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靚 王文濤
摘 要:小班化教學方式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有較大的不同,文章闡述了在小班化教學中運用“問題導學模式”教學策略,以及在此模式下小班化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關鍵詞:小班化;問題導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32-0023-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2.017
一、小班化教學的形成與問題導學模式
隨著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西方的小班化教學方式逐步為我國的教育界所了解。經(jīng)過沿海發(fā)達地區(qū)的探索,進入21世紀后,更多的地區(qū)和學校開始實施小班化教育。同時,隨著高考改革,由于選課帶來的小班也在普通學校中時常出現(xiàn)。小班化教學應該如何實施,對適應傳統(tǒng)大班教學方式的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等人1969年提出的“奧蘇伯爾問題解決模式”暨四階段解決問題過程,教學方法上構(gòu)建了“問題導學式”教學模式。模式以問題為教學的核心,非常適合小班化的教學模式。其基本步驟分為六步:1.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設置情境,讓學生體驗情境、激發(fā)問題意識。2.提出問題。教師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情境中的問題。3.分析問題。教師指導學生組織分工、明確問題的目標和已知條件。4.解決問題。學生嘗試利用已有知識,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教師評價學生解決問題方案,提供必要的指導。5.展示成果。指導學生交流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6.評價反饋。學生檢查有無錯誤,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最為簡單快捷。教師總結(jié)學生的解決問題方法,提出反饋意見。
二、問題導學在小班化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教師方面
1.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目標不僅僅要考慮最后要達到的目標,還需要考慮學生在學習中步步提升的小目標,并具體化。教學目標的設置要考慮到學生的發(fā)展和現(xiàn)狀,不能設定過高或者過低。
2.教學方式的選擇。要改變原來簡單的教師講、學生練的單向交流方式,教學中要師生交流。多種方式將學生置于教學的主體,引導和促進學生自我發(fā)展。教師尤其要防止習慣性的“一言堂”,要主動轉(zhuǎn)換角色,熟悉作為教學引導者的教學方式。
3.教學過程的把握。教學中要注意學生的發(fā)展,適時組織和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但是又不能干預過多,替代學生的學習過程。要求教師有較強的臨場應變的能力,掌握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
4.備課方式的變化。采用問題導學的小班化教學,在備課階段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問題的設計要遵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問題設計要符合以下四個特性:科學性,問題要符合學科規(guī)律,指向明確,表達準確;合適性,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符合學生的發(fā)展要求;啟發(fā)性,問題要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探究;連續(xù)性,問題的設置要讓學生通過問題的引導一步步深入探究。
(二)學生方面
1.學生學習模式的調(diào)整。學生的水平不同,能力有較大的差異。為了讓所有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首先在設置課程目標時要采用分層方式,逐層次設計有關聯(lián)又有難度差異的教學任務,讓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到教學中來。其次,在教學中采用分組方式,將能力差異不同、特長不同的學生安排在一組,互相促進和提高。最后,為了促進學生的互助,將學生的評價方式由原來的獨立個體評價,改為小組整體評價,從而促進整體的進步。
2.學生的互助學習。學生習慣了各自獨立學習,小組互助式的學習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逐步教會學生,從形式上開始分組,再從組員負責的事務,最后到每位學生在小組中主動幫助同學,都需要教師精心設計,長期訓練,才能有所成就。
(三)學校方面
1.評價機制的變化。教學的評價機制要從以往單純唯分數(shù)論轉(zhuǎn)變?yōu)榻虒W要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分數(shù)作為最簡單的評價方法,被大多數(shù)教學評價方使用,但是同時也丟失了很多學習過程中的關鍵內(nèi)容,比如無法評價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能力、學習情緒等要素。
2.對教學資源的投入。小班化教學必然帶來教學資源投入的增多,無論是人力資源還是學校配套資源都需要加大投入。也需要加大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投入,建立更多適合小班化教學的課程。
3.對教師的培訓。小班化教學需要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做根本性的變化,加大教師的培訓力度,從教學各個方面為教師做出準確示范,并在教學中不斷修正以往不適宜小班化的教學方式,最終才能形成適應小班化的教學方式。
三、小班化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針對學生學習中參與面不夠的問題,教師在問題導學中要設計有梯度的問題,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層次的目標,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
針對采用小組學習效率低的問題,要設計有一定指向性的問題,變大問題為小問題,提高學生思維的有效性。也可以變大組(6人)學習為小組(2人)學習,兩人互相監(jiān)督,互相督促。
針對教師作用弱化的問題,教師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學習初做引導者和組織者,設計好小組學習的問題和活動的要求等。學習時注意督促學生,遇到問題要與學生合作解決。
針對學生主動學習能力不足或主動性不足問題,可在教學中設計自我學習環(huán)節(jié),并保證一定的學生自我學習時間,學生有自己的學習思考后再進一步參與后續(xù)的小組學習。
綜上所述,通過對小班化教學特點的研究,教師充分了解小班化教學的特點,從而可以發(fā)揮“問題導學”模式的優(yōu)勢,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由此必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有效提升學生的學業(yè)水平。
參考文獻:
[1]秦澎.小班化教學“問題導學”模式探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1(4).
[2]房安榮,徐偉莉.小班化教學中參與教學策略的探究[J].大眾心理學,2007(1). ? ? ? ? ? ? ? ? ? ? ? ? ? ? ? ? ? ? ?? [責任編輯 張宏麗]
作者簡介:傅靚(1977.8— ),女,漢族,江蘇鎮(zhèn)江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化學教學。
王文濤(1977.9— ),男,漢族,江蘇鎮(zhèn)江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物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