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娥 維維
李翠娥是上海和睦家新城醫(yī)院的副院長,同時也是3個女兒的媽媽。作為一名管理者,李院長的使命是把握醫(yī)院發(fā)展方向,統(tǒng)籌規(guī)劃(主要工作是在醫(yī)院內部運營和管理發(fā)展上面),作為一位母親,她把管理的智慧成功地遷移到了育兒生活中,積極承擔著擔任女兒們的人生規(guī)劃師的角色。
李院長說自己在事業(yè)上之所以能成為一位出色的管理者,在于公司有一套完整的規(guī)則和流程,按照這個標準執(zhí)行,公司就會平穩(wěn)前行;同樣,在育兒上,李院長認為,只要給孩子設定好規(guī)則,把握好執(zhí)行的時間節(jié)奏,教會孩子對自己負責并且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能讓孩子擁有豐盈的人生。
規(guī)劃前提: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身為父母總是希望把所有美好的東西都帶給自己的孩子。李院長希望孩子能感受到來自媽媽的無條件的愛,家庭是女兒強大的后盾。當孩子有堅實的安全感前提之下,再談及對女兒的嚴格要求以及能力養(yǎng)成,才能順理成章。
順產和母乳喂養(yǎng),是李院長最初在孩子們尚未懂事時就為她們心甘情愿付出的無條件的愛。她認為順產是一位母親體驗為人母過程中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所以每個孩子出生,她都堅持選擇自然分娩。幸運的是,生產之前的她依然在醫(yī)院里忙碌地工作,每天需要來回走動,這樣適度的運動讓她的生產過程沒有那么艱辛。
感受比較深的是母乳喂養(yǎng)的艱辛。作為醫(yī)務工作者,她知道母乳是孩子最好的營養(yǎng)來源,母乳喂養(yǎng)的過程也是和孩子進行充分互動的過程,所以她一直都提倡和堅持母乳喂養(yǎng),盡管遭遇過乳腺炎、生病、脹奶嚴重等各種情況,她都咬牙堅持了純母乳喂養(yǎng),而且還成功了3次,她是家族中唯一一位堅持純母乳喂養(yǎng)的媽媽。
說到這里,李院長動情地說:“作為媽媽,我覺得經歷這些很值得。我希望成為女兒們心目中的英雄。尤其是當她們有任何需要的時候,都知道可以及時地來媽媽這里尋求幫助?!苯o女兒們足夠的愛和安全感,是這位院長媽媽為女兒們的生命中鋪墊的美好底色,也是她能為孩子們規(guī)劃未來的重要前提。
規(guī)劃的基石:制定并遵守嚴格的規(guī)則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企業(yè)和家庭的良性運轉都離不開規(guī)則和秩序,不過在家庭中,大多數(shù)規(guī)則是內隱的,是需要父母明確提出的,孩子對規(guī)則的理解也需要父母不斷地給予強化,但這并不意味著規(guī)則不存在或者可以隨意更改。李院長給女兒們的成長制定了明確的規(guī)則,比如不能挑食和浪費食物,每天按時睡午覺,一天只能吃一顆糖果等等。
李院長上班時,姥姥幫忙帶孩子,周末全家也會去姥姥家玩。姥姥家門前有一個公園,里邊有孩子們喜歡的滑梯、秋千等各種各樣的游樂設施,每次李院長帶女兒們去玩耍,孩子們都會玩得不亦樂乎,但李院長要求她們玩到中午必須回姥姥家午睡。有時候孩子因為貪玩鬧小脾氣,老年人帶孩子總不太能理解,他們認為偶爾讓孩子玩痛快、不午睡沒有什么影響,但李院長對此非常堅持,因為她覺得只要規(guī)則制定了,就一定要嚴格執(zhí)行。在事業(yè)上管理經驗豐富的李院長還知道,制定好規(guī)則不意味著一切都可以風調雨順了,更關鍵的是如何將規(guī)則執(zhí)行到位。比如遇到孩子忘記遵守規(guī)則,遇到孩子在叛逆期故意不遵守規(guī)則,或者在提醒幾次之后再犯,都該如何使用不同的處理方式。正是這樣的管理智慧的遷移,才讓她在事業(yè)和家庭之間統(tǒng)籌兼顧,游刃有余。
李院長告訴我們,這個過程看起來雖然很嚴厲,但當她的女兒們回顧這段成長的時候,都會感覺受益匪淺。李院長的二女兒非常獨立,也有個性,因此受到的管教也更為嚴格,但是她在18歲的時候看到阿姨家的表弟出現(xiàn)叛逆的行為時,馬上和阿姨指出這是因為阿姨在執(zhí)行家庭規(guī)則時不到位,以至于表弟沒有意識到自己錯在哪里,被指責后又和家人的關系變得疏遠,可見,長大后的她非常認同自己當年被媽媽制定的嚴格規(guī)則以及執(zhí)行方式約束的成長,沒有困惑,也沒有走彎路。
規(guī)劃的智慧:提升孩子的能力
培養(yǎng)女兒對自己負責的態(tài)度
