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娟
在1911年-1949年的民國時期,幼兒園又名“幼稚園”,幼稚園的教育已經(jīng)成為一種教育制度,得以確立下來。在幼稚園的教育活動中,教育者結合幼兒身心發(fā)育特點,制定了一系列教育原則。早在1916年,就有人介紹幼稚園的教育制度:“幼稚園為一種教育制度,專為四歲至七歲之兒童而設,乃教育上生理上技能上及道德上培養(yǎng)之基礎。”同時,根據(jù)“兒童本有活潑、良知、模仿,三種天性”確定幼稚園各科教育的宗旨和原則:“園中所授各科均足鼓舞兒童之興趣,發(fā)現(xiàn)兒童之天真,藉以觀察兒童之性情,故所授之游戲其性之所近。”
雖然民國幼稚園的教學宗旨和制度和今天相差無幾,但它具體的課程設置和今天的教學還是有一些不同,這些不同可以為我們改進幼兒園起到參考作用。本文從發(fā)表在1931年第3卷第9期《兒童教育》上的一份《幼稚園課程綱要》(作者朱炳懿)談起,分析民國幼稚園課程與今天幼兒園課程的差異,指出民國幼稚園課程的顯著特點,并探討它對今天我們幼兒園教育的啟示。
《幼稚園課程綱要》顯示,在1930年代,幼稚園課程已包含音樂、故事、兒歌、游戲、社會和自然等各科內(nèi)容,不可謂不全面,并且民國幼稚園課程非常注重“活動”課程,將它列為與知識性教育相對等的地位。《綱要》中寫道:“幼稚園課程依從的系統(tǒng)的分析,可列為:(一)分科的即教育部頒布的標準,有音樂,故事和兒歌游戲、社會和自然,工作五科。(二)活動的……”每學期三十個單元,全年六十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主題,和清晰的教學流程和思路,涵蓋兒童教育的各個方面。
通過分析民國幼稚園課程綱要的特點,我們發(fā)現(xiàn)了民國幼稚園教育和當下幼兒園教育的諸多不同。這些不同有時代和環(huán)境的因素,比如,當下小朋友和“自然”不那么親近,和環(huán)境污染等因素分不開干系,但也有許多是教育理念和社會文化的差異導致的。比如民國幼稚園更注重“勞動”和“生活”教育,和民國時期陶行知、陳鶴琴等教育家有關“生活教育”或“勞動教育”的理念有關。今天我們淡化幼兒園的“政治教育”,和現(xiàn)今兒童教育學和心理學對兒童去政治化的提倡有關等等??紤]這一系列的因素,我們認為,民國幼稚園的這份課程綱要仍能給我們當下的幼兒園教育許多參考和啟示:
(一)應創(chuàng)造條件,讓兒童對自然有“第一性”的認識
今天的兒童認識自然在很多時候是從圖畫、書籍、媒體等媒介得來,所以是“第二性”的。這與現(xiàn)代社會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人和自然關系的改變有很大關系。在很多時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海德格爾曾批判過西方工業(yè)文明帶來的人的問題,從而提出“詩意的棲居”,意在提醒人們注意自己的存在的真實性寄托在自然之中。而對于兒童來說,較早地脫離自然,會使工業(yè)文明的弊端較早地影響他們的身心發(fā)展,給一生帶來不可逆的影響。盡管今天的自然環(huán)境和七八十年前無法相比,但我們?nèi)砸獎?chuàng)造條件,讓兒童對動物、植物有最直觀的接觸,避免剝奪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觀察、探究自然的機會。
(二)要加強“勞動”和“工作”方面的教育
由于專業(yè)分工的精細化和勞動的科技化,“工作”需要專業(yè)培訓的技能才能完成,它和兒童的關系日益遠離。今天,在幼兒園的課程中,涉及到“工作”內(nèi)容的,恐怕只有對“小老師”和“小醫(yī)生”等工作的模仿,而不可能有讓兒童實際參加勞動和工作的機會。于是我們的課程更注重知識性,而較少勞動性。這固然有時代因素,但久而久之也會帶來許多問題。兒童時期是人的一生開始認識社會的時期,如果課程過于偏重知識性或情感性教育,就可能使他們產(chǎn)生輕視勞動,懼怕勞動的傾向。其實幼兒身邊就有很多勞動者,比如自己的父母是醫(yī)生、是警察,讓幼兒了解這些勞動者最好的方式就是請一些勞動者來幼兒園與小朋友交流或者是組織幼兒進行實地參觀,如參觀消防隊,不僅可以讓幼兒親身體驗消防隊員的工作環(huán)境、了解工作的特點,還可以通過與消防員叔叔的交流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有關知識,并且可以培養(yǎng)幼兒對消防員的熱愛之情等。
(三)幼兒園中要有“日常生活精神”
民國幼稚園非常注重“家校合一”的教育理念,所謂“家校合一”,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強調(diào)生活和教育的鏈接。比如在談及幼兒園讀物的選擇時,就要求有“常識的意義”。而在科技發(fā)達、生活便利的今天,生活和教育的鏈接同樣重要。幼兒園要強調(diào)兒童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它既要體現(xiàn)在活動內(nèi)容的選擇上,也體現(xiàn)在課程的組織上。課程內(nèi)容要來自于幼兒的生活,貼近幼兒生活經(jīng)驗和生活實際,加強教育與生活的聯(lián)系,使幼兒園教育生活化,所謂“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