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欣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 廣西 南寧 530021)
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DR)是糖尿?。―M)患者最常見且嚴重的眼部并發(fā)癥,是成人致盲的重要眼病[1]。近年來,有學者強調,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可被認為是所有糖尿病管理的基礎[2],對DM的控制具有重要意義,而DR患者的生存質量及疾病控制情況也取決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水平[3]。因此,需要正確客觀的評價DR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認識患者自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而采取針對性、個性化的干預措施,幫助病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從而達到理想控制血糖的目的,減少DR的發(fā)生,減緩DR的發(fā)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60例DR患者,年齡18-60歲,初中及以上學歷,DR發(fā)病為單眼。無精神病史、無認知障礙及溝通障礙的患者。
1.2 符合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的國際臨床分級標準(2015年)診斷標準。
1.3 方法
1.3.1 分組:根據(jù)隨機法分為兩組,觀察組30例,對照組30例。兩組在年齡、文化程度、病型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2 評價工具①采用馮慧蘭等自我管理量表[4]對患者癥狀管理、情緒管理、運動鍛煉、飲食規(guī)律、眼部護理、血糖監(jiān)測6個方面的內(nèi)容進行評估,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越高。
1.3.3 護理方法
1.3.3.1 觀察組(1)采用馮慧蘭等自我管理量表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進行評估,評估患者存在的問題,解答患者護理方面的疑問,針對患者自我管理存在的不足給予強化指導。針對性提出干預措施,指導患者提高自我管理水平。(2)成立自我管理教育團隊,對患者進行集中授課,講解DR的形成病因、危險因素、臨床分期、復查時間等。建立患者檔案,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家庭住址、聯(lián)系電話等。(3)建立護理微信群,并指導微信群使用方法,使其具備在微信群內(nèi)接受文字、語音、圖片及視頻的功能。微信群內(nèi)每周一次以文字、圖片、語音等方式發(fā)布DR的注意事項;對患者或者家屬提出的問題及時進行咨詢和答疑。(4)每個月舉辦一次患者經(jīng)驗交流會,讓醫(yī)護人員與患者、患者于患者之間相互交流,彼此增強信心,盡量讓患者家屬參與,取得家屬的支持與幫助。(5)飲食指導:飲食控制主要建立在患者自控的基礎上,協(xié)助制定飲食計劃,調整飲食結構,限制淀粉及糖類食品,以攝入高維生素、低糖、低脂的清淡飲食為主,減少熱量攝入。同時幫助患者養(yǎng)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保持大便通暢,禁煙酒。(6)運動鍛煉:根據(jù)患者自身狀況制定合適的運動方案,調動患者的積極性,規(guī)范安排工作生活,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周4~5次運動,運動量不宜過大,避免空腹或劇烈運動。(7)自我監(jiān)測血糖:向患者說明監(jiān)測血糖的意義,指導患者及時記錄結果,及時發(fā)現(xiàn)血糖變化,調整飲食,或者在醫(yī)生的指導下調整用藥,不能擅自加減藥量,堅持終生用藥。(8)心理護理:由于患者需要長期用藥和控制飲食,加之病情可能加重等因素,易產(chǎn)生憂郁、焦慮、恐懼等心理[5]。因此,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正確樂觀的面對疾病,積極配合治療。(9)眼部治療指導:指導患者每3個月來院檢查一次糖化血紅蛋白、眼底及視力。
1.3.3.2 對照組:繼續(xù)以往的治療方法,同時給予常規(guī)護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水平比較(,分)
表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水平比較(,分)
組別 n 特殊體位 飲食控制 自我監(jiān)測 藥物治療 戒煙戒酒觀察組 30 2.75±5.12 2.56±0.35 2.45±0.574 2.07±0.58 1.68±0.06對照組 30 1.73±0.56 1.72±0.56 1.65±0.70 1.19±0.50 1.30±0.53 t 4.815 4.800 3.812 5.075 2.495 P 0.000 0.000 0.001 0.000 0.021對照組(后) 10.06±1.81 12.05±1.62 10.61±1.52 11.67±2.1 38.54±3.79
DR是糖尿病最為常見和嚴重的微血管并發(fā)癥,臨床發(fā)現(xiàn)大部分DR患者是以視力下降來首診,究其原因均為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低,對病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從而使大部分患者失去最佳治療時機,引起不同程度的視力障礙。美國護理專家Orem認為,個人對維護自己的健康負有直接的責任,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tài)首先靠自己的努力,人是行為的主體,完全有評價和管理自己的能力[6]。因此,運用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