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與《唐五代多部伎演出情況考》一文商榷"/>
余作勝
唐代九部樂、十部樂(以下簡稱“九、十部樂”),又名九部伎、十部伎,是用于宴饗百僚賓客、朝會大典、迎佛像入寺等場合的儀式樂舞,在唐代政治及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正因此,唐代九、十部之樂向來都是學術界關注的重點之一,岸邊成雄《唐代音樂史的研究》、沈冬《唐代樂舞新論》以及王小盾、孫曉輝《唐代樂部研究》等論著對其進行了綜合性研究。(1)〔日〕岸邊成雄撰、梁在平譯:《唐代音樂史的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沈冬:《唐代樂舞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王小盾、孫曉輝:《唐代樂部研究》,原載《國學研究》第14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又見王小盾:《隋唐音樂及其周邊》,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年。關于唐代九、十部樂施用情況的專門研究成果(2)所謂“施用情況”,即是實施和使用的情況。在以往的研究中,人們多用“演出”或“上演”等指稱九、十部樂的使用。但在文獻記載中,九、十部樂有“奏”“陳”“設”等多種不同的使用方式。有學者認為,“奏”當然是演出,這沒有問題;“陳”“列”則主要是作為儀仗陳列,不一定表演;“設”則兼有“奏”和“陳”兩種可能。也就是說,九、十部樂的主要使用方式是演出,但不限于演出。這種看法頗有道理。所以,本文采取“施用”二字代替“演出”的說法,希望其概括更準確更全面。,目前所見有兩項。一項是岸邊成雄《唐代音樂史的研究》下冊第五章所附《九部伎及十部伎演出年表》(以下簡稱《年表》)。該《年表》以時間先后為序,共列演出33次,大致勾勒出了唐代九、十部樂施用情況的輪廓,提供了進一步考察的線索,篳路藍縷,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當然,《年表》刊發(fā)于20世紀60年代初,因年代較早,資料范圍不寬,故比較簡單,同時也存在少許錯誤。另一項是左漢林《唐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3)左漢林:《唐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附錄三《唐五代多部伎演出情況考》(以下簡稱《情況考》)?!肚闆r考》全面吸收了《年表》的成果,又有新的拓展:一是載錄的唐代九、十部樂演出47次,在《年表》的基礎上增加14次;二是使用的材料較《年表》更為豐富,部分條目兼有考證。正因如此,《情況考》是目前有關唐代九、十部樂施用情況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學術界的頗多關注,比如《唐代樂部研究》《中華藝術通史·隋唐卷上編》(4)秦序主編:《中華藝術通史·隋唐卷上編》,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等就引用了它的結論;筆者在做《唐代音樂編年史》時也參考了其中不少有益成果。然而,在肯定《情況考》學術貢獻的同時,筆者也不得不指出,該文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史料運用問題比較突出,因此文中部分結論并不可靠。如該文所載47次演出,經筆者考證,其中有10次應是誤設,故其所載可信的演出實際只有37次。此外,現存文獻中尚有不少關于唐代九、十部樂施用的記錄,《情況考》未曾涉及。有鑒于此,很有必要對唐代九、十部樂的施用情況重新進行考證,以期進一步廓清其歷史面貌,為學界提供一份更豐富更可靠的參考資料。文中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情況考》誤考情況較為嚴重。所設唐代九、十部樂演出的47個條目中,有12條存在問題,占總數的四分之一強。其誤考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將唐代九、十部樂原本一次施用,誤為兩次乃至三次,從而導致條目重復設置。以下分組予以討論。
16.武德七年(624)六月,饗丘和,奏九部樂。(5)同注③,第339頁。按:各條目之下文字均為《情況考》所引文獻,是其設立條目的依據,故一并錄入。原文已詳明其出處,本文不再贅注。為省篇幅,引文內容無關宏旨或重復者,本文從略,以省略號標示,僅保留其書名和卷名。
《舊唐書》卷五十九《丘和傳》:“和遣司馬高士廉奉表請入朝,詔許之。高祖遣其子師利迎之。及謁見,高祖為之興,引入臥內,語及平生,甚歡,奏《九部樂》以饗之,拜左武侯大將軍?!薄缎绿茣肪砭攀肚鸷蛡鳌罚骸啊?。又《玉?!肪硪话傥濉兑魳贰罚骸?武德七年)六月戊戌,丘和謁見高祖,奏九部樂饗之?!眲t事在武德七年(624)。
17.武德七年(624)七月,交州首領來朝,奏九部樂。(6)同注⑤。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四《外臣部》:“(武德七年)七月戊戌,交州首領來朝,奏九部樂以宴之,赍物各有差?!?/p>
按:以上兩條,第17條正確,第16條為誤設。
