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婧
46歲的李某無業(yè),平??孔鳇c兒工程小活兒維持生活。2013年,李某編造其為國務院黨史辦韋國勛的虛假身份,聲稱其能夠幫助某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魏某辦理10億余元資金證明,騙取被害人魏某現金人民幣16萬元。李某于2019年2月17日被查獲歸案。近日,北京市西城區(qū)人民法院對此案宣判,被告人李某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并處罰金人民幣3萬元。
2019年2月,李某回到了闊別將近6年的北京,他沒想到的是,剛出北京南站便被公安機關抓獲。
2013年,李某在做工程時,認識了某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的鄭某。李某向鄭某隱瞞了自己的真實身份,以國務院黨史辦韋國勛的虛假身份介紹自己。鄭某誤認為李某人脈廣、能辦事,恰好所在的公司接到一項工程,需要大額資金證明才能接下這個項目,便向李某打聽有沒有門路找人開資金證明。
李某接下此事,后到處找關系,經人介紹認識了胡某。胡某表示自己有辦法出具大額資金證明,并向李某出示了自己的退伍軍官證,表示自己曾是連長,而且是一名中共黨員。由于鄭某急需資金證明,加上李某對胡某的輕信,在李某認識胡某不到一周的時間,就將胡某介紹給鄭某、魏某,稱胡某可以為北京某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出具10億余元的資金證明。魏某從某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賬戶提取現金16萬元作為好處費,李某和胡某分別分得7萬元和9萬元。
當房地產開發(fā)公司發(fā)現資金證明是假的之后,魏某便聯(lián)系李某要求退錢。李某先是推諉扯皮,后答應退還所有好處費,但一直沒有兌現,還失去了聯(lián)系。被害人魏某報案后,李某也成了網上在逃人員。
在此后將近6年的時間里,李某一直十分低調,直到在北京南站被人臉識別系統(tǒng)發(fā)現,終于落網。目前,開具假資金證明的胡某尚未落網,公安機關還在進行偵查。
庭審中,公訴機關指控被告人李某伙同他人(未到案)于2013年在北京市西城區(qū)某大廈,編造國務院黨史辦韋國勛的虛假身份,虛構其本人能夠幫助某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魏某辦理10億余元資金證明,騙取被害人魏某現金人民幣16萬元,將7萬元贓款存入其本人銀行賬戶后用于個人消費,將9萬元贓款交付他人。
李某在法庭上雖然認可公訴機關的指控,但為自己辯解說:“我也是受害者,我就是從中幫忙聯(lián)系,后來才知道資金證明是假的?!?對于資金證明的真假,李某完全是一種無所謂的放任態(tài)度:“資金證明不是我開的,我以為是真的,鄭某說資金證明能用,檢驗真假也不是我的責任。”
法官問李某為什么要謊稱自己在國務院黨史辦工作,李某回答:“因為虛榮心,想說個響亮的名頭介紹自己,以后說話也硬氣些?!笔聦嵣?,國務院并沒有黨史辦,李某完全是信口開河。
公訴機關當庭提供了被害人陳述、證人證言、偽造的存款證明、銀行賬戶交易明細、匯款憑證、收條等證據材料,認為李某的行為已構成詐騙罪。
被害人魏某表示,李某假冒韋國勛的名字,謊稱在國務院黨史辦工作,聲稱能夠幫助魏某經營的房地產公司辦理融資,騙取其16萬元,后發(fā)現資金證明系偽造,于是在李某失去聯(lián)系的情況下報警。
證人鄭某、王某的證言證實,李某虛構國務院黨史辦韋國勛的身份,在收到7萬元贓款后,李某將其中的2000元給鄭某作為好處費。
根據收條顯示,李某收到16萬元現金后,收款人落款為韋國勛。根據李某銀行卡的交易明細顯示,李某存入現金7萬元人民幣后,分別支取現金38 000元,轉賬支取14 400元,在ATM機上取款12 000元和2000元,后他將贓款揮霍。
公訴機關認為,李某假冒韋國勛的名字,謊稱自己在國務院黨史辦工作,讓被害人陷入其能夠幫公司辦理資金證明的錯誤認知中。在并不了解胡某的情況下,放任其出具10億余元的資金證明。在李某知道自己被通緝后,因害怕被追責,一直外逃,直至6年后回京被抓獲,其主觀上明顯具有逃避責任、非法占有的目的。而且其使用的虛假名字韋國勛簽訂收條,明顯也是為了讓被害人魏某無法找到自己。李某主觀上明知自己在虛構事實并隱瞞真相,對贓款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其行為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66條規(guī)定,構成詐騙罪,且犯罪數額巨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66條規(guī)定,其法定刑應該是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公訴機關認為,因李某到案后能夠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自愿接受認罪認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67條第3款、刑訴法第15條之規(guī)定,可以從輕處罰。公訴機關建議判處被告人李某有期徒刑3年零6個月至4年零6個月,并處罰金。
李某當庭認罪認罰,表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覺得對不起父母,也對不起自己,感到非常后悔,并表示將積極退賠其違法所得。
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人李某伙同他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虛構事實、隱瞞真相、騙取他人錢財且數額巨大,其行為侵犯了公民的財產權利,已構成詐騙罪,應依法予以懲處。做出一審判決判處李某有期徒刑3年,并處罰金人民幣3萬元,退賠款人民幣7萬元發(fā)還某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并責令被告人李某繼續(xù)退賠被害單位損失人民9萬元。
本案審判長、北京市西城區(qū)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副庭長張巖表示,詐騙罪的突出特點是使用欺騙的方法取得公私財物。在犯罪形式上,犯罪分子多以編造假情況或隱瞞事實真相使受害者陷于一種錯誤認識,信以為真,仿佛“自愿地”將財物交與犯罪人。張巖法官提示到,當前詐騙活動形式多樣,作案手段不斷翻新,防詐騙關鍵在于克服占便宜的心理,天上不會掉餡餅,對于飛來橫財和不熟悉的人所許諾的利益要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