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凱峰
“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此語出自先秦《莊子·天道》一文,此文雖非美學專論,但其文用以論說天道,顯然應是人們已經形成的一個共識——美于“樸素”。
何為“樸素”?
漢《說文解字》釋樸(樸)曰:“樸,木素也。”漢鄭玄注《禮記·檀弓(下)》釋(素)曰:“凡物無飾,曰素?!憋@然,早期人類居處的山野叢林,只有自然存在,沒有任何人為的修飾,這就是“樸素”。盡管后來的人類文明對人居空間已有很多的特意改造和矯飾,甚至還自詡為偉大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出地球上唯一的人類獨立生存空間的“新天地”(參見圖42-1上),也由此產生了無數的創(chuàng)造者和藝術家,但理性的中國先賢,還是感嘆地認為,本真無飾的“樸素”才是“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最“美”(參見圖42-1下)。
難道人居空間的創(chuàng)造都不“美”嗎?
這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特別是人類高度文明發(fā)展的現今,人居空間里的創(chuàng)造是無處不有的,如果這些創(chuàng)造都不“美”,人類還能做什么、需要做什么?這豈不是一個與人類文明相悖逆的大問題?人類是否會對這一切感到困惑和迷茫?
圖42-1 “人類后”地球空間例圖(上:人居空間;下:自然空間)
美是一種人體感官系統的生理、心理反應。以現代科學論證的方式來說,美既要有為感覺對象存在的必要條件,也要有感觀系統健全的充分條件,只有二者同時兼具才可能有“美”感的產生。而在這一感應產生關系的條件中,被感對象的存在可能是較長時期或恒久的,感覺系統的健全卻是相對短暫的,特別是對客觀的“自然”對象而言,人類或個體的“人”的感覺系統的健全時效是非常有限的。故而,人體自身因素在“美”感產生的這一過程中,似乎便相對不確定或比較難得,當然也就成為“美”感科學研究的主要方面。
西方或現代科學理論認為,人是一類有機生命物種,生物反應是其物種的生命體的基本能力,其中尤以“本能反應”為最基本的生物能力。其中,“美”感,便是源于眼睛與大腦等構成的視覺系統的信息接受(參見圖42-2左),并由視覺系統到思維系統對信息的傳遞、處理、反射等的大腦工作(參見圖42-2右),最終才完成感知,美感也由此而產生。
圖42-2 從“視覺”到“思維”的現代科學感知示意圖(左:視覺系統;右:思維系統)
而且,無論是中國傳統的“心(臟)—喜(情)”對應關系的客觀自然存在的概念,還是西方或現代科學的視覺、思維系統的信息處理過程理論,都認同是人體生物系統的自然反應。這是一種先天具有的功能或非條件反射的本能,是人類先天具有的對某種視感信息的本能反應,這也是“美”感的本質。
以主客關系而論,“美”的存在其實是認知主體的產物,并主要是對“人”而言的。人是地球的有機生命物種。人是地球產生后球表空間里的有機生命進化形成的一類物種,其形成的機理,是緣于地球生命體固有的自然機制的存在,而后的歷史便是依循這一機制的自然選擇。
那么,這里就有一個必須要給以認識的命題,那就是自然機制在進化成“人類”的這一被認為是地球最高等級的物種的同時,為什么還要保留其進化形成前的生物本能?對此,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可能性:
其一,是現今的人類還在進化中,此前的“生物本能”還來不及消失。
地球物種的進化是非常緩慢的,從物種最近的“猿”到“兩足無毛動物”的“人”,就歷經了兩千多萬年的進化過程;而“人”演進形成為地球物種的一“類”,才僅僅是近二三百萬年的事。毫無疑問,現今的人類并非地球物種進化的終極,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地球生命物種都還在進化中,只是其進化速度的緩慢狀況似乎呈靜態(tài)而讓人無覺。那么,類似“兩足無毛”的進化現象一樣,現今仍然遺存于人類體中的“生物本能”。特別是在近現代社會的發(fā)展中,人類文化的一些創(chuàng)造正在加速人類身體的某些“生物本能”功能的退化,不僅人類的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可以代人勞作,人類身體的許多生理特征都可得到控制,從而改變了人體臟腑器官的本原的功能作用,或許人類的“生物本能”就會逐漸消失。
其二,無論地球物種如何進化,有機生命的“生物本能”是衍生傳續(xù)而不可替代的。
從迄今已知的地球物種的進化過程來看,地球上的自然生命物種是逐漸升級進化而向益利生存之“善”發(fā)展的,這也似乎是自然界的物種進化選擇的本原趨勢。不過,其生命物種的進化似乎有兩個方面的趨勢和選擇:一方面是升級趨勢,另一方面是自然選擇。前者是很明確的,從藻類、植物、動物到人類等,是升級進化的(參見圖42-3上);后者則似乎不那么明確,但從現今的人類看來,“生物本能”卻還是遺傳存在的(參見圖42-3下)。
圖42-3 地球物種進化現象示意例圖(上:演進“升級”;下:自然“選擇”)
顯然,無論是仍然還在生物進化中的人類,還是經過了無數自然選擇的地球物種,人類的“生物本能”存在都是自然發(fā)展的客觀事實,并且是人類生命的基本構成。
現代科學理論認為地球物種進化的“升級”和“選擇”,顯然都是宇宙乃至地球大自然形成的一種先天存在的發(fā)展秩序或規(guī)則,或亦可稱之為自然運行機制。那么,這種先天存在的“自然機制”就一定是益于地球物種“生存”的演進選擇嗎?或者說,大自然為什么要有這種“自然機制”的存在呢?