與《玉海》卷一○五《音樂》所載大致相同的文字,又見于《冊府元龜》卷一○九《帝王部》:“(武德七年)六月戊戌,右武侯大將軍丘和以交州首領來朝,奏九部樂以宴之,赍物各有差?!?7)王欽若等編纂:《冊府元龜》,周勛初等校訂,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第1190頁。我們可以看到,以上史料所述事件為武德七年交州首領丘和來朝,奏九部樂。關于奏樂的具體時間,史料所載分為三種情況:兩《唐書·丘和傳》未交待時間,《冊府元龜》卷九七四作武德七年“七月戊戌”,《冊府元龜》卷一○九、《玉?!纷魑涞缕吣辍傲挛煨纭?。唐代交州管轄今越南北部一帶,丘和作為邊藩首領,無特別情況,不會在兩個月之內兩次來朝。況且《冊府元龜》一書的兩處記載行文基本相同,但一處作六月,一處作七月,二者必有一誤。據陳垣的《二十史朔閏表》(8)陳垣:《二十史朔閏表》,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武德七年七月己巳朔,戊戌為三十日;六月己亥朔,月內無戊戌日。因此《冊府元龜》卷一○九及《玉?!匪d“六月戊戌”當為“七月戊戌”之誤。也即是說,丘和武德七年來朝在七月,文獻關于六月來朝的記載有誤?!肚闆r考》未明乎此,故據之設立第16條。因此,當刪除第16條,將該條之下的史料合并到第17條,并說明史料所載“六月戊戌”之錯誤所在。
18.武德八年(625)四月宴西蕃突厥林邑使者,奏九部樂。(9)左漢林:《唐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340頁。
《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四《外臣部》:“(武德)八年四月己丑,宴西蕃突厥林邑使者,奏九部樂于庭?!庇帧队窈!肪硪话傥濉兑魳贰罚骸?武德)八年四月己丑,林邑獻方物,設九部樂饗之?!?/p>
19.武德八年(625),范梵志遣使獻方物,設九部樂饗之。(10)同注⑨。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南蠻傳》:“武德六年,(林邑國)其王范梵志遣使來朝。(武德)八年,又遣使獻方物。高祖為設《九部樂》以宴之,及賜其王錦彩?!庇帧缎绿茣肪矶俣隆赌闲U列傳》:“……”。
20.武德八年(625),宴占城使,設九部樂。(11)同注⑨。
《明集禮》卷三一《賓禮》二:“樂舞:唐武徳八年,占城遣使獻方物,高祖為設九部樂以宴樂之?!?/p>
按:《情況考》所立第18—20條分別敘述武德八年三次設宴款待蕃邦使者,并奏九部樂。事實是否如此呢?仔細剖析這三個條目所涵蓋的史料,其指向是同一次宴饗設樂,而非三次不同的宴饗設樂。《冊府元龜》記載的信息最為詳備,時間具體到日期,宴饗對象是西蕃、突厥、林邑三國使者?!队窈!飞月裕跁r間記載上完全相同,但宴饗對象只記載了林邑,略去了西蕃、突厥?!杜f唐書·南蠻傳》所載武德八年范梵志遣使獻方物,與《玉?!匪d當是同一件事,所不同一是以范梵志名義出現,一是以林邑國名義出現,而范梵志即林邑國王,兩者沒有本質區(qū)別。至于《明集禮》所載武德八年占城使獻方物,也與《玉?!吠瑢僖皇?,因為占城國即林邑國,唐代及以前稱林邑,五代宋元明清則稱占城?!缎绿茣つ闲U傳》云:“環(huán)王,本林邑也……。王所居曰占城?!?12)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6298頁。大概占城是由王城之名演變?yōu)閲髋泶笠怼渡教盟量肌肪矶拧罢汲菄睏l亦云:“占城國,古越裳氏界,秦為象郡林邑縣”。(13)彭大翼:《山堂肆考》,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7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41頁上。仔細辨讀,可知《明集禮》所載與兩《唐書·南蠻傳》文字內容相同,敘述方式一致,只不過按照明人當時的習慣將林邑改成了占城罷了?!肚闆r考》第18條、19條、20條分開來似乎并無錯誤,但合起來看,所記實為同一歷史事件,因此應該合并為一條。之所以出現三條分立的狀況,其原因在于只看到了史料文字表面的差異,而沒有注意到史料之間的共同點和內在聯(lián)系。此外,不明林邑國名的歷史沿革,則是導致第20條誤設的直接原因。
24.貞觀十六年(642),新興公主下嫁,群臣侍,奏十部伎。(14)左漢林:《唐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341頁。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七下《回鶻列傳》:“明年(貞觀十六年),以使來益獻馬、牛、羊、橐它,固求昏。帝與大臣計曰……房玄齡曰……帝曰:‘善?!S以新興公主下嫁,召突利失大享,群臣侍,陳寶器,奏《慶善》、《破陣》盛樂及十部伎,突利失頓首上千萬歲壽。”
26.貞觀十七年(643),突利設來納幣、獻馬,設十部樂。(15)同注。
《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七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六月:“薛延陀真珠可汗使其侄突利設來納幣,獻馬五萬匹,牛、橐駝萬頭,羊十萬口。庚申,突利設獻饌,上御相思殿,大饗群臣,設十部樂,突利設再拜上壽,賜賚甚厚?!?/p>
27.貞觀十七年(643)閏六月,大饗百僚,奏十部樂。(16)同注。
《玉?!肪硪话傥濉兑魳贰罚骸柏懹^十七年閏六月庚申,于相思殿大饗百僚,盛陳寶器,奏慶善破陣樂,并十部之樂。薛延陀突利設再拜上壽?!?/p>
按:以上三條之中,只有第27條正確,第24、第26條均為誤設。
