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卿,周宗良,曹國明,燕 云
(中國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 天津300280)
大港 X開發(fā)區(qū)位于北大港構造帶東部,構造異常破碎,主力層明化鎮(zhèn)組受曲流河河道遷移擺動影響,儲層具有單砂體厚度薄、橫向變化快等特點,均屬于 1/4地震波波長以下的薄砂體[1],無法從地震剖面上直接識別。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將“兩寬一高”地震勘探理念引入該區(qū)復雜油藏薄砂體精細預測中。本次依托高密度地震資料,創(chuàng)新提出基于小入射角道集疊加的最大熵地震頻譜分解預測方法,綜合利用小入射角道集疊加處理、薄層調諧分析、井震多參數(shù)交會等方法,破解了復雜地表條件下地震采集頻率低的業(yè)界難題,建立了調諧頻率、調諧厚度和砂巖厚度的關系,實現(xiàn)了單一薄砂體的準確預測。
俞壽朋[2]指出,地震勘探分辨率隨炮檢距增大而降低。由于地下介質是一組或多組由不同斷層、裂縫等組成的地層,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要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衰減??傮w而言,同一深度下,入射角越小,炮檢距越小,地震波能量和頻率的衰減程度越低。
下面論證地震波入射角與分辨率之間的理論關系[3]。假設存在一水平地層,地層頂面、底面埋深分別為H1、H2,地層厚度為h,地層頂、底面地震波入射角分別為θ1、θ2,地層上覆介質速度為 V1,地層速度為 V2。由于 H2、H1h,則有:
地層頂界面雙程旅行時 t1和底界面雙程旅行時t2可分別表達為:
由于 V1≈V2=V,則地層頂?shù)捉缑骐p程旅行時平方差為:
因為H?h,所以上式可整理為:
根據(jù)Rayleigh準則,雙程旅行時差為1/2周期時達到地震縱向分辨率極限,則有:
此時可分辨地層厚度近似為:
根據(jù)公式 9可得,對于某一時間深度(t0)處的地層,入射角越小,則可分辨儲層厚度越小,即分辨率越高。因此,選取小入射角道集進行疊加處理,可提高地震分辨率。
常規(guī)地震資料由于覆蓋次數(shù)不足,難以確保小入射角道集的有效疊加處理,而高密度地震資料則由于地震采樣點密集、覆蓋次數(shù)高的特點,破解了這一難題。
本次應用“兩寬一高”地震數(shù)據(jù)體覆蓋次數(shù)為360次。其中,0~10°入射角覆蓋次數(shù)為 32~37次,0~20°入射角覆蓋次數(shù)為 140次,大于 25°的大角度入射角覆蓋次數(shù)為 78~86次。本次以確保入射角較小和覆蓋次數(shù)較高為原則,選取 0~20°入射角道集進行疊加處理。
圖1為全疊加剖面與小入射角道集疊加剖面對比實例。圖1c顯示,lq5-9、lq7-8等井 NmⅢ-4發(fā)育2層薄砂體NmⅢ-4-1、NmⅢ-4-2,這2層砂體從全疊加剖面(圖1a)難以識別,但在小入射角道集疊加剖面中(圖1b)卻能夠非常清晰地識別出來,表明通過選取小入射角道集進行疊加處理,可以提高地震垂向分辨能力。
圖1 NmⅢ-4小層地震剖面對比Fig.1 Comparison of NmⅢ-4 formation seismic sections
20世紀90年代中期,Partyka等[4]首次提出譜分解概念,即利用時頻分析方法,通過數(shù)學變換將地震信息從時間域轉換到頻率域,進而精確表征地震信號中每一時間點的頻率成分[5],繼而衍生出離散傅里葉變換、最大熵等多種譜分解算法。
最大熵在 1967年由 J.P.伯格提出,用來衡量信息的不確定性;之后 Aydm Akan[6]等將最大熵引入地震信號分析,用于計算地震信號的功率譜。最大熵譜分解原理如下:地震記錄x(t)為一個平穩(wěn)的離散時間序列,其熵的表達式為[7]:
式中:Hm為熵,J/mol·K;t=1,2,...,N+1,ms;T(N)為托布里茲形式的信號矩陣,dB。若 r(0),r(1),...,r(N)值已知,則可重復利用遞推算法求取 r(N+1),r(N+2),...的值。