事實上,從地球自然的發(fā)展史來看,地球生命的演化并不都是一帆風順的,在地球生命的進化中似乎也存在著生命物種出現周期性災難的規(guī)律。如地球的數次甚具規(guī)律性的生物大滅絕,其中尤以6500萬年前發(fā)生的爬行動物時代末期的恐龍滅絕事件最為著名??梢?,自然界對地球生命并不都是善意,或許還是很殘酷的。因此,作為生命體本身來說,自我保護、自我完善才是生存的根本,這也或許就是生物本能遺傳沿襲的本原所在,并以生存為其第一生物本能。
不過,從人類的發(fā)展史來看,人類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生活方式改變了人類自身生命體的生物性本能。最顯著的人類改變就是早期人類對“火”的發(fā)現和使用,且主要的是用于人類生存的食物上。以現代科學理論來說,就是人體內的受食、消化系統出現了根本性的轉變,體內臟器的消化酶、益生菌或腸胃菌群等隨之逐漸異化,由消化生食的本原功能轉變異化為只能受納熟飯的新機能,改變了人類物種進一步自然演化的基本取向或趨向,“生食”的本原“生物”功能就在這一“火”的使用中退化或弱化了(參見圖42-4左)。而現代社會的“夜工作”、“夜生活”等“不夜城”的出現,更是攪亂了人類本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物調節(jié)機能,人體原有的生物本能或“生物鐘”正在這種顛倒“晝夜”自然秩序的現代生活中混亂而弱化(參見圖42-4右),也逐漸偏離了自然物種趨“善”進化的本原取向。
圖42-4 人類“生物本能”弱化現象示意例圖(左:“臟器”退化;右:“作息”混亂)
也因此,人類在本原生物力退化漸弱的情況下,需要創(chuàng)造一個不僅能解決“困倦”的生活問題、也要能解決“退化”后防衛(wèi)的生存問題的空間環(huán)境,這就是人居“生活”“生存”空間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必然。
自然進化所形成的人類,卻在求取更強的生存能力的同時,改變了自然,也改變了自己,使地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就是“人居”空間在地球上的產生和存在。從此,地球或便已不再是純粹的一個自然體,也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機制”的演化體。于是,便有了中國先秦時期的理性的思慮者,深切地感呼“樸素”的天下莫爭的至“美”。
然而,當人類警覺者呼吁“樸素”的時候,人類文化已在地球陸表的各大洲占居了主導地位,人類自稱的“文明”已枝繁葉茂,“人居”空間幾乎遍布了所有可居的自然環(huán)境,似乎人類就是這個地球的主宰者,其它任何地球生命物種都不在話下,任何自然山水環(huán)境都可能成為人類涉足的“人居”空間。如中國的秦“阿房宮”,有唐杜牧《阿房宮賦》曰:在驪山、渭水間構其宮,“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其宮內“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參見圖42-5左)。又如西亞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被今人譽為“古代奇跡”,據載述,其之所以謂為“空中花園”,是因為該“園”由石柱、石板壘疊而逐層內收臺面的構成而像一座“假山”,“山”的各層臺面上植種花草樹木,遠觀宛如植于空中而得稱(參見圖42-5右)。西亞自然本多沙漠,此構卻不僅壘石成山、還植種花木,這能不令人驚嘆為人類奇跡?
圖42-5 人類文明后“人居”空間現象示意例圖(左:“阿房宮”賦圖;右:“空中花園”復原)
當然,這或許只能說是少有的孤例。不過,大興土木,人工苑囿,已是文明后至今的人類的家常便飯,人類改造自然、享樂自己,已成為其“人居”建設的常態(tài)。于是,就有了各文明區(qū)繁盛的人居傳統;更顯著的是工業(yè)革命后的鋼鐵及鋼筋混凝土人居占領所有的人居空間,且任何自然山水環(huán)境都擋不住這一前進步伐,從而將人類完全從自然環(huán)境中剝離,圈入現代社會空間,也許人類的生存真的是安全了。而所可能有的自以為是的人居之美,也就只能是對鋼鐵或鋼筋混凝土的包裹矯飾。那么,自然樸素就更遠離人類、遠離人居。
當然,非天然人居既已開創(chuàng),人類也已享欲成性,歷史也已不可逆。只是人居之美在于自然,是最具“科學性”的理性坦言,也是人類較為公正的“文化性”的自我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