第26條的致誤原因很簡單,在于《情況考》作者抄錄《資治通鑒》出現錯誤。經查《資治通鑒》各種版本,所記此事均在閏六月,而不在六月。《冊府元龜》卷八○《帝王部·慶賜第二》、卷一○九《帝王部·宴享第一》及《玉海》卷一○五《音樂·樂三》記載此事都在“閏六月庚申”,與《資治通鑒》完全一致,可見《資治通鑒》不誤。
第24條的情況稍顯復雜。本條依據《新唐書·回鶻傳》立目,該傳將唐太宗宴饗突利失、奏《慶善》《破陣樂》及十部樂的時間記載為薛延陀遣使求婚的同年,即貞觀十六年。這是有問題的?!队窈!肪硪弧鹞濉兑魳贰啡贰疤破脐嚇贰睏l對這兩件事的時間關系交待得很清楚:“薛延陀貞觀十六年來求昏。十七年閏六月庚申,召突利失大享,奏《慶善》《破陣》盛樂及十部伎?!?17)王應麟:《玉?!?,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第1917頁上。它表明薛延陀求婚在貞觀十六年,但饗突利失、奏樂在貞觀十七年,二者并不同時。對照《玉?!返挠涊d,可知《新唐書·回鶻傳》有誤,在“召突利失大享”前漏掉了貞觀十七年的時間信息,從而將這次宴饗奏樂事件提前到貞觀十六年。再從文字上看,《新唐書·回鶻傳》“奏《慶善》《破陣》盛樂及十部伎”一句,其奏樂內容、排列次序及所用文辭與《玉?!吠耆嗤?,而“陳寶器”“上千萬歲壽”等字眼與《冊府元龜》《資治通鑒》對貞觀十七年閏六月庚申奏樂事件記載的文字相同,說明《新唐書》與其他史料記載的一樣,都是貞觀十七年的同一次奏樂,只是因為行文漏略而誤在貞觀十六年。對第24條的錯誤的識別,《玉?!肪硪弧鹞濉兑魳贰啡贰疤破脐嚇贰睏l的記載甚為關鍵。遺憾的是,《情況考》作者只看到了《玉?!吠怼疤凭挪繕?十部樂”條的記載,對“唐破陣樂”條的記載卻失之眉睫,因而未能發(fā)現《新唐書》的錯誤。
22.貞觀四年,宴回紇,陳十部樂。(18)左漢林:《唐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340頁。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七上《回鶻列傳》:“回紇……貞觀三年,始來朝……明年復入朝……帝坐秘殿,陳十部樂”。
29.貞觀二十一年正月,回紇等部朝見,設十部樂。(19)同注,第342頁。
《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八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647)春正月丙申:“丙申,詔以回紇部為瀚海府……敕勒大喜,捧戴歡呼拜舞,宛轉塵中。及還,上御天成殿宴,設十部樂而遣之?!薄短茣肪砭攀拌F勒”條:“……”《玉?!肪硪话傥濉兑魳贰罚骸?貞觀)二十一年正月己未,鐵勒回紇俟利發(fā)等諸姓朝見,御天成殿,陳十部樂而遣之?!?/p>
46.貞元中,帝坐秘殿,陳十部樂。(20)同注,第347頁。
《玉海》卷一百五《音樂》:“舊紀貞元傳云:帝坐秘殿,陳十部樂?!?/p>
按:以上三條中,只有第29條正確,第22、第46條均為誤設。
先看第22條。關于唐代十部樂正式確立的時間,唐代音樂史研究者有一個共識,即在貞觀十四年侯君集平定高昌以后,貞觀十六年《高昌樂》初次上演之前。既然十部樂在貞觀四年尚未出現,又如何在宴饗時陳設呢?這個錯誤非常顯然。此條之所以錯誤,其根源在于今本《新唐書·回鶻傳》所記有誤。今本《新唐書·回鶻傳》所記陳十部樂送回紇等部首領回蕃的時間在貞觀四年,與《唐會要》《冊府元龜》《資治通鑒》《玉?!返人涁懹^二十一年相差甚遠。關于今本《新唐書·回鶻傳》的錯誤,《玉?!肪硪晃逅摹冻暋べn予外夷》引《新唐書·回紇傳》的一段史料很能說明問題:
貞觀三年,始來朝,獻方物。突厥已亡,惟回紇與薛延陀最雄?!辏跒樾异`州,次涇陽,受其功?!髂陱腿氤?。二十一年正月丙申,乃以回紇部為瀚海,多濫葛部為燕然,……天子方招寵遠夷,作絳黃瑞錦文袍、寶刀、珍器賜之。帝坐袐殿,陳十部樂。(21)王應麟:《玉?!?,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第2840頁下—2841頁上。
這段史料又見于《冊府元龜》卷一七○《帝王部·來遠》,文字稍略。對照《玉?!肪硪晃逅乃缎绿茣せ丶v傳》的同類史料,可知今本《新唐書·回鶻傳》在“太宗為幸靈州”一句上脫漏了“二十年”三字,在“明年復入朝”一句下脫漏了“二十一年正月丙申”數字,從而使“明年”所指的具體年份由貞觀二十一年錯成貞觀四年。《情況考》因為只使用了《新唐書·回鶻傳》一條材料,沒有與其他材料作對照考察,所以沒有發(fā)現其中的錯誤。這與此前分析的第24條情況相同。以此可見,《新唐書》史料的錯誤確實比較嚴重,尤其在歷史事件的時間記錄上,常常因省略而導致出錯?!缎绿茣返倪@種錯誤十分常見,已是學界共識,這也告誡我們:使用《新唐書》的史料須十分謹慎,盡量找到其他相關文獻作對比辨析,以免被其誤導。
再來看第46條。此條出示的文獻依據是:“《玉?!肪硪弧鹞濉兑魳贰罚骸f紀貞元傳云:帝坐秘殿,陳十部樂?!睘楹藢@條材料,筆者曾反復查找《玉海》卷一○五,均未找到與《情況考》完全一致的文字。經多番查勘,發(fā)現其中“帝坐秘殿,陳十部樂”兩句是《玉?!贰坝斐傻?,陳十部樂而遣之”兩句的注文,《玉海》標注的出處是“《傳》云”,此《傳》即是《新唐書·回鶻傳》,因為“帝坐秘殿,陳十部樂”兩句已見今本《新唐書·回鶻傳》及《玉?!肪硪晃逅乃缎绿茣せ丶v傳》?!队窈!吩凇皞髟啤倍智安o“舊紀貞元”四字,為何《情況考》卻寫作“舊紀貞元傳云”?“舊紀貞元傳”又是一部什么樣的典籍呢?筆者通過電子搜索手段遍檢古籍數據庫,始終找不到該書。查找無果后,思路再次回到《玉?!?。仔細查看《玉?!纷⑽摹皞髟朴斐傻?,陳十部樂而遣之”上下文,最終發(fā)現:在注文左邊相隔三行的位置,有“舊紀貞元四年三月甲寅”(22)王應麟:《玉?!?,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第1916頁上。等一段文字。這段文字見于今本《舊唐書·德宗紀》(23)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64頁。,故此處“舊紀”為《舊唐書·德宗紀》之簡稱,“貞元”是唐德宗的年號。《情況考》作者或因錯覺和眼誤,不小心將“舊紀貞元”四字與“傳云”嫁接到一起,遂形成“舊紀貞元傳”這樣一個并不存在的書名。此條因文獻抄錄而致誤,與第26條的錯誤如出一轍。
