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婉婷
《蘆燕思趙圖》,戊戌秋分時節(jié)創(chuàng)作的一幅手卷,此名過目便有春秋之意。春秋戰(zhàn)國,中華文化史上一個豐富多彩的時期,農(nóng)耕文明詩歌經(jīng)典頻出的自然時代。
我經(jīng)過多年的山水實踐,漸漸從美院的課堂臨習(xí),步入自然懷抱。自然是無窮生命之歌的源泉,對于畫者更是神圣向往的秘境。在一點一滴的過目測驗中,偶爾游玩時我注意到蘆葦塘的野逸之趣,似有春秋耕者耘田之聲,猶如五代宋元繪畫的溪山點綴曲徑,穿越古今的遙想。此《蘆燕思趙圖》,或遙想北地燕趙,或抬頭飛燕南去,有幾分思盼懷舊……整個畫面布局緩緩延伸,遠眺平遠之處,葦蘆隨風(fēng)擺動,似歌唱,似低吟,似群體起舞,似沖鋒撕殺,有大場面的奔騰,有英雄荊軻遠去的悲歌。我筆法的描述是北地葦蘆精細而歡快的樂章,隨自然而動,取其意,狀其神。在眾多古人描繪此題材中,葦蘆是配角,它從沒占有主位的意思,氣氛渲染多出嚴寒冰河,料峭冷清之意。然,我的葦蘆布局,近乎一分為二式,下方大部留白,上方葦蘆群簇開去,散聚分明,自然生長,它是主角,它是在唱大戲,蘆頭探纓點點,很是精彩。
關(guān)于葦蘆的表現(xiàn),很容易想到五代時期南唐畫家趙干的《江行初雪圖》,寒風(fēng)那個吹,漁夫為生活冰天雪地抓捕,岸邊枯樹,葦蘆相伴,凜冽寒風(fēng)。此時的葦蘆毫無同情心,似乎也變得冷漠異常,葦葉如鐮刀,互相擊打,上下?lián)]武,讓人不寒而栗。我想,這是趙干對自然天地準確的表達,四季輪回,季節(jié)更替,如人之喜,怒,哀,樂……葦蘆,多野生,無人管束,盡自然之歡悅,但在眾多古人繪畫的描述里,多有描述時間遠去,野趣縱歌之喻意。如五代時期另一畫圣董源的《瀟湘圖》中的葦蘆,則汀汀浪煙出水波,漁夫歡聲伴舞曲的天人合一場景。這真是一位畫者一份心境,同樣的物像不同地表達。因為我取材的葦蘆之景在古燕趙之地,加之亦是秋冬臨近時節(jié),情理之中略有懷古。風(fēng)一吹左右翻滾的植被,唰唰作響的葦葉,互相磨蹭,又仿若人群,互相攙扶前行。遠處的彌漫的灰紫光氣,更是憑添幾分天地神韻,面對這樣野趣的大場面,一望無際的大葦蘆塘,震撼,博大。構(gòu)圖順勢而為,氣氛天地開,葦蘆前推,似以譜寫的樂章,就這樣漫延而去……
己亥大暑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