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輝
(遼寧省莊河市中醫(yī)醫(yī)院,遼寧 莊河 116400)
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其主要是由于腰椎間盤各個部分主線退行性病變引起的,并且在外力的影響下椎間盤纖維環(huán)出現(xiàn)破裂,從而導致髓核組織突出于后方椎管中,使得周圍脊神經(jīng)根受到壓迫,出現(xiàn)腰部疼痛、下肢麻木等癥狀[1]。針對保守治療無效或病情嚴重的患者,需要采用手術治療,以便緩解神經(jīng)壓迫與臨床癥狀。但是在手術治療中,需要尋求微創(chuàng)與高效的方法,以便提高手術效果。在傳統(tǒng)的開窗手術治療中,其手術時間較長,且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會影響到患者恢復。而椎間孔鏡手術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且切口小,疼痛癥狀輕微,治療效果比較理想[2]。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94例腰椎間盤突出進行分析,對2種不同手術方法療效進行對比,現(xiàn)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對94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研究分析,均在2016年9月-2017年9月入院治療。隨機分為對照組47例(給予傳統(tǒng)開窗手術治療)與觀察組47例(給予椎間孔鏡手術治療),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9例,年齡在32-78歲之間,平均為(56.2±2.6)歲。節(jié)段分布:L4-5單節(jié)段23例,L5-S1單節(jié)段16例,多節(jié)段8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8例,年齡在33-79歲之間,平均為(57.1±2.8)歲。節(jié)段分布:L4-5單節(jié)段21例,L5-S1單節(jié)段17例,多節(jié)段9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中,具有可比性。
2 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開窗手術治療。觀察組采用椎間孔鏡手術治療,取俯臥位,并在相關的節(jié)段后正中線旁10-13cm進針,鋪巾消毒,給予1%利多卡因逐層浸潤麻醉處理。并在C臀X線機透視下,沿椎間盤方向穿刺,穿刺針為18號針,需要與腰部皮膚呈現(xiàn)25°-40°角進針。從神經(jīng)根下方直到椎間盤纖維環(huán)層表面,將穿刺針逐步推入到椎間盤中,將碘海醇、美藍混合液注入其中,按照5:1的比例混合造影處理。之后需要對患者的感受密切觀察,在穿刺成功后需要在穿刺針中插入導絲,之后將穿刺針緩慢拔出。并且以導絲為中心在皮膚上行0.8cm左右直徑的切口,將錐形導棒插入其中,并將軟組織進行逐步擴張?zhí)幚?,椎間孔擴大成形之后需要將導棒取出,并將其放置在工作套管中,之后將其置入到椎間孔鏡中。另外,需要采用2500ml生理鹽水、16萬U慶大霉素進行沖洗,內鏡輔助下降藍色的突出椎間盤組織剪除與取出。在手術完成前需要對突出髓核殘留進行檢查,確保無殘留且周圍正常組織無損傷,對皮膚進行逐層縫合處理。術后需要臥床24小時,術后3個月內避免過度體力勞動,需要告知患者定期復查。
3 觀察指標:在術前與術后1周時間段抽取空腹外周靜脈血,低速離心處理后將其保存在-80℃冰箱中。對患者疼痛介質與炎性因子進行檢查。其中疼痛介質主要采用熒光分光光度法檢查,對血清去甲腎上腺素(NE)、5-羥色胺(5-HT)、多巴胺(DA)、P物質(SP)、前列腺素(E2PGE2)等指標進行檢測。另外,在炎性因子檢查中,分為促炎因子[采用ELISA法對血清促炎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8(IL-1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指標進行檢測]與抗炎因子[采用ELISA法對血清抗炎因子白介素-10(IL-10)、白介素-4(IL-4)、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Ⅰ型受體(sTNF-RI)等指標進行檢測]。
5 結果
5.1 2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疼痛介質對比:2組患者術前與術后疼痛介質水平對比差異顯著,在術后,觀察組患者疼痛介質水平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疼痛介質對比
注:#表示與術前比較,P<0.05;*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
5.2 2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促炎因子對比:2組患者術前與術后血清促炎因子水平對比差異顯著,在術后,觀察組患者血清促炎因子水平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促炎因子對比
注:#表示與術前比較,P<0.05;*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
5.3 2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抗炎因子對比:2組患者術前與術后血清抗炎因子水平對比差異顯著,在術后,觀察組患者血清抗炎因子水平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2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抗炎因子對比
注:#表示與術前比較,P<0.05;*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
腰椎間盤突出癥比較常見,在傳統(tǒng)開窗手術中,尤其手術創(chuàng)口大,患者疼痛明顯,對患者的恢復具有一定的影響。在椎間孔鏡手術治療中,其屬于微創(chuàng)術式,手術創(chuàng)口小,疼痛減輕,且治療效果好。由于疼痛癥狀與局部炎癥有關,腰椎間髓核對硬膜囊與神經(jīng)根具有致炎作用,而血管新生與巨噬細胞浸潤可以形成邊緣區(qū)域肉芽組織,會加劇局部炎癥反應。疼痛會促使炎癥介質釋放,而炎癥介質會加重疼痛癥狀。在微創(chuàng)手術中,可以顯著降低疼痛癥狀,緩解局部炎癥反應[3]。
綜上所述,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采用椎間孔鏡手術治療,能夠取得更好的療效,顯著緩解患者疼痛癥狀,減少炎癥反應,在臨床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