圖1.王應麟《玉?!罚瑥V陵書社影印光緒九年浙江書局本。
此外,第29條雖然總體沒有錯誤,但它對史料所載的日期差異沒有辨析和說明,也是不完善的。我們可以看到,《資治通鑒》記載的日期為正月丙申日,《玉?!匪浫掌跒榧何慈?,二者并不相同。據《二十史朔閏表》,本月戊子朔,月內無己未日,《玉?!反颂幩洰斦`,《資治通鑒》記載正確。
28.貞觀十九年(645),迎經像入寺,設九部樂。(24)左漢林:《唐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342頁。
《酉陽雜俎》續(xù)集卷六《寺塔記下》:“初,三藏自西域回,詔太常卿江夏王道宗設九部樂,迎經像入寺,彩車凡千余輛,上御安福門觀之?!比刈晕饔蚧卦谪懹^十九年(645)。元陶宗儀撰《說郛》卷六十七上引《豫章古今記》:“……”。
31.貞觀二十二年(648),送玄奘及所翻經像、諸高僧等入住慈恩寺,奏九部樂。(25)左漢林:《唐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343頁。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一《方伎列傳》:“高宗在東宮,為文徳太后追福,造慈恩寺及翻經院,內出大幡,敕九部樂及京城諸寺幡蓋眾伎,送玄奘及所翻經像、諸高僧等入住慈恩寺?!眲⑤V《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并序)》:“(貞觀)廿二年夏六月……戊申,皇太子宣令,請法師為慈恩上座,仍造翻經院,備儀禮自宏福迎法師。太宗與皇太子后宮等,于安福門執(zhí)香爐,目而送之。至寺門,敕趙公英、中書令褚引入,于殿內奏九部樂破陣舞,及百戲于庭而還?!眲t事在貞觀二十二年(648)?!度莆摹肪砭虐倭行省吨x敕送大慈恩寺碑文表》。
按:此兩條之中,第31條正確,第28條為誤設。第28條立目的依據是《酉陽雜俎》,其所述事件是江夏王李道宗設九部樂送經像及三藏法師等高僧入大慈恩寺,與第31條內容相同,但《酉陽雜俎》所記時間有誤。關于三藏法師入慈恩寺一事,慧立、彥悰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有時代最早、內容最全面的記錄。該書卷七云:
(貞觀二十二年)十二月戊辰,又勅太常卿江夏王道宗將九部樂,萬年令宋行質、長安令裴方彥各率縣內音聲,及諸寺幢帳,并使豫極莊嚴。己巳旦,集安福門街,迎像送僧入大慈恩寺。至是陳列于通衢,其錦彩軒檻,魚龍幢戲,凡一千五百余乘,帳蓋三百余事?!蹖⒒侍印⒑髮m等于安福門樓手執(zhí)香爐目而送之,甚悅。衢路觀者數億萬人。經像至寺門,敕趙公、英公、中書褚令執(zhí)香爐引入,安置殿內,奏九部樂、《破陣舞》及諸戲于庭,訖而還。(26)慧立、彥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孫毓棠、謝方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56頁。
經對比,可知《酉陽雜俎》續(xù)集卷六《寺塔記下》文字,當是源于《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七,但將“詔太常卿江夏王道宗設九部樂,迎經像入寺”的時間貞觀二十二年十二月戊辰,概略記載為“初,三藏自西域回”,遂致千古之后人們產生誤解,《情況考》即據此將李道宗設九部樂迎三藏法師及經像入慈恩寺定為貞觀十九年之事。稍加分析,便不難發(fā)現此系年錯誤,原因有三:
其一,與《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舊唐書》《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并序)》等記載的時間明顯抵牾。這些典籍均明確記載此事在貞觀二十二年,不在貞觀十九年。
其二,與大慈恩寺的落成時間不符。《情況考》所擬條目只籠統(tǒng)說“迎經像入寺”,未明示三藏法師此次所入為何處寺廟。其實,《酉陽雜俎》原文在“初,三藏自西域回”之前,還有“慈恩寺。寺本凈覺故伽藍,因而營建焉,凡十余院,總一千八百九十七間,勅度三百僧”等幾句話(27)段成式:《酉陽雜俎》,曹中孚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60頁。,說明三藏法師此次所入即是慈恩寺。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七記載,慈恩寺落成在貞觀二十二年十月,則十二月三藏法師入住恰在其時。而貞觀十九年慈恩寺尚未落成,三藏法師自然無法入住。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六載,貞觀十九年三藏法師自西域回被迎入的是弘福寺(28)詳見下文。按:“弘福寺”又作“宏福寺”。,《舊唐書·方伎列傳》“備儀禮自宏福迎法師”也與此相印證。
