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闡明模型思想和“數學實踐”的含義,提出用模型思想指導“數學實踐”活動;然后以購物費用估算模型的建立為案例,展示了活動的完整過程。建模思想體現在了問題的提出、模型的建立及求解、模型的驗證這一建模過程中。最后通過反思整個活動過程,指出模型思想指導下的“數學實踐”活動確實能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模型思想;數學實踐;購物;費用估算
數學模型同數學應用、問題解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對于數學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模型思想是學生體會和理解數學和外部世界聯系的基本途徑,主要體現在建模過程中,即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用數學符號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數等表示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guī)律,求出結果、并討論結果的意義,必要時還需要拿到現實問題中去檢驗,這是一個對數學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
“數學實踐”是一類以問題為載體、師生共同參與的數學學習活動。針對問題情景,學生借助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獨立思考或與他人合作,經歷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模型思想和“數學實踐”都是從問題出發(fā),都要經歷一個相對完整的問題解決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需要綜合應用各種知識和技能,需要與他人協作,兩者具有內在的契合性。用模型思想指導“數學實踐”活動,將數學建模過程作為“數學實踐”活動的主線,能夠提高“數學實踐”活動的數學價值,有效實現數學教學目標;同時“數學實踐”活動由于時間和空間上的靈活性,為模型思想的完整展現提供了良機,有利于模型思想的培養(yǎng)。
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數學建模和“數學實踐”活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難度,而將二者有機結合并達到較好教學效果可謂難上加難,相關的案例也不多見,本文以“購物費用估算”為例,展現了一個模型思想指導下的“數學實踐”學習活動的完整過程。
一、 活動的起點:問題
選擇恰當的問題是搞好“數學實踐”活動的起點,也是關鍵。建模思想強調從日常生活或具體情境中發(fā)現問題,“購物費用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數學活動,將估算與日常購物相結合,能培養(yǎng)學生估算意識和估算應用能力。在以往的估算教學中,筆者采用了“創(chuàng)設情境、探索交流、總結歸納、應用拓展”的教學思路,感覺良好,但有一次學生提出的一個問題引起了筆者的深思,即“課堂上學到的估算方法在實際購物時為什么用不上?”。為什么會用不上?這需要對實際購物及費用估算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才能得到答案。
日常超市購物一般會在經歷一段購物時間后,排隊結賬,估算(主要是口算)實際發(fā)生在結賬前(購物過程中或排隊等待時),結賬后根據發(fā)票主要是檢查物品的數量、價格和發(fā)票上的是否一致,一般不會懷疑價格計算的準確性。結賬前估算的依據是物品單價和數量,這里就需要記憶物品的單價(數量可以通過清點物品得到、現場稱量并貼上金額標簽的物品價格無須記憶),當物品較多時,如何有效記住物品單價是估算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在實際估算時,人們大多是估算到元,而具體的估算方法則是多種多樣的,如何找到一個便于記憶、計算快捷、精度適當的估算方法,就成為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而在以往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的時候,過于簡化,沒有反映出超市購物估算的上述特點,在探索交流時則側重于估算策略的選擇和計算,最終沒能提出一個簡單有效的可以實際使用的估算模型。
顯然這是一個實際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那它是否適合作為“數學實踐”活動的主題呢?這需要進行評估。經過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筆者認為可以一試。一方面是因為筆者對問題的解決有了初步的構思和把握,涉及的知識和方法基本不超過小學五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另一方面是與部分同學交流后,同學們表示出了對該問題的興趣,愿意在老師的帶領下研究這一問題,而且問題的解決需要收集大量的數據和計算,確實需要學生的參與。
二、 活動的過程:建模
在模型思想指導下,“數學實踐”活動的過程,既是探究學習的過程,也是建模的過程,超市購物費用估算模型的建立基本經過以下步驟:
(一) 提出問題
考慮到絕大部分學生都有超市購物的經歷,而且組織全體學生實際購物費時費力,所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購物經驗,請同學回憶購物過程,直接提出問題:“如何找到一個簡單有效地購物費用估算方法?”
