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超
根據(jù)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中心統(tǒng)計,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8.54億。隨著網絡市場的日益重要,一些企業(yè)或個人為維護良好形象,對網上出現(xiàn)關于自己的負面信息,有了刪帖的需求,于是一條完整的地下利益鏈條也逐步形成。在這個利益鏈上,有“招攬生意”的網絡公關公司,有“介紹生意”的個人中介,也有“負責實施”的刪帖人員。通常,該利益鏈的運行模式是網絡公關公司將刪帖任務“多層轉包”給刪帖中介,中介人員再將“生意”介紹給刪帖人員,而執(zhí)行刪帖者一般是網站管理人員、論壇版主或管理員、黑客等。
也許有人會認為,只是網上的一個帖子而已,即便刪了也不會產生什么危害。但實際上,有償刪帖的社會危害性很大,它破壞了互聯(lián)網領域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lián)網安全的決定》中,將涉互聯(lián)網的市場經濟秩序列為刑法保護的對象。行為人以掩蓋負面信息為目的的不正當刪帖行為,既違反了國家規(guī)定,損害公開、平等的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又破壞了信息網絡的傳播秩序。
而且,人們在購物后,對在使用商品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通過信息網絡途徑,以視頻、語音、文字、圖片為載體,表達自己的意見,提醒其他買家注意相關問題,這是個人受到法律保護的權利。如果行為人以營利為目的,任意刪除他人在網絡上發(fā)布的沒有違反相關規(guī)定的真實信息,便是侵犯了該網絡用戶的正常權利。
看似不起眼的“收錢—刪帖”行為,不僅可能構成犯罪,而且還涉及多種類型犯罪。如賄賂性犯罪、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罪、敲詐勒索罪。 對于利用網絡發(fā)帖、刪帖為由要挾敲詐他人財物的行為,我國法律早已有明確規(guī)定,該類犯罪行為的具體界定:網絡發(fā)帖的“虛擬身份”與嫌疑人的真實身份能夠直接對應,是認定利用網絡發(fā)帖、刪帖構成敲詐勒索犯罪的主體要件;侵害他人的財產權益或人身權利是構成敲詐勒索罪或其他犯罪的客觀要件;“非法占有為目的”是構成犯罪的主觀要件。
即使網上發(fā)布的被害人的負面信息是真實的,但只要是出于非法占有目的,以發(fā)布、刪除負面信息為由進行敲詐公私財物的行為,仍然構成犯罪。
那么,如果個人或企業(yè)遭遇了惡意差評,有沒有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刪帖途徑呢?當然有。我國《民法總則》中,明確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均享有名譽權,同時規(guī)定“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的民事責任承擔方式。2010年頒布實施的《侵權責任法》也明確了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如果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沒有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侵權者承擔連帶責任。如果網絡服務提供者自始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對所有侵權后果承擔連帶責任。
所以筆者提醒,如果網友認為自己的名譽權遭受侵害,切勿采取違法的有償刪帖行為,和對方對罵也是不理性的,網上對罵只能激化矛盾,并不能實質性地解決問題。更妥當?shù)姆绞綉斎缦拢号c對方溝通,雙方協(xié)商解決,避免矛盾激化,并通知相關網站管理員,要求刪除相關網帖;報警處理,要求警方介入調查;在網絡上惡意評價辱罵他人屬于侵權行為,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20條之規(guī)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北蝗枇R者還應保留辱罵信息截圖或者去公證處進行證據(jù)保全公證,然后提起侵權訴訟,要求對方賠禮道歉,消除影響,并賠償相應的損失。
如果起訴時,不知道對方的真實身份信息該怎么辦?《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中明確,原告起訴網絡服務提供者,網絡服務提供者以涉嫌侵權的信息系網絡用戶發(fā)布為由抗辯的,法院可以根據(jù)原告的請求及案件的具體情況,責令網絡服務提供者向人民法院提供能夠確定涉嫌侵權的網絡用戶的姓名(名稱)、聯(lián)系方式、網絡地址等信息。網絡服務提供者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的,法院可以依據(jù)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對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處罰等措施。原告根據(jù)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的信息請求追加網絡用戶為被告的,法院應予準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