其三,與江夏王李道宗其時的職務不符。《舊唐書》卷六十《李道宗傳》云:“(貞觀)十二年,(李道宗)遷禮部尚書,改封江夏王?!哪?,復拜禮部尚書?!荒?,以疾請居閑職,轉太常卿?!?29)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355—2356頁。據此可知,江夏王李道宗始任太常卿在貞觀二十一年,此前的貞觀十九年其職務當為禮部尚書而非太常卿,二十二年則正在太常卿任上。根據史料記載,貞觀十九年主持迎接三藏法師及經像入寺的根本不是李道宗,而是另有其人?!洞蟠榷魉氯胤◣焸鳌肪砹疲?/p>
貞觀十九年春正月景子,京城留守左仆射梁國公房玄齡等承法師赍經、像至,乃遣右武侯大將軍侯莫陳實、雍州司馬李叔眘、長安縣令李乾祐等奉迎,自漕而入,舍于都亭驛,其從若云。是日有司頒諸寺,具帳輿、華旛等,擬送經、像于弘福寺,人皆欣踴,各競莊嚴。翌日大會于朱雀街之南,凡數百件,部伍陳列。(30)慧立、彥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孫毓棠、謝方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26頁。
可見,貞觀十九年迎接三藏法師的儀式由房玄齡主持,由侯莫陳實、李叔眘、李乾祐等人迎送入寺,與李道宗了無關涉,而且儀仗之中也未設九部樂。
33.乾封元年(666),改元,宴群臣,陳九部樂。(31)左漢林:《唐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343頁。
《舊唐書》卷五《高宗本紀》:“改麟德三年為乾封元年,……乾封元年正月五日已前,大赦天下,賜酺七日。癸酉,宴群臣,陳《九部樂》,賜物有差,日昳而罷。”
34.乾封元年(666),封泰山畢,宴群臣,陳九部樂。(32)同注,第344頁。
《玉海》卷一百五《音樂》:“乾封元年,封泰山畢,宴群臣,陳九部樂?!?/p>
按:以上兩條所述其實為同一事件,即乾封元年壬申(五日)封泰山畢,改元,癸酉(六日)宴群臣,陳九部樂?!杜f唐書》卷五《高宗紀》對此事有完整記載:在“改麟德三年為乾封元年”之前,尚有“麟德三年春正月戊辰朔,車駕至泰山頓。是日親祀昊天上帝于封祀壇,以高祖、太宗配饗。己巳,帝升山行封禪之禮?!缮辏P壇受朝賀”(33)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89頁。一段文字,連同《情況考》所摘引的文字,對此事的前后脈絡記載得很清楚?!秲愿敗肪硪灰弧稹兜弁醪俊ぱ缦淼诙穼Υ艘灿忻鞔_的記載:
乾封元年正月戊辰朔,有事于泰山。壬申,禮畢,御朝覲壇,受朝賀。癸酉,帝謂群臣曰:……乃敕所司撤幄帳施御床,三品以上升壇,四品以下列坐壇下,縱酒設樂。群臣及諸岳牧競來上壽起舞,日晏方止。(34)王欽若等編纂:《冊府元龜》,周勛初等校訂,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第1195頁。
當然,這里只是籠統(tǒng)講“設樂”,未明確所設為何樂,但對照《舊唐書》文字,可知當指九部樂。從《舊唐書》《冊府元龜》對此事的完整記載,可以看到《玉?!返奈淖址浅:喡?,既缺少具體的月份和日期,也省略了封泰山之后的改元環(huán)節(jié)。《情況考》不知何故,在摘引《舊唐書》時偏偏漏略了封泰山那段很關鍵的文字,從而使《玉?!放c《舊唐書》所載文字似乎在敘述兩件不同的事件,因而分設兩個條目。如果《情況考》注意到《玉海》此段文字與《舊唐書》的聯(lián)系,或者沒有漏抄《舊唐書》那段關鍵文字,或者對《玉?!肺淖致┹d事件的具詳細時間稍作追究,這個錯誤庶幾可以避免。
43.貞元四年(788)春正月,宴群臣,設九部樂。(35)左漢林:《唐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346頁。
《舊唐書》卷十三《德宗本紀》貞元四年(788)春正月:“宴群臣于麟德殿,設《九部樂》,內出舞馬,上賦詩一章,群臣屬和?!?/p>
44.貞元四年(788)春三月,宴群臣,設九部樂。(36)同注。
《玉?!肪硪话傥濉兑魳贰罚骸?貞元)四年三月甲寅,宴群臣于麟德殿,設九部樂,內出舞馬,上賦詩一章,群臣屬和?!庇帧队窈!肪硪话倭秾m室》:“舊紀:……貞元四年三月甲寅,宴群臣于麟德殿,設九部樂,內出舞馬,上賦詩一章,群臣屬和?!?/p>
按:以上兩個條目所據之材料,又見于《玉?!肪矶拧妒ノ摹び圃姼琛?、卷七三《禮儀·燕饗》及《冊府元龜》卷四○《帝王部·文學》,行文基本相同,故所述應為同一歷史事件。這兩個條目的唯一差異在于事件發(fā)生的月份:第43條作“正月”,第44條作“三月”。現有材料中,《冊府元龜》及《玉?!匪奶幘鳌叭隆?,惟《舊唐書·德宗本紀》作“正月”,作“正月”當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玉?!肪硪涣稹秾m室》明確標注所引文字出自《舊紀》,也即《舊唐書·德宗本紀》,這說明《玉?!匪摹杜f唐書》即作“三月”,惟今本《舊唐書》誤作“正月”。為析誤因,且看今本《舊唐書·德宗本紀》關于貞元四年正月之事的記載:
