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君
盛行于清末民國的刻銅藝術品,寫繪鐫刻內容豐富多彩,既有紙絹書畫的各種表現題材,又有傳統(tǒng)工藝品上的各式經典紋飾,可謂花樣繁多、琳瑯滿目。萬物皆可類聚群分,盡管刻銅藝術品上的寫刻內容異彩紛呈,但總體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大類:一曰文字,一曰圖畫。文與圖各占半壁江山,各有千秋景象。
圖畫類刻銅,從繪畫角度的“畫分三類”來講,可參照中國畫分為人物題材、山水題材和花鳥題材。由于刻銅藝術品的繪刻載體、表現方法以及工藝、功用不同,有的作品帶有繪畫性質,有的帶有圖案性質,內涵雖不及中國畫深,外延卻比中國畫大。
在圖畫類刻銅藝術品中,藝術價值、工藝價值和經濟價排在第一位的,當屬名家親筆畫稿類。除去這些名家參與創(chuàng)作的作品之外,在圖畫類刻銅中,人物題材當為首屈一指的大戶。
首先,精品眾多。從清代線刻到民國寫意,從名家親筆畫稿到普通工匠作品,從“北工”制作到“南工”工藝,人物題材刻銅都有大量精品佳作傳世。而其它門類卻不一樣,如山水、花鳥,以及靜物題材,刨去畫家親筆作品,其余的能彰顯自身特色、可圈可點的東西比較少。放眼人物題材,不僅有一定數量的知名畫家親筆,而且有大量頂級刻銅藝人包括陳寅生在內的精絕之作。特別是普通工匠,在人物題材方面創(chuàng)作出的優(yōu)秀作品,要遠遠高于其它圖畫類刻銅。
其次,經久不衰。從刻銅藝術品誕生到消亡,人物題材橫跨晚清民國兩個歷史時期,一直與刻銅藝術發(fā)展相生相伴,從未出現過忽冷忽熱、大起大落現象,更沒有流行一陣子就銷聲匿跡。不像有些題材那樣,僅曇花一現,輝煌一時,或繁榮于清代或流行于民國的某一段時期。而人物刻銅藝術品,從始至終經久不衰,貫穿整部刻銅史,深受刻制者和各階層人士喜愛。
再次,內涵豐富。人物題材作品,不僅寄托了繪刻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情感,更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內涵。每一幅人物圖,除了應有的繪畫意境之外,大多都有講頭和來頭,或隱喻一段故事,或講述一個傳說,或表達一種祈盼,連畫面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被賦予人文精神,代表著某種民俗符號,形成了一道特有的文化風景。而在其它圖畫類刻銅藝術品上,就難以找到這些帶有文化內涵的元素。
最后,應用廣泛。在眾多圖畫類作品中,尚沒有發(fā)現哪類題材能像人物圖那樣,幾乎覆蓋了迄今面世的所有刻銅藝術品。無論是在墨盒鎮(zhèn)尺等文房用具上,還是在煙具帳勾等生活用品上,都能看到人物題材的圖畫,覆蓋全面,應用廣泛。與此同時,刻銅人物圖的表現內容,幾乎涉及到了人類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仙人到凡人,從老人到兒童,從男人到女人,多角度、全方位表現人生世界,豐富多彩,精深博大。
人物圖刻銅藝術品收藏,目前尚不被人們重視,還有許多寶藏可挖,還有不少機會可以把握。
藝術價值有待發(fā)掘。老一代藏家非常重視人物圖刻銅的收藏,他們是以原始的眼光看待藏品,不受畫稿意識和經濟價值的干擾,收藏的著眼點緊緊盯在刻工上,什么題材古人難刻,今人仿刻不了,什么內容看著喜歡,就收藏一些什么,不太關注是誰畫的,是誰刻的,是誰用的,以后會值多少錢。這種純粹憑喜愛收藏的擇物標準,較為理性和客觀,更容易發(fā)現和找到藝術真諦。
老藏家畢竟是老藏家,他們認同的東西肯定有一定道理。這一點,從權威刻銅書籍上也可以看出一些跡象,如《銅匣古韻》《鐵筆銅墨》等,在刻銅精品欣賞版塊,都是把人物圖都放在其它題材的作品前面進行展示,這決不是一種偶然現象。
專題收藏潛力巨大。很多藏友已經認識到人物刻銅的精彩,不少人手里都有一兩件刻銅人物藏品。由于過于分散,沒有過集中展示,其奪人魅力還沒有顯現出來。據觀察了解,在刻銅藝術品收藏圈內,目前主攻刻銅人物圖收藏的藏友很少,收藏空間非常大。
專題收藏可以借鑒傳統(tǒng)人物畫的分類方法,從道釋圖、高士圖、仕女圖、嬰戲圖、風俗圖和故事圖等6個方面破題,分門別類主攻一項,會更容易收出成果來。像美輪美奐的仕女圖和精彩紛呈的故事圖,這么絕好的題材,還沒有人專題集藏,潛藏著眾多藏機和商機。
存世精品值得期待。盡管刻銅藝術品經過了幾代藏家30多年的搜尋,但是在“寶藏于民”的現實中,我們不得不承認還有大量精品刻銅沒有面世。由于收藏者對人物圖藝術價值認識不充分,搜尋力度小,還有很多好東西沒有翻出來,加上經濟價值沒有顯現,至使民間持寶人在人物圖刻銅的出讓中持觀望態(tài)度,好東西還舍不得出。所以說,人物圖刻銅藝術品的存世量,相對而言要比其它題材會多一些。同時,很多優(yōu)秀的人物刻銅作品,還不被藏友重視地壓在箱子底下,沒有及時在各種媒體上亮相,其精品保有量非常值得我們期待和發(fā)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