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殿巖
(大連市第四人民醫(yī)院 , 遼寧 大連 116031 )
掌指骨骨折臨床發(fā)生率較高,因為掌指骨為短小管狀骨,臨床治療難度較大。若掌指骨骨折患者未得到有效治療,那么很可能會出現(xiàn)手部掌指骨畸形,并進一步造成關節(jié)部位僵硬,甚至會限制指骨活動,最終造成生活能力降低。過去臨床中針對掌指骨骨折主要采取夾板外固定、手法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治療,但由于固定時間較長或復位固定不牢固,患者會出現(xiàn)關節(jié)僵直,最終對治療效果產生影響。近年來掌指骨骨折中開始廣泛應用微型鋼板,并且獲得了患者的廣泛認可。為進一步明確掌指骨骨折治療中微型鋼板的療效,本研究選擇我院收治的掌指骨骨折患者100例,對其分別應用微型鋼板、克氏針內固定治療,現(xiàn)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掌指骨骨折患者100例(120處)。納入標準:患者均滿足掌指骨骨折臨床診斷標準,并且符合相應手術指征;知情并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存在其他嚴重基礎性疾??;存在手術禁忌證;存在認知障礙或精神障礙[1]。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50例,60處)和對照組(50例,60處)。對照組包括女12例、男38例;年齡范圍17-63歲,平均(38.6±7.6)歲;其中閉合性骨折25處,開放性骨折35處;粉碎性骨折10處,斜行骨折22處,螺旋形骨折19處,橫行骨折9處;指骨骨折34處,掌骨骨折26處。觀察組包括女13例、男37例;年齡范圍18-64歲,平均(38.8±7.6)歲;其中閉合性骨折24處,開放性骨折36處;粉碎性骨折8處,斜行骨折23處,螺旋形骨折18處,橫行骨折11處;指骨骨折33處,掌骨骨折27處。2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2 方法:觀察組:為患者行臂叢麻醉,若患者為開放性骨折,則在傷口清創(chuàng)后設計延長切口,盡量避免在原傷口處確定手術入路。若患者為閉合性骨折,則選擇掌指骨背側縱弧形切口,從伸指肌腱尺側或橈側進入,牽拉伸指肌腱子向對側,使骨折端暴露,將骨折端嵌入軟組織和凝血塊清除,骨折復位后臨時固定,應用合適的微型鋼板和螺釘固定。若患者為干骺端骨折,則選擇“L”型或“T”型鋼板固定。除嚴重粉碎性骨折術中固定效果不佳者,術后通常無需外固定。閉合骨折患者術后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2天,開放骨折患者術后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5天。手術第2天指導患者進行被動、主動手指功能鍛煉,外固定者在3天后拆除,并進行功能鍛煉。對照組:為患者行臂叢麻醉,若患者為開放性骨折,則在傷口清創(chuàng)后確定單根或交叉克氏針內固定。選擇克氏針直徑通常為1.0mm或1.2mm,單根固定中可采用逆行法或順行法穿入,制作一縱行小切口于骨折遠端皮膚,使骨折遠側斷端暴露,將2根克氏針向手指或指蹼外側穿出,針尖偏向掌骨頭兩側背面后指間關節(jié)面兩側穿出骨皮質及皮膚,然后使克氏針遠端交叉穿入近側骨髓腔內。閉合骨折患者術后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2天,開放骨折患者術后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5天。石膏制動患者術后6周拆除,并進行手部功能鍛煉。
3 觀察指標:統(tǒng)計并對比2組骨折愈合時間、皮膚切口愈合情況、掌指和指間關節(jié)功能情況。以骨折線模糊為標準確定骨折愈合,術后療效依據(jù)手指主動活動評級標準TAFS評分評定。
4 療效判定標準:(1)手指主動活動評級標準。指掌關節(jié)至指關節(jié)主動屈曲度超過220°為優(yōu);指掌關節(jié)至指關節(jié)主動屈曲度180°-220°為良;指掌關節(jié)至指關節(jié)主動屈曲度<180°為差。(2)放射學評價標準。解剖復位,無移位、短縮、旋轉為優(yōu);復位可,有側方骨塊以為<1mm,無成角、短縮、旋轉為良;復位差,有側方骨塊移位超過1mm,有成角、短縮、旋轉。
