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福,賀迎春,葛紅梅,袁海峰,吳衛(wèi)東
(1.山東省菏澤市立醫(yī)院1.消化內科;2.神經外科,山東菏澤274000)
食管及胃黏膜下病變屬于上消化道發(fā)生率較高的一種疾病群,因為病變在黏膜下,所以臨床診治難度較大[1]。通過常規(guī)內鏡檢查能有效檢出消化道隆起性病變,然而活檢和內鏡檢查只能對淺表黏膜病變進行準確地鑒別診斷,在對疾病的浸潤情況、性質、大小以及起源等進行檢查時,效果并不理想,無法準確診斷位置較深、黏膜表面連續(xù)、完整的病變[2]。經超聲內鏡插入進行掃查,能對病變的邊緣、起源、回聲性質、大小形狀以及位置等進行清晰顯示,能對病變良惡性進行準確鑒別,而且患者痛苦程度比較輕微,耐受性比較理想[3]。所以現(xiàn)階段臨床中在診斷以及鑒別診斷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時,超聲內鏡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研究主要分析了超聲內鏡對食管及胃黏膜下病變的臨床診斷價值,希望能為食管及胃黏膜下病變的診治提供指導。
選擇本院2018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收治的食管及胃黏膜下病變患者70 例,經常規(guī)胃鏡等證實,全部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經院倫理協(xié)會研究批準同意。全部70 例患者中,男38 例,女32 例;年齡24~81 歲,平均(52.6±4.7)歲。
全部患者均接受超聲內鏡檢查,檢查前6~8 h應嚴格禁食,檢查前3 h 應嚴格禁水,認真完成相關的準備工作,檢查前5 min 常規(guī)給予利多卡因凝膠口服以麻醉咽喉部,如不能或不愿耐受普通檢查,可由麻醉師評估后給予選擇靜脈注射麻醉,經超聲內鏡插入進行探查,選擇潘泰克斯超聲內鏡系統(tǒng)(型號:PENTAX EG-3670URK)進行檢查,設置探頭的頻率為7~12 MHz。選擇持續(xù)沖水法或直接接觸法開展腔內超聲檢查,對上消化道黏膜病灶的部位、起源、性質、液化暗區(qū)、邊緣狀況、回聲狀況、管壁外壓迫情況以及浸潤情況等進行觀察記錄,結合超聲內鏡檢查的影像學特點進行診斷。根據(jù)超聲內鏡檢查情況,選擇不同治療方式,全部70 例患者中,45 例患者接受內鏡下治療,如內鏡下高頻電凝切除術、黏膜切除術及黏膜剝離術等,余25 例轉外科行手術治療,術后標本進行常規(guī)病理檢查。
對術后病理結果進行觀察分析,并將術后病理結果作為診斷金標準,對超聲內鏡檢查的診斷符合率進行計算。
本實驗相關數(shù)據(jù)運用SPSS 21.0 軟件做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進行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全部70 例患者經超聲內鏡檢查結果,共檢查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變80 個,具體包括25 個食管病變,48 個胃部病變,7 個十二指腸病變;病理類型主要為間質瘤、平滑肌瘤以及息肉等。見表1。
表1 病理檢查結果 個
①間質瘤:全部22 例間質瘤病變中,超聲內鏡檢查共發(fā)現(xiàn)20 例,診斷符合率為90.9%。超聲內鏡檢查的影像學表現(xiàn)主要為存在不均勻或均勻的低回聲。②平滑肌瘤:全部15 例平滑肌瘤病變中,超聲內鏡檢查共發(fā)現(xiàn)14 例,診斷符合率為93.3%。超聲內鏡檢查的影像學表現(xiàn)主要為存在均勻低回聲,不規(guī)則形或者橢圓形,存在低回聲包膜,邊界清楚。③炎性增生:全部6 例炎性增生病變中,超聲內鏡檢查共發(fā)生5 例,診斷符合率為83.3%。超聲內鏡檢查的影像學表現(xiàn)主要為黏膜層存在等回聲或低回聲團塊,與相鄰組織的界限不顯著,并沒突破黏膜下層。④息肉:全部10 例息肉病變中,超聲內鏡檢查共發(fā)現(xiàn)9 例,診斷符合率為90.0%。