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迪濤 周 華 李 林 黃西強
(1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廣西 來賓 546199;2 柳州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保衛(wèi)處,廣西 柳州 545616)
我國地域寬廣,可根據地貌成因及構造運動劃分為平原、山地、盆地、高原地域等。地域是一個民族長期生存、繁衍必不可少的空間條件,不同地區(qū)少數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勞動、生活,因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1]。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地域有一方文化”之說,反映了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會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地域文化是人類歷史文化的一個分支,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形成的帶有地域性標志的特色文化,具有地域性、傳統性和獨特性等特征。它經過挖掘、整合、歸納并成型,為地方經濟發(fā)展和社會文明進步不斷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2]。瑤族民俗體育活動是瑤族人民在千百年來長期歷史發(fā)展中演變而來的產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金秀瑤族民俗體育活動舞香龍。以社會學、人類學為視角對金秀瑤族舞香龍與地域文化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舞香龍的文化特征及社會功能進行深入的研究。流傳于金秀瑤族舞香龍不僅具有鮮明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特性,而且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社會的穩(wěn)定、維系族群關系及村落和諧等發(fā)揮著獨特的社會功能和價值。
瑤族是一個跨國民族,在國外也有分布,但都是從我國境地遷出,很多風俗習慣、傳統節(jié)日與國內相近。國外瑤族歷史并不長,人口比例低,支系少,文化內容較單一?,幾逦幕乾幾迦嗣耖L期辛勤勞動和智慧的結晶?,幾逦幕从沉爽幾迦嗣駜炔康恼?、經濟、文化發(fā)展的進程。我國瑤族歷史發(fā)展近五千年,支系繁多,但居住分散,再加之地域的差別和長期封閉性的經濟,導致了地域文化的形成并創(chuàng)造了具有本民族特征風格的多元文化?,幾逦幕瘜幾宓奈镔|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都融于生活勞動之中,在整個瑤族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影響極大。它是瑤族內部多個族系特有文化的綜合,正因為這一多元文化,使得瑤族文化在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占據著一席之地,可謂是一筆珍貴的財富。它鍥而不舍、力爭上游的精神鞭策著瑤族人民向前奔跑,躋身于世界先進民族之列[3]。歷史上,瑤族人民受歷代王朝管制,使得瑤族文化是受壓制的。數百年,瑤族文化逐漸融合了一些漢文化,但影響不大,被稱為“生瑤”、“山瑤”;而有些變遷較快的被稱之為“熟瑤”、“良瑤”。由于瑤族人民長期受壓制和歧視,導致他們不得不向地處偏遠的高山密林遷徙,才使得自己的本民族文化不受影響并保留下來。新中國成立后,在民族平等團結的政策背景下,瑤族文化得以加速發(fā)展。到改革開發(fā)后,在外來文化的劇烈沖擊下,瑤族文化引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直處在動態(tài)發(fā)展的階段上。