貞元四年春正月庚戌朔,上御丹鳳樓……京師地震,辛亥又震,壬子又震。壬戌,以左龍武大將軍王棲曜為麟州刺史、鄜州刺史、鄜坊丹延節(jié)度使。丁卯,京師地震,戊辰又震,庚午又震?!镉?,京師地震。甲戌,以華州潼關節(jié)度使李元諒兼隴右節(jié)度使、臨洮軍使。乙亥,地震……【二月】辛巳,李泌以京官俸薄……壬午,地震,甲申又震,乙酉又震,丙申又震。甲辰,太仆郊牛生犢六足……戊辰,鹿入京師市門。【三月】甲寅,地震。宴群臣于麟德殿,設《九部樂》,內出舞馬,上賦詩一章,群臣屬和。己未,地震。丁卯,有司條奏省官,其左右常侍、太子賓客請依前置四員,從之。庚午,地震。……辛未,地震。中書省梧樹有鵲以泥為巢?!鞠乃脑隆抗锼?,以太子左庶子暢悅為桂管觀察使。……丁未,隴右李元諒筑良原城?!疚逶隆慷∷?,右龍武統(tǒng)軍張伯儀卒。辛酉,以吉州刺史張庭為安南都護、本管經略使。……壬戌,加置諫議大夫八員……丙寅,地震,丁卯,又震。月犯歲星。辛未,太子賓客吳湊為福建觀察使。乙亥,熒惑、歲、鎮(zhèn)三星聚營室,凡二十日。是月,吐蕃寇涇、邠、寧、慶、鄜等州,焚彭原縣,邊將閉城自固。賊驅人畜三萬計,凡二旬而退。吐蕃入寇以秋冬,今盛暑而來,華人陷蕃者道之也。(37)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64頁。按:方括號及其中的“二月”“三月”“夏四月”“五月”非原書所有,乃筆者據武秀成《〈舊唐書〉辨訛》(《東南文化》,1996年,第6期,第122—123頁)一文考辨結論而加。
初覽此段文字,印象最深的是其干支紀日特別多。經統(tǒng)計,共有31次,且非逐日連記,顯非一個月之內的日期。進一步考察,發(fā)現有些干支出現不止一次,其中“丁卯”3次,“壬戌”2次,“戊辰”2次,“庚午”2次,“乙亥”2次,“辛未”2次。按照一個干支在一個甲子中只出現一次的原理,本段文字的時間跨度至少在兩個半甲子以上。《舊紀》在以上所記一月之事后,緊接六月紀事,缺二至五月之事,此處應是將一至五月之事混記為一月,武秀成《〈舊唐書〉辨訛》(38)武秀成:《〈舊唐書〉辨訛》,《東南文化》,1996年,第6期。一文對此有詳細考證,可參。因此,今本《舊唐書·德宗本紀》“甲寅……宴群臣于麟德殿,設《九部樂》”并非貞元四年正月之事,應是三月之事,如此則其年、月、日與《冊府元龜》《玉?!匪d完全一致?!肚闆r考》未識《舊紀》之訛,故誤設第43條。
除以上七組可合并的條目之外,《情況考》還有兩個單獨條目存在系時錯誤,即第13條和第37條:
13.武德六年(623),宴東征官僚,奏九部樂。(39)左漢林:《唐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339頁。
《淵鑒類函》卷一百五十六《禮儀部》三:“唐高祖武徳……六年丁酉,宴東征官僚,奏九部樂,帝親舉酒屬百官?!薄队窈!肪砥呤抖Y儀》:“(武徳)六年丁酉,宴東征官寮,奏九部樂,帝親舉酒屬百官?!?/p>
按:《玉?!贰稖Y鑒類函》“六年丁酉”四字,與此二書“數字紀年+數字紀月+干支紀日”的紀時格式不符,當有誤。事實上,對《玉?!飞舷挛纳宰骺疾欤悴浑y辨識其問題所在:
高祖武徳三年四月壬戌……五月辛卯……六年丁酉,宴東征官僚,奏九部樂,帝親舉酒屬百官。己酉,大會東征將士,奏九部樂。(40)王應麟:《玉?!?,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第1363頁上。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在“六年丁酉”之前,所記都是武德三年之事,“三年四月壬戌”“(三年)五月辛卯”都是“數字年+數字月+干支日”的紀時格式,“六年”系承上文武德三年“四月”“五月”而來,顯為“六月”之訛?!秲愿敗肪硪弧鹁拧兜弁醪俊ぱ缦淼谝弧酚涊d此事正作“六月丁酉”(詳見下文),是其證?!稖Y鑒類函》系清代類書,亦作“六年丁酉”,當是承襲《玉海》之誤。《情況考》據《玉?!贰稖Y鑒類函》將此事系為武德六年,誤,當改作武德三年。此外,《情況考》在史料的取舍上也非常粗略,以致與“(六月)己酉,大會東征將士,奏九部樂”這條九部樂施用記錄失之交臂,漏而未考,至為可惜。
37.永隆元年(680),李顯立為太子,設九部伎。(41)左漢林:《唐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344頁。
《新唐書》卷二百一《袁利貞傳》:“朗從祖弟利貞,陳中書令敬孫,高宗時為太常博士、周王侍讀。及王立為太子,百官上禮,帝欲大會群臣、命婦合宴宣政殿,設九部伎、散樂。利貞上疏諫,以為……帝納之。既會……乃賜物百段?!憋@慶二年(657)春二月,高宗封皇第七子李顯為周王。永隆元年(680),章懷太子廢,其年李顯被立為皇太子?!洞筇菩抡Z》卷二《極諫》……《唐語林》卷五《補遺》一所記略同。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四有袁利貞《諫于宣政殿會百官命婦疏》。
按:此條所據《新唐書》《大唐新語》《唐語林》等史料均未明確記載此次施用九部樂的具體時間,《情況考》以李顯永隆元年被立為太子,遂將之定為永隆元年之事。然而《唐會要》卷三○《大明宮》云:“永隆二年正月十日,王公已下,以太子初立,獻食,敕于宣政殿會百官及命婦。太常博士袁利貞上疏曰……上從之,改向麟徳殿?!?42)王溥撰:《唐會要校證》,牛繼清校證,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年,第477頁。這里明確記載為永隆二年正月十日,《資治通鑒》卷二○二《唐紀十八》同,《舊唐書》卷一九○《袁利貞傳》亦作“永隆二年”,但未書月日。根據《唐會要》《舊唐書》《資治通鑒》所載,此次設九部樂在永隆二年而非永隆元年。其實這與李顯永隆元年立為太子并不矛盾,因為其文云“以太子初立”,也即此事在李顯被立為太子之后,而非一定在立太子當年。《新唐書》模糊了此事的時間關系,不足為據。