5 統(tǒng)計學處理:本次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使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x2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 結果:術后100例患者均接受12個月隨訪,2組患者骨折均良性愈合,未出現(xiàn)骨折延遲愈合、肌腱斷裂、不愈合等情況。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54±22)天,顯著短于對照組的(66±27)天,P<0.05。依據(jù)放射學評價標準,觀察組優(yōu)良率98.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8.3%(P<0.05),詳見表1。依據(jù)TAFS評分,觀察組優(yōu)良率9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5.0%(P<0.05),詳見表2。觀察組感染率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0.0%(P<0.05),見表3。
表1 2組放射學評價對比(n,%)
表2 2組TAFS評分對比(n,%)
表3 2組術后感染發(fā)生率對比(n,%)
掌指骨骨折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發(fā)生率,其會對手部功能產生較大影響,骨折后成角度、較小移位置都會影響手功能,所以需解剖復位掌指骨骨折,并積極進行早期功能鍛煉,使手部特有功能得到最大限度恢復[2]。過去臨床中主要采用夾板外固定、克氏針固定等方法治療掌指骨骨折,但由于穩(wěn)定性差、外固定時間長等,患者經常出現(xiàn)骨折移位、關節(jié)僵直、畸形愈合等情況,鋼絲、克氏針等內固定強度小,而采取外固定后會影響早期功能鍛煉[3]。
在掌指骨骨折內固定治療中克氏針應用廣泛,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便、對骨折端血運影響不大、方便2次取針等優(yōu)勢,在末節(jié)跖骨骨折、嚴重粉碎性骨折治療中效果顯著[4]。但克氏針葉存在一定局限,其穩(wěn)定性不佳,旋轉無法控制,單根克氏針易發(fā)生旋轉,進而造成骨折移位,對骨折愈合產生影響,術后需要進行石膏外固定[5]。同時克氏針通常需要相鄰關節(jié)固定,這樣會損傷相鄰關節(jié)面,并且在皮外留置克氏針針尾,發(fā)生關節(jié)僵硬、鄰近肌腱粘連、針道感染、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等發(fā)生率明顯增加,并對手部功能恢復產生嚴重影響[6]。當前治療掌指骨骨折具有以下幾點要求:(1)盡量解剖復位;(2)牢固并輕便的固定:(3)盡早開展早期功能鍛煉。而微型鋼板治療掌指骨骨折則符合以上要求:(1)容易顯露掌指骨骨折位置,粉碎性骨折患者也可實現(xiàn)解剖復位;(2)微型鋼板對肌腱滑行影響不大,同時于骨折端微型鋼板能夠加壓,固定效果更好;(3)內固定牢固可保證患者開展早期活動和功能鍛煉,除個別患者外固定輔助外,均在術后2天開展主被動功能鍛煉,保證手部功能的恢復。同時背側鋼板可發(fā)揮張力帶的功能,早期活動可促進骨折愈合,預防并發(fā)癥[7]。但該治療方法也有一定不足,相對于克氏針存在內固定材料貴、治療時間長、費用高等問題,并且需要再次手術將內固定取出[8]。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54±22)天,顯著短于對照組的(66±27)天,P<0.05。依據(jù)放射學評價標準,觀察組優(yōu)良率98.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8.3%(P<0.05)。依據(jù)TAFS評分,觀察組優(yōu)良率9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5.0%(P<0.05)。觀察組感染率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0.0%(P<0.05)。可見,掌指骨骨折治療中微型鋼板效果更佳顯著,其具有愈合快、感染率低等優(yōu)勢,患者可盡早進行功能鍛煉,進而更好恢復手指活動功能,療效更佳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