金秀瑤族自治縣坐落于廣西區(qū)中部偏東、來賓市東北大瑤山主體山脈上,東鄰蒙山,西靠象山,南與平南縣、桂平市、武宣縣毗連,北與鹿寨縣、荔浦縣交界。境內地貌多以山脈為主,整個山脈走向呈東北—西南分布,小部分村寨建立在小平原和臺地上。唐代永隆之前,金秀瑤族自治縣分屬龔、蒙、象三州管轄。在永隆至五代期間由荔浦縣和修仁縣兩地所管。到明代全縣屬大藤峽地區(qū)。清代,處于分割的一個局面,由周圍各縣城掌管。直至1951 年8 月,金秀瑤民自治區(qū)行政區(qū)劃穩(wěn)定屬荔浦縣管轄范圍。次年5 月,大瑤山自治區(qū)(縣級)政府成立。1966 年,更名為金秀瑤族自治縣,下轄11 個鄉(xiāng)鎮(zhèn)。金秀縣的主體民族是瑤族,所以說金秀是世界瑤族文化的中心地。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金秀瑤族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基本不受外來文化影響,其完整性、真實性、穩(wěn)定性為金秀民俗體育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金秀瑤族還擁有得天獨厚的水力資源,水系發(fā)達,大小河流共29條,主要有鎮(zhèn)沖河、金秀河、六巷河、卜泉河、大樟河、大垌河、忠良河、桐木河等,為金秀民俗體育水上活動提供了有力保障。這些水路是金秀瑤族人民與外界保持聯系的重要途徑,同時也為民俗體育的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金秀瑤族地質獨特,地勢險高,結構復雜,但自然資源豐富,有森林資源、水資源、野生動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土特產品,優(yōu)越的條件為金秀民俗體育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香龍”是金秀大瑤山瑤族“盤瓠龍犬”圖騰崇拜的彰顯;長鼓是金秀大瑤山瑤族歌舞藝術精華的集中表現,瑤族具有“瑤不離鼓”的文化習俗。由于族源、生活環(huán)境、經濟發(fā)展的差異,瑤族族系可分為“布努”、“拉珈”和“勉”、三大族系,其內部保留的傳統文化是構成目前我國整個瑤族文化的基本結構。
“布努”族系瑤族認為自已是密洛陀女神的子孫。相傳,銅鼓是祖先留給后人的傳家寶,以致后人把銅鼓當做神物來崇拜。在族系社會,銅鼓不比長鼓,不是隨時出現,它有自己的固定使用時期,每一面銅鼓的支配和收藏由油鍋人分管,把銅鼓這一樂器作為本民族的文化標志。故銅鼓與銅鼓文化即是“布努”族系的傳統文化標志。
“拉珈”族系主要樂器是陶鼓。它與“拉珈”瑤人密切相關。陶鼓是“拉珈”族系傳統文化的象征和標志,亦稱為“陶鼓文化“。
“勉”族系瑤族自稱是盤瓠的后代。他們普遍使用長鼓,任何娛樂活動包括祭祀都能看見它的身影。長鼓,是用來供奉的圣物,是“勉”族系傳統文化的象征。故稱“勉”族系的傳統文化為“長鼓文化”,其主要是通過語言、文學、宗教、舞蹈等內容來呈現自己的內涵。比如長鼓舞是瑤族民俗體育活動的代表之一?!伴L鼓文化”也叫盤瓠文化。在每年的農歷十月都會舉行大型的民俗體育活動——盤王節(jié)??梢?,金秀瑤族民俗體育傳統文化得以傳承與發(fā)展離不開瑤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不難看出,構成瑤族整體文化的三種成分是長鼓文化、鑼鼓文化和陶鼓文化。這三大系統也是現代金秀民俗體育舞香龍的文化原型。
瑤族民諺說:“高山瑤,瑤人在山嶺,瑤人住山頭”。歷史上,瑤族人民為了生存,向地處偏遠的高山密林遷徙謀生計。千百年來,瑤族人民以山為生,靠山吃山,形成一個以山地經濟自給自足的山地民族。金秀瑤族自治縣境內地區(qū)多以山巒為主、氣候適宜、土壤肥沃、物產豐富等特征使金秀成為適宜的聚居地。明朝初期,金秀瑤族人民開始發(fā)展農業(yè)。到清朝中晚期,經濟得到慢慢的改善?,幾遄钤绲霓r業(yè)經濟就是山地農業(yè),而最基本的謀生計方式是采集和狩獵。20世紀50 年代后,受外族文化影響,采集經濟和狩獵經濟逐漸退出社會經濟生活的舞臺。秦漢之后到20 世紀中葉,刀耕火種的山地游耕農業(yè)成為了金秀瑤族人民獲得生存的重要手段,推動了瑤族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他認為當整個有機體的第一層次需求(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后,才會有第二層次、第三層次甚至更高層次的需求。所以,金秀瑤族人民的基礎需求在刀耕火種的山地游耕農業(yè)階段是完全不用擔心的,加之瑤族地區(qū)又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為金秀瑤族舞香龍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一定的經濟支持。
