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慶濤,姜莉莉,李素紅,武海斌,孫瑞紅
(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山東泰安 271000)
桃小食心蟲(CarposinaniponensisWals.),屬鱗翅目果蛀蛾科害蟲,又稱桃蛀果蛾、桃小食蛾、桃食卷葉蛾,簡稱“桃小”,是中國北方果樹生產(chǎn)中危害最大、發(fā)生最普遍的食心蟲類害蟲[1,2]。
桃小食心蟲主要危害蘋果、桃、梨、山楂、棗、李等果樹。幼蟲一般由果實胴部、底部蛀入,果實表面留有針狀大小蛀果孔,呈現(xiàn)黑褐色凹點,四周濃綠色,常伴有淚珠狀果膠外溢,干涸后呈白色蠟質(zhì)膜。因蛀孔較微小,不易發(fā)現(xiàn)。蛀果后4~5天,果實出現(xiàn)直徑約2.5cm圓形淺紅色暈,且隨著果實的生長變?yōu)樘壹t色,背陰果面紅暈更為明顯。幼蟲鉆蛀取食果皮表層至果心,蟲道彎曲,內(nèi)有紅褐色蟲糞。幼果期危害,果實一般變黃脫落,偶見樹上懸掛。幼蟲老熟后,脫果前3~4天形成脫果孔(圖1),將部分糞便排出果實。部分糞便常粘附脫果孔周圍,易于發(fā)現(xiàn)。
成蟲。雌性蟲體較大,體長7~8mm,翅展15~18mm;雄性蟲體較小,體長5~6mm,翅展13~15mm。全體灰白色至灰褐色,復眼紅褐色。雌蟲唇須較長、向前直伸,雄蟲唇須較短、向上翹,該特征是鑒別雌雄蟲的主要特征之一(圖2,圖3)。成蟲前翅中部近前緣處有近似三角形藍灰色大斑,近基部和中部有7~8簇黃褐或藍褐斜立的鱗片。后翅灰色,緣毛長,淺灰色。翅韁(昆蟲后翅的前緣基部發(fā)生的一根或多根硬剛毛,飛行時用于連接前、后翅)雄蟲1根,雌蟲2根。
圖1桃小食心蟲脫果孔
卵。橢圓形或桶形,初期橙紅色,漸變?yōu)樯罴t色,孵化前期卵頂部可見幼蟲黑色頭殼。卵頂部環(huán)生2~3圈“Y”狀刺毛,卵殼表面具不規(guī)則多角形網(wǎng)狀刻紋(圖4)。
幼蟲。幼齡幼蟲淡黃或白色。近老熟時體長約為13~16mm,桃紅色,幼蟲體長、大小、顏色常因寄主植物等因素略有差異(圖5)。幼蟲腹部顏色較淺,無臀櫛,頭黃褐色,前胸盾黃褐至深褐色,臀板黃褐或粉紅色。幼蟲老熟后,作繭化蛹,繭分為夏繭和冬繭兩種類型。夏繭較大,長紡錘形,長7~13mm,繭絲松散,幼蟲呈“一”字形化蛹。冬繭較小,扁圓形,長2~3mm,繭絲緊密,幼蟲呈“C”形蜷縮化蛹。
圖2 桃小食心蟲雌成蟲
圖3 桃小食心蟲雄成蟲
蛹。初期黃白色,漸變灰黑色。足和觸角端部游離,蛹壁光滑無刺(圖6)。
桃小食心蟲廣泛分布于中國北緯31°以北、東經(jīng)102°以東的北方果區(qū),是中國水果產(chǎn)區(qū)的主要害蟲之一,在山東地區(qū)一年發(fā)生1~2代,以老熟幼蟲在果園樹下土壤、堤堰、堆果場、種子層積沙堆、果樹根頸部結(jié)繭越冬,越冬代幼蟲5月中旬開始出土,出土盛期在5月下旬末至6月下旬。出土后主要在樹冠蔭蔽處、石塊、土塊、果樹老根、雜草、雜物等處做夏繭并化蛹,成蟲羽化后常晝伏夜出,一般經(jīng)2~3天產(chǎn)卵,每只雌蟲的產(chǎn)卵期約為15天。初孵幼蟲常在果實表面爬行選擇適當部位蛀果危害。第1代幼蟲在果實中歷期22~29天,成蟲于7月下旬開始出現(xiàn),9月下旬結(jié)束,盛期一般在8月中下旬。第2代幼蟲在果實內(nèi)歷期14~35天,最早8月下旬開始脫果,9月中下旬為盛期。桃小食心蟲成蟲世代重疊嚴重,導致其代數(shù)區(qū)分不明顯。
