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慧 高 軍
在消費全球化的今天,翻譯在消費市場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以目標市場為導向的翻譯實踐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關注。譯創(chuàng)作為翻譯行業(yè)中的一種重要手段,就是對目標語言中的內容進行創(chuàng)作,根據(jù)要使用的語言和文化進行調整。伊拉·多蕾茜(Ira Torresi)提出:譯創(chuàng)(transcreation)在于“重構整個促銷文本,以使其在目標語言和文化中聽起來和讀起來更自然和創(chuàng)意”(Ira Torresi,2010)。在譯創(chuàng)實踐過程中,譯者必須熟知目標市場群體的社會文化以及語言習慣等,為達到品牌文化的最佳傳播效果做好充分的準備(呂和發(fā) 蔣璐,2013)。譯創(chuàng)以特有的文本再創(chuàng)造功能和文化適應能力成為跨國公司進入目標市場的有效途徑(王傳英 盧蕊,2015:72)。盡管目前譯創(chuàng)的文化效應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但隨著跨國品牌的增加,對譯創(chuàng)所達到的市場效應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其發(fā)展前景和翻譯的實踐運用值得譯學界不斷地關注。
“Transcreation是翻譯與創(chuàng)意的結合”(黃德先 殷艷,2013)。起初,印度詩人、翻譯家拉爾(Purushottam Lal)將譯創(chuàng)定義為,“具有可讀性,不嚴格忠實的翻譯”(Kothari,2003:36)。后來漢弗萊把譯創(chuàng)定義為,“對詞語、創(chuàng)造性的概念與觀點的翻譯而不失去其文化影響,實質上就是要求用不同的詞語表達相同的觀點”(Humphrey etc.2011)。
本文就商標品牌的翻譯將譯創(chuàng)定義為:針對目標語言的市場、銷售以及廣告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改編,在保證目標受眾充分理解源語言和達到預期性勸誘效果的基礎上,對源語言的詞匯和意義做出相應更改,以激發(fā)目標受眾對品牌的認可。
首先,譯創(chuàng)是一種翻譯的再創(chuàng)作。在品牌與概念之間建立充分的聯(lián)系是極其困難的,僅憑借翻譯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譯創(chuàng)是一種適用于目標語言的受眾對原作進行語內/語際的再解釋,要求譯者克服“不可譯性”的限制,提出新的概念、語言和文化結構,不僅要構思新詞,還要創(chuàng)意出新世界。譯創(chuàng)不僅僅是翻譯,它是集翻譯、文案寫作、圖像選擇以及字體改換功能于一體,譯文中具有創(chuàng)意的文字游戲、諧音、頭韻等僅用翻譯不能精確傳達原文,需要譯者在譯創(chuàng)過程中充分地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其次,譯創(chuàng)是一種跨文化實踐。譯創(chuàng)是跨國公司本地化的一種具體方式。跨國公司在向其目標受眾市場推廣自己的品牌文化時,需要考慮到目標受眾的社會市場和文化特性。譯創(chuàng)應基于對本地市場、文化、習俗的整體分析調查,考慮原文本和譯文兩種語境中所體現(xiàn)出的差異,不以“對等”為追求目標,更側重于體現(xiàn)“交際”的目的。在譯創(chuàng)的過程中翻譯調研是必不可少的,可采用網上搜索、實地考察、案例分析、問卷調查等來保證譯創(chuàng)作品的準確性。
最后,譯創(chuàng)把勸誘效果作為第一目的。譯創(chuàng)者在分析不同文化的細微差別時,應深入了解目標受眾的價值取向、思維模式、閱讀習慣、消費觀念以及審美心理等,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創(chuàng)意來達到預期的勸誘或情感效果。譯創(chuàng)并非只是文字層面的轉換,而是要把目標受眾的情感融入到里面,起到一種具有沖擊力的宣傳效果,能夠在非本土文化語境中產生共鳴。把握目標受眾的消費心理也是商標品牌翻譯的關鍵,應根據(jù)不同程度的消費心理差異調整翻譯策略,從而符合目標受眾的消費動機和審美意識(張婷婷,2012)。
商標是一種區(qū)別于其它商品或服務的標志,為便于消費者識別,一般都具有獨占性、美觀性、標志性、傳達性以及原創(chuàng)性等特點。商標的翻譯一般簡潔明了、用詞恰當、符合審美心理并注意文化差異。而基于譯創(chuàng)的商標翻譯本身就是原創(chuàng),譯創(chuàng)的作品應該以一種自然流暢的方式傳達原文本的真實意思。譯創(chuàng)者不僅需要有夯實的翻譯功底,更需要豐富的社會經驗、營銷策略、洞察市場和文案處理技能等,所以本文主要通過一些現(xiàn)有的商標品牌翻譯進行分析討論。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Coca Cola進入中國市場譯為“可口可樂”,此譯名不僅與外文名稱的發(fā)音相似,而且其含義與這種飲料本身帶有充盈的氣泡的特點十分符合,遠遠比它最初的“蝌蝌啃蠟”的翻譯更易讓人接受,扭轉了銷售頹勢(黃德先 殷艷,2013)。