(二) 構建和求解估算模型
經過大家的初步討論,發(fā)現問題并不是那么容易解決,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筆者引導學生需要將問題簡化,有學生提出可以先根據發(fā)票上的數據來估算費用,進一步討論后,問題轉化為根據發(fā)票金額列(商品單價×數量的結果)的數據估算總費用(商品金額估算到元),這可以抽象出更一般的數學問題:給定一列數,估算數相加的和(估算到整數個位)。
解決這樣的問題,常用的估算方法有:(1)忽略小數位法,將每個數的小數部分忽略,然后累加整數部分,可以得到實際數的下限估計部分;(2)進1法,去掉小數位后,將個位加1,累加得到實際數的上限估計部分;(3)四舍五入法,將小數點后的尾數四舍五入,然后累加,計算出的數是實際數的一個更為精確的估計。
在實際操作中,請學生收集一張超市購物發(fā)票(要求商品數3-15項,總金額1000以內),將發(fā)票上總金額信息部分去掉,另外記下總金額。在課上,學生互相交換發(fā)票,根據發(fā)票各項商品數據口算估算總金額,將口算結果記下,然后與實際總金額比較,一般會與總金額有差異,老師借機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后,一般可以歸結出以上估算方法。
為了進一步弄清上述3種估算方法之間的數量關系,老師提問:“知道了實際數的下限估計部分,能不能很快算出上限估計部分?”,并通過實際數據計算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推理:假設有3個商品金額:25.12、6.88、10.60,下限估計數(X)為25+6+10,上限估計數(S)為26+7+11,那么S=25+1+6+1+10+1=25+6+10+3=X+3,通過歸納可以得到上下限估計數之間的關系式:X=S+n(n是商品數),類似的四舍五入法估算的金額數(Z)為:25+7+11,那么Z=25+6+10+2=L+i(i是五入的商品數),也就是說只要知道下限金額數,上限金額數和四舍五入法估計的金額數,就可以方便地計算出來,反之亦然。
至此,學生對于上述簡化的問題已經有了較為深入地認識,能夠確定總金額的范圍,并估算出一個較精確的值。
(三) 實際檢驗估算模型
要求學生在實際購物中,使用上述方法估算,將估算結果記在發(fā)票上帶回課堂,在課堂上統(tǒng)計計算出實際金額與估計金額的最大、最小差值,以及最大、最小相對誤差,相對誤差計算式是:(實際值-估計值)/估計值。通過切身經歷以及廣泛比較,同學們普遍反映估算方法簡單易行,估算結果比較準確。
但也有同學提出了異議:“上面的方法是根據已打出的發(fā)票進行估算的,而結賬前,沒有發(fā)票,估算時,首先需要知道每個商品的單價和數量,而有些商品的單價,只在貨架上標示,只有記住才能計算”。老師順勢問道:“確實,超市購物時間一般較長,如果需要記的商品單價較多,就容易記錯,大家有什么好的辦法嗎?”,同學們經過討論,提出了各種方法,大致可歸結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借助工具記憶,如用筆記下價格、讓一同購物的人幫著記、將價格寫在手機里,甚至提出用手機掃描商品條形碼獲取價格;二是盡量減少記憶量,如只記價格的整數部分、邊購物邊估算,記住中間結果。但在實際購物中,工具雖有助于記憶,卻并不常用,人們主要還是靠自己的大腦來記憶和運算,所以應探索如何減少記憶和運算量負擔,同時較準確地估算出總金額?
還有同學提出疑問:“上述模型方法是基于商品金額(商品單價×數量)計算的,而商品金額本身有時并不容易計算,例如單價12.7元,數量13,需要計算12.7×13,這個如何簡便計算?”。
這些問題的提出,為下一次活動的展開埋下了伏筆。
三、 活動的終點:反思
建?;顒咏Y束后,師生的反思很有必要,一方面總結反思是活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有利于培養(yǎng)反思意識;另一方面通過反思學生可以進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識和方法,體會建模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老師則可以反思整個教學活動,積累教學經驗,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購物費用估算問題源于日常生活,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發(fā)現和提出了“如何簡單有效估算超市購物費用?”這樣一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然后師生共同經歷了將實際問題簡化抽象、采集數據建模求解、再實際檢驗模型的建模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綜合運用了多種知識,多種技能、多種思維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問題意識,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活動充分體現出了綜合性、實踐性和過程性,學生的數學能力、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不少同學反映雖然在活動中遇到一些問題和困難,但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的互相幫助下,克服了困難,當看到在購物中,運用自己參與研究出來的估算方法得到較好的結果時,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也增加了自信。
筆者在這次探究活動中也體會到要想將建模思想有效融入“數學實踐”活動中,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思考、實踐,努力成為一個好的數學建模者。要能夠提出一個好的問題,初步規(guī)劃后,應大膽嘗試。要相信學生,依靠學生,讓學生參與進來,師生的共同努力是活動成功的關鍵。對這次活動而言,雖然已經走到了終點,但對下一次活動而言,這將是一個新的起點。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吳偉鋒.基于建模的“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J].新課程(綜合),2010(8):11-12.
[3]莊惠芬.合理把握小學數學建模的定位[C].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11(3):9-11.
[4]陳麗蘭,劉鳴,曹景明.兒童估算策略選擇研究述評及展望[J].數學教育學報,2009(6):83-86.
作者簡介:
朱琴,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誠信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