李院長認為對孩子負責任不是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而是幫孩子養(yǎng)成對自己負責的態(tài)度。比如女兒們喜歡留長頭發(fā),李院長就告訴她們,如果要留,就必須學會自己綁頭發(fā)、洗頭發(fā)。當然,她會很耐心地教會孩子這些事情,之后就放手孩子們自己去承擔自己選擇的后果。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李院長會通過生活中的小事教孩子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李院長講了一個記憶中的小故事,“有一次,我分別給女兒們各30塊錢,讓她們自己安排怎么花。老大和老三感情好,所以就一起買了零食和玩具,然后帶回家享用;老二屬于活潑、愛玩的類型,所以她把這30塊都花在了游樂場的游戲上,所以回家后什么也沒有,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姐姐和妹妹的零食和玩具,覺得委屈。這時候我告訴二女兒,這就是你自己做出選擇和安排的結果,要承擔,但是我建議你下次可以考慮先用一部分錢買零食和玩具,再拿剩下的錢去游樂場玩?zhèn)€夠吧”。這就是李院長教給女兒們的為選擇負責之道—不僅單純讓孩子承擔后果,同時要給她們提出更多的建議和意見參考,啟發(fā)她們開拓思路,學會預判結果,以便能少些后悔,更好利用自己選擇的機會。
培養(yǎng)女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成長的道路上,孩子總會經歷不同類型的磨難。小時候,父母可以做孩子的保護傘,在孩子遇到問題時挺身而出,但是孩子總要走上社會,總會有需要一個人面對問題的時候,管理經驗豐富、每天在企業(yè)中都在解決問題的李院長深刻地意識到,培養(yǎng)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多重要。
●積極主動
李院長希望女兒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積極主動地想辦法,而不是看到問題就想退縮。她認為在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具備能力,而是需要先克服心理上的障礙和壓力,那么首先需要在生活中,通過一點一滴的小事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其次,有時候孩子面對困境,并不是不想做,而是的確不知道如何開始,所以李院長會陪著女兒們一起進行,在過程中給女兒們示范和幫助,也給女兒們引導和啟發(fā):可以從這些角度去試著找解決辦法。
●在生活中練習
李院長說,其實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要等孩子處于困境時才開始的,而是應該利用生活不斷給孩子這樣的意識和經驗。比如李院長的3個女兒年齡接近,所以小時候她們經常因為玩具、衣服而發(fā)生爭吵;一起看電視時3個人都因為有自己想看的節(jié)目而發(fā)生爭執(zhí)……遇到這樣的情況,李院長都會去跟女兒們討論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比如看電視的事,仨姐妹最后自己制定了都滿意的解決方案——每個人輪流看15分鐘,而且因為這是李院長引導女兒們自己通過溝通達成的結果,所以每個人也都愿意遵守約定。這些引導性的做法都給了女兒們很多滋養(yǎng)和智慧,她們都非常習慣遇見問題時正面相對,并且積極努力地尋找方法的生活方式。
●學會多樣表達
另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要會表達,而表達不僅僅局限于語言,還有很多形式。在李院長家中,畫畫和寫信都是她培養(yǎng)女兒們去練習和掌握的表達方式。孩子們非常喜歡用繪畫表達對媽媽的愛,表達對家的感受,在女兒的畫作中,就有3個姐妹和媽媽、小狗在一起溫馨的生活場景。有一次,二女兒和三女兒因為睡覺的位置而發(fā)生了一點小爭執(zhí),李院長告訴她們吵架沒用,要想出辦法解決爭執(zhí),結果姐妹倆就畫起了漫畫進行溝通,最后倆人都被自己的漫畫故事逗笑了,不愉快化解了。寫信則是這個家庭里更常用的一種表達方式,李院長說當孩子漸漸大了,很多話就不太適合當面說了,孩子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時,也不好意思向媽媽當面認錯,那么就可以通過寫這種方式來表達和溝通。李院長現(xiàn)在依然珍藏著很多女兒們給她畫的畫和寫的信,每次看到它們,也會想起很多孩子們成長中有意思的事,想起那些珍貴的時光。
盡管女兒們現(xiàn)在都已離開媽媽身邊,開啟了自己的人生旅途,但是幸好當初有媽媽做好的規(guī)劃,給她們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培養(yǎng)出了各種應對事件的能力,這讓她們的人生走得很順,而且幸福感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