地震數(shù)據(jù)道x(t)可用一個 K階自回歸差分方程模擬:
相應的地震信號功率譜P(f)為:
式中:x(t)為地震數(shù)據(jù)道,CDP's/cm;e(t)為預測誤差,CDP's/cm;ΔδΚ為預測誤差的方差;P(f)為地震信號功率譜,dB2/Hz;ak為預測誤差濾波器的系數(shù),無量綱;k 為常數(shù),k=1,2,...,K;f 為角頻率,rad/s;Δt 為采樣間隔,ms。
最大熵譜分解確保地震記錄在分析時窗內的自相關函數(shù)符合已知數(shù)據(jù)要求,而使時窗外自相關函數(shù)的不確定性最大。相比傅里葉變換要求地震信號在(-∞,+∞)之間取值,最大熵減少了因時窗長度有限而產(chǎn)生的誤差。最大熵譜分解可生成調諧體。
調諧體預測薄砂體厚度源于 Widess模型:Widess楔形模型證實,1/4波長以下薄層的頂、底反射界面發(fā)生干涉[1];Kallweit得出薄層等于 1/4波長時將產(chǎn)生調諧效應,且調諧點處振幅值最大[8-9]。黃緒德[10]論證了薄層振幅譜的周期性陷頻特征,其陷頻周期和頻率互為倒數(shù)。邊立恩等[11]論證了薄層調諧頻率與調諧厚度關系,推導出調諧厚度估算公式:
式中:ΔZ為調諧厚度,m;v為目的層速度,m/s;f0為調諧頻率,Hz。
利用最大熵法制作調諧體并得到調諧頻率,調諧體時窗依據(jù)砂巖時間厚度確定為 30ms。東西向調諧體剖面中,A1井調諧頻率約為 25Hz,向兩翼調諧頻率急劇升高,反映調諧厚度減薄(圖2);南北向調諧體剖面中,調諧頻率始終穩(wěn)定在 25~30Hz,反映調諧厚度基本不變(圖3)。調諧體剖面反映巖性邊界更加直觀,且與單頻體切片對應性很好。
圖2 A1井-A1-8井最大熵調諧體剖面Fig.2 Maximum entropy tuning cube profile of wells A1-A1-8
圖3 A1-3井-A1-7井最大熵調諧體剖面Fig.3 Maximum entropy tuning cube profile of wells A1-3-A1-7
馬躍華等[12]利用調諧頻率計算調諧厚度,單砂體厚度誤差為15%~83%。誤差源于以下因素[13]:①任何算法均存在誤差,造成調諧頻率的求取不準確;②由于單砂體厚度的空變性,難以用一個確定的調諧體時窗確保只有目的層地震信號參與計算;③地震信號中低頻噪聲與有效的低頻信息相夾雜,影響低頻端厚度估算;④受測不準原理、測井-地震觀測頻率不同、儲層物性參數(shù)不同等因素的影響[14-15],速度參數(shù)難以準確獲取。因此,調諧厚度不能直接表征單砂體厚度,而應理解為相對厚度。在地層速度較穩(wěn)定的地區(qū),可通過統(tǒng)計完鉆井資料,建立調諧厚度與單砂體厚度相對關系,從而求取井間單砂體厚度。
本次統(tǒng)計了 15口完鉆井的儲層參數(shù),利用聲波時差獲取單井層速度,代入調諧厚度估算公式,計算得到調諧厚度。通過建立多井調諧厚度和單砂體厚度關系,證實二者呈線性正相關(圖4),關系式為:
式中:Z為單砂體厚度,m;ΔZ為調諧厚度,m。
應用公式(15)完成單砂體厚度預測(圖5),在此基礎上優(yōu)選構造有利區(qū)部署2口新井A1-1-1和A1-1-2,新井成功鉆遇 NmⅢ-8-2儲層,且單砂體厚度與預測厚度吻合率達 90%以上。鉆井結果與預測結果吻合,證明基于最大熵譜分解方法的單砂體定量預測方法在本區(qū)適用。
圖4 A1井區(qū)單砂體厚度與調諧厚度關系Fig.4 Relation between thickness of single sand body and tuning thickness in well A1 area
圖5 A1井區(qū)NmⅢ-8-2砂巖厚度等值圖Fig.5 Contour map of NmⅢ-8-2 sandstone thickness in well A1 area
①地震縱向分辨率與地震波入射角近似呈正比,基于“兩寬一高”的小入射角道集疊加處理能夠有效提高地震資料垂向分辨能力。
②應用最大熵譜分解可得到薄層調諧體,利用調諧頻率可計算調諧厚度。
③單一薄砂體厚度和調諧厚度呈線性正相關關系,據(jù)此可實現(xiàn)井間單一薄砂體厚度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