實。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診斷標準,臨床癥狀表現為惡心、嘔吐及腹部灼痛、脹痛等癥狀,大部分患者出現食欲不振、腹瀉、貧血等癥狀。胃鏡檢查胃黏膜為灰白色,可見毛細血管或紅色網狀的小動脈;實驗室檢查顯示尿、血中胃蛋白酶原減少,胃液無酸或低酸狀態(tài);病理學檢查可能存在腸腺化生,腺體有不同程度的萎縮。2)中醫(yī)癥狀總積分≥8分。排除標準:1)合并消化道潰瘍、十二指腸潰瘍;2)對本研究藥物過敏、對針刺及穴位埋線等不能耐受;3)合并造血系統及肝、腎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4)近期服用過非本次研究藥物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2組患者先給予基礎性治療,對于伴腹脹、噯氣者,叮囑餐前口服多潘立酮,20 mg/次,3次/d。對照組采用雷貝拉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三聯療法,其中雷貝拉唑20 mg,于每日清晨空腹及睡前各服1 次;左氧氟沙星200 mg,餐后 30 min服用,2 次/d,持續(xù)15 d;阿莫西林1000 mg,餐后30 min服用,2 次/d。以上4周為一個療程。研究組在此基礎上聯合中醫(yī)綜合療法,包括自擬健脾益胃湯、針灸、穴位埋穴等,具體如下:1)自擬健脾益胃湯,組方:茯苓15 g,黃芪15 g,黨參15 g,半枝蓮15 g,枳實10 g,莪術15 g,法半夏12 g,梔子12,白術10 g,甘草6 g。隨癥加減,伴熱盛者加白花蛇舌草和蒲公英;脹滿者加萊菔子、砂仁;肝郁者加郁金、柴胡。水煎服,每日1劑,每次煎汁150 ml,分早晚服下。治療3個月。2)針刺、埋線。取足三里(雙)、內關(雙)、上巨虛、下巨虛、公孫(雙)、太沖(雙)、關元穴等穴位,消毒進針,仰臥,選用28#1.8寸不銹鋼毫針,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30 min。選取關元、中脘、天樞(雙)、胃俞(雙)、脾俞(雙)、大腸俞(雙)等穴位埋線,用華佗牌可吸收的縫線,將線穿入一次性7#注射針頭,針尖流出線長0.5 cm,穴位消毒后緊繃皮膚將注射針頭快速刺入穴位1~1.5 cm深,待得氣后輕柔捏穴緩緩拔出針頭,消毒止血,并采用止血貼覆蓋針孔。叮囑患者4 h內穴位不接觸水。以上針刺及埋穴每周1次,治療12周。
1.4.2 觀察指標1)記錄2組治療后的Hp根除率,以病理學及尿素酶試驗均呈陰性為依據;2)中醫(yī)證候積分分別以胃痛、胃脹、便溏和納呆程度作為評分對象,分成無、輕、中、重,對應0、1、2、3分。
1.4.3 療效評定標準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胃鏡檢查胃黏膜炎癥消退達到輕度程度,病理組織學檢查示腺體萎縮;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胃鏡檢查胃黏膜炎癥消退達到中度程度,病理組織學檢查示明顯萎縮,異型增生恢復正?;驕p輕2個級別;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減輕,胃鏡檢查胃黏膜病變范圍縮小>1/2,病理組織學檢查示明顯萎縮,異型增生恢復正常或減輕1個級別;無效:癥狀未見改善或惡化,胃鏡檢查病情加重[4]。
2.1 2組患者Hp根除率比較研究組42例轉陰,Hp根除率85.71%;對照組37例轉陰,轉陰率75.51%。2組Hp根除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2組患者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研究組中醫(yī)癥狀評分為治療前(20.18±5.12)分,治療后為(8.32±2.67)分;對照組中醫(yī)癥狀評分為治療前后分別為(22.36±7.42)分、(15.12±3.45)分,研究組治療后的中醫(yī)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研究組總有效率91.8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慢性萎縮性胃炎起病原因復雜,發(fā)病機制迄今不明,不過實驗室檢查發(fā)現該病表現為典型的胃黏膜廣泛性、局限性固有腺萎縮癥狀,提示該病惡化為胃癌的風險高,可能是胃癌的癌前病變,應引起高度重視[5]。大量研究共同認為是Hp參與了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生、發(fā)展,故臨床多采用Hp根除術消除萎縮性胃炎患者胃內炎癥,以此延伸出三聯、四聯療法,不過根據隨訪,長期效果不佳,復發(fā)率高,也容易損傷胃黏膜[6]。
中醫(yī)把慢性萎縮性胃炎納入“痞滿”“胃脘痛”范疇,《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關于其病機,認為與脾胃不健,或飲食不節(jié),或外邪犯胃,致脾胃失運,脾陽受損,進而脾胃虛弱,出現胃脘隱痛,食少納呆。中醫(yī)針灸療法治療胃脘痛歷史悠久,本研究選取足三里、內關、上巨虛、下巨虛、公孫、太沖等穴位,根據中醫(yī)穴位原理,足三里乃胃經“所入為合”,《靈柩·邪氣臟腑病形》云:“胃病者,胃脘痛……取三里也”;上巨虛對應大、小腸之 “下合穴”,根據“合治內腑” 理論,上述穴位可治腹瀉,緩腹痛;關元屬于小腸募穴。以上穴位合用,可奏暖胃止痛,消積止瀉,降逆止吐之功[7]。
穴位埋線是較針刺更為強烈的一種中醫(yī)方法,集透穴、放血、穴位注射于一體,通過“長效針感”刺激穴位,提高穴位興奮度,加強傳導性,起到“通其經脈,調節(jié)氣血”的作用,也符合中醫(yī)“深納而久留,以治頑疾”的深邃思想。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的Hp根除率85.7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51%(P<0.05);治療后的中醫(yī)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總有效率達到91.8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47%。以上說明,在西藥治療的同時,聯合針刺、穴位埋線等中醫(yī)療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效果好,Hp根除率高,患者耐受性好,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