經對以上共19個條目的重新考證,可知《情況考》應當合并減去的條目多達10個,也就是說,這10次所謂唐代九、十部樂的演出并不真實存在,乃是《情況考》因考證不周而誤設?!肚闆r考》所考得的唐代九、十部樂47次演出,實際有效的只有37次,僅比《年表》多出4次,增幅甚小。誤考現象的嚴重存在,導致《情況考》的學術貢獻和學術價值大打折扣,其中部分結論亦不足為信。
《情況考》除存在以上嚴重的誤考外,還有明顯的失考情況。筆者搜檢《冊府元龜》《玉海》《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文獻,又考得12條,今補錄如下:
1.武德二年(619)四月甲辰(六日),宴送山東、淮左安撫使,奏九部樂。
《冊府元龜》卷一○九《帝王部·宴享第一》:“(武德二年)四月甲辰,遣大理卿郎楚之安撫山東,夏侯端安撫淮左,奏九部樂,設宴遣之?!?43)王欽若等編纂:《冊府元龜》,周勛初等校訂,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第1189頁。又見同書卷一六一《帝王部·命使第一》。
2.武德三年(620)六月己酉(十八日),大會東征將士,奏九部樂。
《冊府元龜》卷一○九《帝王部·宴享第一》:“(武德三年)六月丁酉……己酉,大會東征將士,奏九部樂于庭。”(44)同注。又見《玉海》卷七三《禮儀·燕享》、《淵鑒類函》卷一五六《禮儀部三》。按:“六月丁酉”《玉海》《淵鑒類函》作“六年丁酉”,前文已辨其誤。
3.武德九年(626)三月丙申(八日),宴朝集使,奏九部樂。
《冊府元龜》卷一○九《帝王部·宴享第一》:“(武德)九年三月丙申,宴朝集使于百福殿,奏九部樂于庭。”(45)王欽若等編纂:《冊府元龜》,周勛初等校訂,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第1190頁。又見《玉海》卷一五九《宮室·殿上》引《實錄》。
4.太宗貞觀二年(628)五月丙辰(十一日),以麥稔宴群臣,奏九部樂。
《冊府元龜》卷一○九《帝王部·宴享第一》:“(貞觀)二年五月丙辰,以夏麥大稔宴群臣,奏九部樂于庭,賜物各有差?!?46)同注。又見同書卷八○《帝王部·慶賜第二》、《玉?!肪硪弧鹞濉兑魳贰啡芬秾嶄洝?。
5.貞觀三年(629)正月甲子(二十二日),宴群臣,奏九部樂,歌《太平》,舞《師子》。
《冊府元龜》卷一○九《帝王部·宴享第一》:“(貞觀)三年正月甲子,宴群臣,奏九部樂,歌《太平》,舞《師子》于庭,賜帛有差?!?47)同注。
6.貞觀四年(630)七月壬辰(二十九日),宴群臣,奏九部樂。
《冊府元龜》卷一○九《帝王部·宴享第一》:“(貞觀四年)七月壬辰,宴群臣于芳華殿,奏九部樂于庭。帝大悅,親舉酒以屬群臣,群臣奉觴稱慶,極歡而罷,賜帛各有差?!?48)同注。
7.貞觀五年(631)正月甲戌(十四日),宴群臣,奏九部樂,歌《太平》,舞《師子》。
《冊府元龜》卷一○九《帝王部·宴享第一》:“(貞觀)五年正月癸酉,大搜于昆明池。甲戌,宴群臣,奏九部樂,歌《太平》,舞《師子》,賜從官帛各有差。”(49)同注。
8.貞觀十一年(637)十一月庚戌(三十日),宴五品以上官員及蕃夷,奏九部樂。
《冊府元龜》卷一○九《帝王部·宴享第一》:“(貞觀十一年)十一月庚戌,宴五品以上及蕃夷于貞觀殿,奏九部樂,賜帛各有差。”(50)同注,第1191頁。
9.貞觀十四(640)年九月乙巳(十一日),宴五品以上京官,奏九部樂。
《冊府元龜》卷一○九《帝王部·宴享第一》:“(貞觀十四年)九月乙巳,宴京官五品以上于兩儀殿,奏九部之樂?!?51)同注。
10.高宗顯慶元年(656)四月壬寅(八日),高宗親撰并書寫大慈恩寺碑成,敕九部樂及長安、萬年二縣音聲共送入寺。后因雨暫停,戊申(十四日)儀仗始成行。己酉(十五日),陳九部樂于佛殿。
唐慧立、彥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九:“顯慶元年春三月癸亥,御制大慈恩寺碑文訖?!乃脑掳巳眨蹠⒔崇澯?,……敕又遣大常九部樂,長安、萬年二縣音聲共送。幢最卑者上出云霓,幡極短者猶摩霄漢,凡三百余事,音聲車千余乘。至七日冥集城西安福門街,其夜雨。八日路不堪行,敕遣且停……十四日旦,方乃引發(fā)?!潦迦?,度僧七人,設二千僧齋,陳九部樂等于佛殿前,日晚方散。至十六日,法師又與徒眾詣朝堂,陳謝碑至寺。表曰:“沙門玄奘等言。今月十四日,伏奉敕旨,送御書大慈恩寺碑,并設九部樂供養(yǎng)。”(52)慧立、彥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孫毓棠、謝方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89頁。《全唐文》卷九○六載有玄奘《謝敕送大慈恩寺碑文表》,可參。
11.顯慶五年(660)二月丙戌(十五日),高宗幸并州,宴從官及諸親、并州官屬父老等,奏九部樂。
《冊府元龜》卷一一○《帝王部·宴享第二》:“(顯慶)五年二月,幸并州。丙戌,宴從官及諸親、并州官屬父老等,奏九部樂,極歡而罷,賜帛有差?!?53)王欽若等編纂:《冊府元龜》,周勛初等校訂,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第1195頁。又見同書卷八○《帝王部·慶賜第二》、《舊唐書》卷四《高宗紀上》。
12.開元八年(720)十一月己巳(二十一日),玄宗宴九姓、蕃安等,設九部樂。
《冊府元龜》卷一一○《帝王部·宴享第二》:“(開元八年)十一月己巳,御丹鳳樓,宴九姓、蕃安等,設九部樂。”(54)同注,第1197頁。又見《玉?!肪硪涣摹秾m室·樓》。