再如,瑞典著名品牌IKEA以其創(chuàng)始人Ingvar Kamprad的英文首字母和他所在的農場(Elmtaryd)以及村莊(Agunnaryd)的第一個字母組合而成(趙冬生,2012)。而IKEA的中文譯名為“宜家”,出自《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不僅在發(fā)音上相似,而且也恰當?shù)伢w現(xiàn)出其“為消費者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的品牌經營理念,也與消費者想打造創(chuàng)意家居空間的消費觀念相貼切,使得目標受眾在接受其品牌文化的程度上更加深刻。
美國寶潔公司的著名品牌Safeguard在英文中意為“安全”、“保衛(wèi)”(趙冬生,2012),其中文譯名“舒膚佳”在譯創(chuàng)的過程中并沒有體現(xiàn)單純的字面意思,而是按照音譯以及產品的特殊文化功能,突出其對使用對象“膚”的積極效果,既讀起來朗朗上口,又能體現(xiàn)產品的用途特性,使目標受眾產生強大的心理共鳴。
另外,McDonald’s在中國大陸最開始的譯名是“麥克唐納”,其譯名比較冗長,直到后來“麥當勞”才成為現(xiàn)在統(tǒng)一采用的譯名。2017年10月,一則麥當勞中國公司改名金拱門(中國)有限公司的消息引起廣泛熱議,“金拱門”應該來自于麥當勞的M商標標志golden arches,因其形似金黃色的拱門。從翻譯的層面上來說,此譯名僅僅依據(jù)商標圖像直譯過來,并未考慮到當?shù)氐奈幕曀缀吞匦?,因為“拱門”易被解讀為動賓結構,而非一個名詞,而且從發(fā)音上來說,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不太雅觀的畫面,所以不符合目標受眾的審美心理,還好只是證照層面上的改名。
“零翻譯”也稱為“不譯”,是商標品牌譯創(chuàng)的一種特殊形式(王傳英 盧蕊,2015)。H&M是Hennes&MauritzAB(海恩斯莫里斯)的簡稱,因其“心系一處”的產品經營理念,該品牌完美地將時尚和產品質量融合在一起,深受世界各地的消費者喜愛,已經為打入目標競爭市場積累了足夠的品牌效應,在進入目標語市場過程中不對品牌商標進行翻譯,直接引用其外文名稱即可,可以更好地加深目標受眾對自身的品牌文化的認可。
法國著名奢侈品牌Louis Vuitton的商標名是來自于創(chuàng)始人路易威登先生(Louis Vuitton)的英文名。然而該品牌以其首字母縮寫形式“LV”為大眾消費者所熟知。該譯名不僅讀起來節(jié)奏明快,便于人們記憶,而且可以潛移默化地傳播品牌產品的文化,是一種有效的品牌推廣策略。
直譯在本文中就是在符合非本土市場的文化的前提下,將品牌商標的字面意思準確無誤地直接翻譯,保留品牌商標的外文意思。歸化下的直譯是要把源語本土化,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在符合目標語受眾文化的情況下,通過直譯的方法來傳達原文的內容,如“Nestle”直譯為“雀巢”,與“雀巢”品牌圖形緊密結合,加深目標受眾對貼近生活的聯(lián)想,體現(xiàn)一種家的溫馨,非常符合消費者的情感定位和產品功能定位的基本要求。
Facebook,作為美國比較受歡迎的社交網絡服務網站,是在世界上排名比較領先的照片分享站點。Facebook網站的名稱來自傳統(tǒng)的紙質“點名冊”,用來幫助大家認識學校的其他成員。直譯為“臉書”能夠簡單明了地體現(xiàn)該網站的特點,也符合目標受眾市場的文化特性,使國內用戶更快速的了解其用途,以便更好地在目標受眾市場傳播社會化網絡。
再如,美國跨國公司“Microsoft”由“Microcomputer”和“software”的縮寫組合而成(趙冬生,2012),分別對應中文的“微”和“軟”,直譯為“微軟”使譯名簡潔而精準,突出該公司產品構造“細致入微”的特點,也揭示了該品牌公司以計算機軟件為主打產品的核心內涵,達到一種宣傳的效果,使其能更加快速地為目標受眾所熟知,從而擴大目標語消費市場。
在信息技術本地化的沖擊下,譯創(chuàng)者需要順應不斷變化的目標市場和消費心理,盡可能使目標受眾對譯創(chuàng)作品的認知與原文受眾相同。筆者認為在譯創(chuàng)的過程中,譯者在采用恰當?shù)姆g方法之前,需要充分地做好準備工作。在傳遞品牌文化的同時,充分考慮目標受眾的價值取向、文化習俗和消費心理,以獲得目標受眾最大限度的認可和接受。本文主要以譯創(chuàng)的定義和譯創(chuàng)的翻譯再創(chuàng)作、跨文化實踐和勸誘效果特點,并結合譯創(chuàng)在商標翻譯中的實例,對商標品牌名的翻譯方法進行研究分析,為讀者能更好地了解商標品牌的譯創(chuàng)做下一個鋪墊,但商標品牌的譯創(chuàng)方式千變萬化,要想成功地將跨國公司的品牌打入目標市場,仍需探討各式各樣的翻譯策略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