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藝瓊 周娟 劉鳳芹
摘 要:現階段,科研成果職稱評定和績效激勵制度還未有效融合,進行全面的科技人力資源評價,存在統(tǒng)一性和矛盾性。二者標準不同、運營工作模式不同,評價要素也不相同。
關鍵詞:科研成果;職稱評價;經濟效益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提高綜合國力的主要驅動力,科技成果轉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科技力量發(fā)展的新舉措,當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30%。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崗位職能,激發(fā)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加快科技人力資源開發(fā)與管理制度建設,才能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效果,促進科技成果落地開花。
一、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概述
科技成果轉化崗可以分為狹義的和廣義的,廣義的科技成果轉化是將各類研究成果應用到實際生產中,提高生產效益。而狹義的科技成果轉化特指創(chuàng)新性技術成果從科研單位轉移到生產部門,并且轉化為新的經濟驅動力,推動技術革新。
我國作為農業(yè)大國,如何將農業(yè)科研單位、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應用到農業(yè)生產中,對提高農作物產量,助力脫貧攻堅有著重要意義。
農業(yè)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崗位作為檢驗科研成果水平的評價站,將科技成果轉化納入了年度考核指標,建立了科技轉化獎勵機制和推廣服務評價體系,推動農業(yè)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
二、科技轉化崗位人力資源管理的矛盾性分析
(一)崗位多重標準,性質不同
科技轉化崗位職稱評定是根據工作人員是否具有相應的技術水準,換而言之是重視理論研究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而轉化激勵制度,是強調工作人員的實用價值,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者一個重理論一個重實踐,因此崗位應用了不同標準。
(二)崗位評價要素不同
職稱崗位評價的薪酬主要參照工作人員的學歷高低、論文發(fā)表等級和數量、專利等其他科研成果的數量。而激勵制度評價要素為科研成果落地帶來的經濟效益、轉化率,因此二者的核心評價要素是不同的。
(三)兩者的運作模式相差較大
崗位的職稱評定僅僅需要扎根在實驗室,運用創(chuàng)新的手段和技術來攻克技術難題,繼而收到提升職稱和職位的效果。而激勵效應,對個人職位和薪酬都是根據實際效益,這就需要工作人員完成以下工作:首先,要了解最新的農業(yè)市場需求,調查企業(yè)對新技術的需求;其次,根據企業(yè)需求,將單位的科研力量和企業(yè)需求相結合,制定合作方式;最后,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實現技術轉化。整個過程中,重視溝通能力、專業(yè)能力以及對法律、法規(guī)等多方面的綜合業(yè)務能力。
三、科技轉化崗位人力資源管理的一致性分析
看到矛盾的同時,也要用統(tǒng)一的眼光去分析、研究二者之間存在的一致性。
(一)存在較多交叉管理
科技轉化崗位職稱評定和激勵制度存在較多的交叉管理。職稱評定是科技人員必不可少的,而科技成果的轉化恰恰表明科技人員的科研能力。因此二者是實踐和理論的交叉統(tǒng)一,是科學研究和市場化的交叉統(tǒng)一,也是管理評定和績效的交叉統(tǒng)一。
(二)協(xié)同激勵作用
科技轉化崗位既是一個服務崗位又是一個科技崗位,“讓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事”,一個不懂最新科研技術和行業(yè)基礎知識的工作人員是無法說服企業(yè)、農戶,來促成科研成果落地的。同時,激勵制度又促使科研單位更加貼切地去接觸市場,用市場引導科學研究,利用問題導向,提高科研成果的實用性。從宏觀角度有利于我國科技水平的提升,加快我國技術改革的步伐。
現階段科技成果轉化績效激勵制度和職稱評定還未能有效融合,進行更加全面的科技人力資源評價,存在統(tǒng)一性和矛盾性。但是隨著職稱改革的進行,市場化指標終究會納入科研評價體系中,充分發(fā)揮激勵制度和職稱評定在科技成果轉化崗位的最佳作用。
(作者單位:北京市林業(yè)果樹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