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第九初級中學 唐美松
【試題設計】
材料一:北京時間2019年4月10日21點整,天文學家召開全球新聞發(fā)布會,宣布人類動用了分布在全球的8個毫米/亞毫米波射電望遠鏡,首次直接“拍攝”到黑洞的照片。
材料二:參與“拍攝”的8個毫米/亞毫米波射電望遠鏡分別為:位于西班牙內華達山脈的30米毫米波望遠鏡(IRAM 30m);位于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海因里希·赫茲亞毫米波望遠鏡(SMT);位于墨西哥一座死火山頂部的大型毫米波望遠鏡(LMT);位于夏威夷的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望遠鏡(JCMT);位于夏威夷的亞毫米波陣(SMA);位于智利沙漠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陣(ALMA);位于智利沙漠的阿塔卡馬探路者實驗望遠鏡(APEX);位于南極阿蒙森·斯科特觀測站的南極望遠鏡(SPT)。
材料三: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陣(ALMA)位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中,海拔達5000米,那里終年干旱,為觀測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材料四:參與“拍攝”的8個射電望遠鏡分布示意圖。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歸納觀測黑洞的射電望遠鏡分布的共同規(guī)律。
2.評價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陣(ALMA)天文觀測的條件。
3.簡述南極阿蒙森·斯科特觀測站建造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
【試題分析】
北京時間2019年4月10日21點整,天文學家召開全球新聞發(fā)布會,宣布首次直接“拍攝”到黑洞的照片。這一重大科學成果由包括中國科學家在內的全球多國科研人員歷經(jīng)數(shù)年心血合作完成,引起了社會公眾的持續(xù)關注和廣泛討論。本題以“人類首次拍攝黑洞照片”為背景,圍繞8個射電望遠鏡的分布,從地理視角考查了氣候特征、天文望遠鏡選址的自然條件等知識,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區(qū)域認知能力,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第1題,既考查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又考查了學生的區(qū)域認知能力,要求學生結合圖文資料,思考各地區(qū)域特征,綜合分析歸納8個射電望遠鏡的分布規(guī)律。
第2題,側重考查學生的區(qū)域認知能力和地理實踐能力,要求學生在圖文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結合區(qū)域各自然要素、望遠鏡天文觀測的一般條件,分析阿塔卡馬沙漠地區(qū)有利于天文觀測的自然特征。此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提取信息、綜合分析的能力。
第3題,結合南極地區(qū)自然特征考查了學生對阿蒙森·斯科特觀測站建造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的認識。
人類“拍攝”到首張黑洞照片是一件全球轟動性的科學熱點事件,其傾注了全球不同國家科學家的大量心血,“拍攝”難度超乎想象,第一張黑洞照片的誕生彌足珍貴,意義非凡。這幾道小題的設置,有助于拓展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參考答案:
1.用于觀測黑洞的射電望遠鏡大多分布在海拔相對較高、云層稀薄、降水稀少、大氣透明度高、遠離人類活動干擾的高原或山地。
2.優(yōu)點: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陣所在地區(qū)沙漠廣布,氣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夜晚多晴好天氣,地勢高,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空氣稀薄、潔凈,利于觀測。
不足:位于板塊交界處(美洲板塊與納斯卡板塊),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部分時間風沙大,不利于觀測;氣候極端干旱,交通閉塞,科研人員工作條件艱苦。(言之有理即可)
3.南極地區(qū)自然條件惡劣,氣候嚴寒,氣候干旱,平均海拔高,風力強勁。南極地區(qū)交通不便,周邊海域洋流活躍,多浮冰,海況復雜,船舶航行條件差,南極大陸冰川廣布,地形復雜,辨別方向困難。南極無固定航班,科研器材進入困難。多極晝極夜,工作不便,科考站建設難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