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雅的媽媽
編者的話:還在為輔導孩子的作文發(fā)愁嗎?別的家長都是怎么教孩子寫作文的?拋開干巴巴的教育理論,我們請那些作文經(jīng)常見于報刊的“牛孩兒”的父母來現(xiàn)身說法。你會發(fā)現(xiàn)輔導孩子作文一點兒都不難,讓我們一起努力,一起用心。
魯迅先生說:“教育根植于愛?!蔽蚁胝f:家庭教育需要“愛的陪伴”。
讀書,理所當然成為陪伴方式中的重中之重。我一直覺得要想提高語文成績,提高作文水平,最好的辦法就是引導孩子多讀書。我為了滿足孩子讀課外書的愿望,除了周末常常帶她走進新華書店,還經(jīng)常從網(wǎng)上搜尋適合女兒的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書籍。女兒上小學的這五年時光里,家中總是出現(xiàn)這樣的畫面:溫暖的陽光穿過窗欞斜射進小屋,我坐在窗前,手里捧著一本書;女兒坐在書桌前,或是寫作業(yè),或是讀書。我倆互不干擾,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女兒的表情時而嚴肅,時而輕松??諝饫镲h著淡淡的墨香。
為什么我要強調(diào)陪伴的意義呢?因為父母的手里經(jīng)常捧著書,孩子就會模仿。從女兒小時候開始,家里始終飄散著書香。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父母是孩子的“鏡子”。而五年來的堅持,讓檀雅在閱讀中掌握了越來越多的知識,寫作水平也越來越高。從二年級開始,檀雅就在報紙和雜志上陸續(xù)發(fā)表習作,如今已有二十多篇習作被印成了鉛字。我為她的進步和成績而高興,也為自己十年來的陪伴所取得的成果而欣喜。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帶女兒旅行也被列入“愛的陪伴”的計劃中。我和愛人曾經(jīng)約定:每年至少帶女兒出去旅行兩次。女兒八個月大時,我第一次抱著女兒走進大自然中,讓她感受大自然的恩賜,得到山水靈氣的浸潤。
十年來,我陪伴著女兒走過了不少地方。行萬里路前,要先讀萬卷書,這樣的旅行才更有意義,才不至于在大自然的美景前只會淺薄地說:“哇!太美啦!”一個夏天的晚上,我和女兒在河邊散步,月光下,河面上金色的波浪在閃爍,突然,女兒停下腳步,找我要來手機,寫下一首小詩。這讓我特別驚喜,也更堅定了我要多帶她親近自然的決心。
因為檀雅在學習上尚有余力,我每周都會堅持帶她上一節(jié)國畫課、一節(jié)鋼琴課,讓她在閑暇時光里可以彈琴、畫畫,陶冶情操,充實少年時光。當女兒在鋼琴課上學到《夢中的婚禮》時,有感而發(fā),寫了一篇習作——《曲之緣》,并很快得到編輯的青睞,發(fā)表在了報紙上。對于檀雅來說,那種有感而發(fā)的創(chuàng)作樂趣不言而喻,而得到肯定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更是鼓舞人心。
在許多愛的方式中,我選擇了陪伴,只要女兒愿意,我會繼續(xù)陪伴在臺燈前、書桌旁,陪她讀書,陪她寫字,陪她去游山玩水。等她長大了,我老了,還有滿滿的回憶能讓我們慢慢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