超聲內鏡檢查的影像學表現(xiàn)主要為黏膜肌層或黏膜層存在中高回聲,邊界清晰,向內突出,壁管等結構完整。⑤異位胰腺:全部4 例異位胰腺病變中,超聲內鏡檢查共發(fā)現(xiàn)4 例,診斷符合率為100.0%。超聲內鏡檢查的影像學表現(xiàn)主要為:存在不均勻的高回聲或中回聲,內部存在管道樣結構或無回聲,邊界模糊。⑥惡性腫瘤:全部6 例惡性腫瘤病變中,超聲內鏡檢查共發(fā)現(xiàn)5 例,診斷符合率為83.3%。超聲內鏡檢查的影像學表現(xiàn)主要為管壁多層或單層局部中斷、模糊、增厚,表現(xiàn)為不均勻低回聲,呈不規(guī)則形態(tài),與相鄰組織的分界模糊,可能對全管壁結構造成累及。⑦脂肪瘤:全部4 例脂肪瘤病變中,超聲內鏡檢查共發(fā)現(xiàn)3 例,診斷符合率為75.0%。超聲內鏡檢查的影像學表現(xiàn)主要為黏膜下層存在均勻的高回聲塊,邊界清楚。⑧囊腫:全部6 例囊腫病變中,超聲內鏡檢查共發(fā)現(xiàn)6 例,診斷符合率為100.0%。超聲內鏡檢查的影像學表現(xiàn)主要為黏膜下層呈均勻無回聲,包膜邊界清晰、完整,后方存在增強回聲。⑨乳頭狀瘤和腔外壓迫:全部2 例乳頭狀瘤病變中,超聲內鏡檢查共發(fā)現(xiàn)2 例,診斷符合率為100.0%。全部3 例腔外壓迫病變中,超聲內鏡檢查共發(fā)現(xiàn)3 例,診斷符合率為100.0%。超聲內鏡檢查的影像學表現(xiàn)主要為消化道管壁結果無異常,存在不均勻低回聲的腫瘤組織或壁外器官。⑩Brunner 腺增生:全部2 例Brunner 腺增生病變中,超聲內鏡檢查共發(fā)現(xiàn)2 例,診斷符合率為100.0%。超聲內鏡檢查的影像學表現(xiàn)主要為黏膜層呈高回聲,內部存在篩網狀結構。全部80 例病變中,超聲內鏡檢查共檢出73 例,診斷符合率為91.3%。見表2。
表2 超聲內鏡檢查的診斷符合率觀察
食管及胃黏膜下病變處于黏膜下組織,較為隱匿,同時患者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如果患者存在消化道癌變,則可以選擇胃鏡開展組織活檢[4];對于部分黏膜下病變患者來講,采用胃鏡診斷的效果并不理想,同時深層、盲目地獲取病理組織還可能讓穿孔、出血的風險增加[5]。
超聲內鏡檢查是在內鏡的頂端安裝超聲探頭,直接觀察病變部位,同時利用超聲掃描得到鄰近臟器組織和壁層的超聲特點,進而來對病灶的層次、來源、壁外和壁內壓迫等進行了解,進而對病變進行準確診斷,同時進行明確的術前分期,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jù)[6-8]。在進行超聲內鏡檢查時,所用的儀器包括小探頭超聲內鏡和專用超聲內鏡,探頭能夠與病變部位直接接觸,同時選擇高頻探頭能讓圖像分辨率顯著提高,進而有效掃查表淺病灶和細小病灶[9-10]。消化道組織管壁的結構分層不同,其聲像圖也存在差異,所以本研究選擇的探頭頻率范圍為7~12 MHz,針對具體病灶選擇最佳的頻率,進行多角度和多層面的掃查[11]。本文所選擇的70 例食管及胃黏膜下病變患者,主要為良性病變;食管主要為平滑肌瘤、間質瘤,胃部病變主要為惡性腫瘤、間質瘤。平滑肌瘤、間質瘤的起源主要為黏膜肌層,主要呈不均勻低回聲圖像,所以在對兩者進行區(qū)別時難度較大;但是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采用超聲內鏡檢查間質瘤、平滑肌瘤的診斷符合率分別為90.9%、93.3%;結果表明在平滑肌瘤、間質瘤進行診斷時,超聲內鏡檢查具有較高的價值。淋巴瘤、囊腫及異位胰腺等病變的特征比較明顯,超聲內鏡檢查的診斷符合率高達100.0%。早期癌變、慢性炎癥的超聲表現(xiàn)主要為稍低回聲或高回聲、黏膜增厚,黏膜下層基本完整,所以臨床中應結合化學染色靶向活檢或內鏡窄帶成像術進行明確診斷[12-13]。
總之,超聲內鏡檢查的優(yōu)點主要為準確性高、操作簡單方便、無創(chuàng)及安全等,能對食管及胃黏膜下病變情況進行明確,而且能對病變的起源和性質進行準確了解,對于病變的準確診斷和治療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