任何社會制度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社會根源[4],金秀瑤族人民在維護社會穩(wěn)定、抵御外侵以及發(fā)展生產等方面就建立了屬于自己的地域組織體系。早期,瑤族人民的社會組織是瑤老制,宋代稱“瑤酋”,元明后才改稱“瑤老”?,幚现频拿Q、形式、職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也在逐漸發(fā)生轉變,其中石牌制就是在明、清和民國時期由瑤族人民(以金秀瑤族為主)為求生存、發(fā)展和社會安定由此演變發(fā)展而來的一種具有自治自衛(wèi)性質的地域組織,并鐫文于碑,以便“有法可依”,共同遵守[5]。石牌制的建立主要作用是:一是抵御外侵;二是維護秩序化解糾紛;三是發(fā)展生產。金秀瑤族人民的任何活動以石牌制為準則進行開展的,尊卑有序,推崇石牌文化。金秀瑤族傳統體育舞香龍從文化的源頭追溯可以發(fā)現其內容特征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舞香龍就與祭祀活動息息相關[6]。而這些民俗體育活動由最高石牌頭人(瑤王)組織管理,并主持一系列工作流程。因此,石牌制是金秀瑤族人民在長期歷史生活發(fā)展中的文化產物,是基于村莊和血緣宗族基礎上的社會地域組織制度,是金秀瑤族舞香龍發(fā)展的制度保障。
廣西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之地,廣西境內除漢族外,還生活著瑤、壯、苗、侗、土著等少數民族,金秀瑤族自治縣居住有茶山瑤、盤瑤、花藍瑤、山子瑤、坳瑤5 個瑤族支系。香龍舞是瑤民先祖從浙江省遷徙到廣西金秀大瑤山忠良鄉(xiāng)高田屯,與廣西當地族群磨合與交融,當地瑤族各支系以舞香龍為紐帶,年復一年,代代起舞,逐漸形成了當地獨特的舞香龍文化。據當地瑤族老長者介紹:每年一度的舞香龍在當地已成為各瑤族支系中聯絡感情的重要紐帶,比如,扎舞時各家各戶都自覺出工出力,集中在一起編制“香龍”,每次舞龍“送龍儀式”結束后整個屯的男女老少都會集中一起聚餐,鄰近村屯也會來參加,整個活動過程歡樂、和諧、有序,多年來逐漸形成了本地的習俗,當地瑤族人以“舞香龍”活動在當地的興起而感到自豪。通過舞香龍活動來表達他們對追求美好生活祈愿,使內心充滿力量,通過一些特有的信念,促進瑤民與他民族的團結,為和諧社會構筑堅定的保障,這種共同的信仰和習俗,有利于人們的交往、友誼的發(fā)展,對于維系本地區(qū)族群,形成穩(wěn)定的民族共同體具有重要的意義。
舞香龍是一項充滿刺激性、娛樂性、群眾參與性強的文體活動,舞香龍時龍身插滿香火,活靈活現,在香龍周圍,其余人有的舉著用竹篾編織各種大紅鯉魚、千年龜、大龍蝦、大螃蟹等“蝦兵蟹將”,人們激情參與其中,鍛煉了肌肉、磨煉意志、達到了強健身體的目的,它既能增進健康,增強體魄,又能激發(fā)人們的思想運動,寄托著人們勇敢頑強、不向困難低頭的民族性格,舞香龍為群眾釋放情感和直接參與提供了空間。
通過調查研究的發(fā)現,金秀瑤族自治縣忠良鄉(xiāng)的舞香龍是與本民族節(jié)日、文化活動、宗教儀式、民族集會等交織在一起的一項帶著濃厚宗教儀式身體活動,它與現代競技舞龍完全不同,但與同處于廣西桂中地區(qū)賓陽縣的舞炮龍文化內涵有著許多相似,賓陽縣的舞舞炮龍之前同樣先要舉行隆重的“請龍開光儀式”然后再進行“炸龍”—“火燒龍”—“送龍”的過程。金秀瑤族的舞香龍,這種當地沿襲下來:“請龍儀式”→“拜會”→“調堂”→“ 送龍歸大?!钡牧曀祝湮幕瘍r值取向與賓陽縣舞炮龍一樣,最終目的是:健康需要、保佑人丁興旺,繁衍后代、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丁興旺等文化的內涵。當人們舞動插滿香火的草龍時,這種力量就迸發(fā)了出來,并傳遞給四周的人們,鼓動起人們的情緒,振奮人們的精神,眾人為之歡樂。舞香龍通過儀式的莊重和娛樂的歡快能夠凝聚起族人向心力,蘊含著齊心努力奮發(fā)向上價值取向,是社會價值的具體體現。當地瑤族村民熱衷操辦舞香龍,其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享受和樂趣,也有著追遠思祖,感念先人的民族情感的表達。在每年春節(jié)期間舉行舞香龍將這個活動作為當地的民俗文化形象的一個重要符號加以傳播,這本身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品牌,擁有一種與眾不同的力量[7]。
開展地域文化研究,整合地域文化資源,揭示地域文化內涵,熔鑄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彰顯地域文化實力,全面展示地域文化的輝煌,激發(fā)人們的民族自尊和自豪感,對推進現代文明建設意義重大。金秀瑤族舞香龍作為地域文化的典型樣本,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引入地域文化用人類學的視角對金秀瑤族舞香龍的發(fā)展進行全方位審視,對金秀瑤族舞香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特性進行研究,不僅可以弘揚金秀瑤族舞香龍的文化精髓,開闊金秀瑤族舞香龍的發(fā)展視野,也為金秀瑤族舞香龍的研究提供全新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