按:以上12條九部樂施用記錄,1條出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其余11條均出自《冊府元龜》。這說明北宋王欽若等人編纂的《冊府元龜》一書,對唐代音樂史的研究非常重要,但其價值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肚闆r考》雖然也用到了該書,但對其中的唐代九、十部樂史料挖掘不全面不深入,以致產生大面積的失考,甚為可惜。
本文在《情況考》基礎上,對唐代九、十部樂施用情況重加考證,合并刪除其中10條,增補12條,共得49條。今以簡表示之如下:
序號皇帝施用時間公元事由施用方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高祖武德元年十月七日618宴突厥使者奏九部樂武德元年十一月八日618降薛仁杲,置酒高會奏九部樂武德二年二月二十三日619宴群臣奏九部樂武德二年閏二月四日619考核群臣,置酒高會奏九部樂武德二年四月六日619宴送山東、淮左安撫使奏九部樂武德二年五月619宴涼州使者奏九部樂武德三年正月三十日620宴突厥使者奏九部樂武德三年五月八日620宴突厥使者奏九部樂武德三年六月六日620宴東征官僚奏九部樂武德三年六月十八日620大會東征將士奏九部樂武德三年八月二十日620宴群臣奏九部樂武德四年三月621宴西突厥使者奏九部樂武德四年五月六日621宴五品以上官員奏九部樂武德四年七月十三日621宴群臣奏九部樂武德四年十一月二日621秦王李世民平王世充、竇建德賜九部樂武德七年二月624宴突厥使者奏九部樂武德七年四月四日624宴群臣奏九部樂武德七年七月三十日624宴交州首領丘和奏九部樂武德八年四月二十六日625宴西蕃、突厥、林邑使者奏九部樂武德九年三月八日626宴朝集使奏九部樂21222324252627太宗貞觀二年五月十一日628以夏麥大稔,宴群臣奏九部樂貞觀二年九月九日628慶有年,宴群臣奏九部樂貞觀三年正月二十二日629宴群臣奏九部樂貞觀四年七月二十九日630宴群臣奏九部樂貞觀五年正月十四日631宴群臣奏九部樂貞觀十一年十一月三十日637宴五品以上及蕃夷奏九部樂貞觀十四年九月十一日640宴五品以上京官奏九部樂
續(xù)表
序號皇帝施用時間公元事由施用方式282930313233太宗貞觀十五年二月二十二日641宴從官及山東宗姓、洛陽高年奏九部樂貞觀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642宴百僚奏十部樂貞觀十七年閏六月十三日643大饗百僚奏十部樂貞觀二十一年正月九日647宴回紇等部陳十部樂貞觀二十二年正月十四日648會四夷君長奏十部樂貞觀二十二年十二月648送玄奘及經像入大慈恩寺奏九部樂34353637383940高宗顯慶元年四月八日656送大慈恩寺碑入寺陳九部樂顯慶五年二月十五日660宴從官及諸親、并州官屬父老奏九部樂龍朔元年九月二十日661因封李賢為沛王宴諸官奏九部樂乾封元年正月六日666封泰山畢,宴群臣陳九部樂乾封元年四月八日666宴群臣設九部樂總章元年十月二日668賀破高麗,宴百官設九部樂永隆二年正月十日681因立太子宴百官及命婦設九部樂41武后長安二年702賜招福寺金銅像、門額賜九部樂42睿宗延和元年七月十二日712宴群公卿士設九部樂43444546玄宗開元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720宴九姓、蕃安等設九部樂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736玄宗生日宴群臣奏九部樂開元二十九年正月七日741慶賀得祥瑞列十部樂天寶十四載三月七日755宴群臣奏九部樂4748德宗貞元四年三月六日788宴群臣設九部樂貞元十四年二月七日798宴文武百僚奏九部樂49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封敖任太常卿視事設九部樂
以上所考唐代九、十部樂的49次施用,只是筆者所見現有文獻的記載情況。隨著新文獻的發(fā)現與舊文獻的挖掘,這個次數應該還會增加和改寫。當然,文獻所記只能斷續(xù)地反映局部史實,唐代九、十部樂的實際施用當遠遠不止這個數目?!缎绿茣肪硪痪拧抖Y樂志九》云:“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賀而會?!珮妨顜浘挪考苛⒂谧?、右延明門外,群官初唱萬歲,太樂令即引九部伎聲作而入,各就座,以次作?!?55)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429頁。這則材料說明唐代的元正、冬至朝會都要施用九、十部樂,但見諸記載的卻極少。《唐六典》卷四《尚書禮部》亦云:“凡千秋節(jié),皇帝御樓,設九部之樂,百官袴褶陪位,上公稱觴獻壽?!?56)李林甫等撰:《唐六典》,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114頁??梢娦谏涨锕?jié)都要施用九部樂,但見諸文獻記載的卻只有兩次。對此,《中華藝術通史·隋唐卷上編》總結道:“多部樂的上演其實早成定制和慣例,對此‘司空見慣’的常例,史傳也未必一一詳載?!?guī)模不小的多部樂,一旦設立并長期保持,朝廷就須不斷支付巨額開銷,既設之,則必用之,不可能讓多部樂作為擺設長期虛置,一年中偶或用之,更不可能隔數年、十幾年才演一回。不僅造成財力物力的極大浪費,也將使藝人無所事事才藝廢退。因此,可以認為唐至五代前后約三百年間,九、十部樂及其余樂部的依例上演,絕不限以上區(qū)區(qū)幾十次?!?57)秦序主編:《中華藝術通史·隋唐卷上編》,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97頁。這個分析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