圖5 桃小食心蟲幼蟲
圖6 桃小食心蟲蛹
桃小食心蟲的發(fā)生與當?shù)販囟?、濕度、寄主植物種類等關(guān)系密切。越冬幼蟲出土、化蛹、羽化、產(chǎn)卵等都需要較高的濕度,成蟲出土時需要土壤濕潤,天干地旱時幼蟲幾乎全不能出土,而雨后出土數(shù)量顯著增多。5~6月降雨量的多少是影響越冬代成蟲羽化時間和數(shù)量的主導因素。因此,防治時需要根據(jù)天氣情況合理調(diào)整。
防治桃小食心蟲應做好預測預報工作,堅持“樹下防治為主,樹上防治為輔,嚴防第1代,控制第2代”的原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越冬幼蟲出土和脫果前,注意清除樹冠下部雜草、覆蓋物等,及時摘除蟲果并集中處理。近年來,隨著寬行密植栽培的推廣及相應園藝措施的跟進,采取寬幅地膜、地布覆蓋樹盤可有效阻止或降低越冬代成蟲成功羽化產(chǎn)卵概率,效果良好。
①果實套袋。桃小食心蟲發(fā)生期,及時摘除蟲果,集中用藥處理。在其成蟲產(chǎn)卵前可進行果實套袋處理,阻止幼蟲鉆蛀危害。②誘殺防控。5月中旬懸掛誘蟲燈、頻振式殺蟲燈、糖醋酒液等,兼具測報和誘殺桃小食心蟲的效果。
撒施毒土或地面噴霧處理。在越冬成蟲出土時利用15%毒死蜱顆粒劑2kg或50%辛硫磷乳油0.5kg與細土、砂等15~25kg混合制作毒土,或直接利用顆粒制劑均勻撒施于樹干下地面,并用耙將藥土與土壤混合、整平?;蛴枚舅莉?、辛硫磷配成溶液噴濕地面,耙松地表即可[1]。
樹上防治。在初孵幼蟲期,全株噴施0.5%甲維鹽微乳劑1500~3000倍,或35%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7000~10000倍,或20%氰戊·馬拉松乳油1000~1500倍液,也可采用毒死蜱、氰戊菊酯、阿維菌素、甲維鹽、氟苯蟲酰胺、滅幼脲等,對卵及初孵幼蟲有較好防治效果[3]。在幼蟲脫果期,噴施40%毒死蜱微乳劑1500~2000倍,或3%阿維菌素微乳劑3000~6000倍,或14%氯蟲·高氯氟懸浮劑3000~5000倍液噴霧處理,毒殺老熟幼蟲,也可采用殺滅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滅幼脲等防治。初次噴藥7~10天再噴1次,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1,4,5]。
誘殺防控。5月中旬懸掛性誘芯,兼具測報和誘殺桃小食心蟲的效果。
利用寄生蜂防治[6]。桃小食心蟲寄生蜂種類較多,以桃小早腹繭蜂、中國齒腿姬蜂寄生率較高,效果較好。
昆蟲病原線蟲。昆蟲病原線蟲作為一種農(nóng)林害蟲新型生防因子,部分品系對桃小食心蟲表現(xiàn)出良好的侵染活性。研究表明S. feitiae 90品系昆蟲病原線蟲對桃小食心蟲老熟幼蟲、夏繭、冬繭最佳濃度為12000條/mL。部分農(nóng)藥如噻蟲嗪可與線蟲混合,結(jié)合滴灌、噴灌、撒施、潑澆等進行,防治桃小食心蟲,取得良好效果(圖7)。
圖7 昆蟲病原線蟲防治法
生物農(nóng)藥。采用8000IU/μL蘇云金芽孢桿菌懸浮劑500~1000倍液進行噴霧處理,效果較好。也可采用白僵菌[7]、綠僵菌藥劑以推薦劑量均勻噴布,可應用于綠色、有機等要求較高的果園進行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