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嬌
(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紫城鎮(zhèn)寶嶂小學 廣東 紫金 517400)
小學生作文就是用語言文字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感受及想象寫出來,作文能力是學生文字表達能力和認知水平的綜合體現(xiàn)。下面我就培養(yǎng)小學生作文能力的做法作幾點闡述。
善于觀察是寫好作文的前提,只有善于觀察周圍的事物才會積累寫作的素材,才會有話可說。在生活中如果不去做一個善于觀察的“有心人”,許多有用的素材就會從自己的鼻子尖下溜走,寫起作文來必然筆重千斤。因而,要指導學生處處留心周圍的事物。如寫一個熟悉的人首先就要確定觀察的對象,然后設法接近他,觀察人物的肖像、衣著、舉止、言談、內心活動等,如指導學生觀察菊花,通過視覺,了解菊花的形狀、顏色、姿態(tài);通過嗅覺,聞到它的花香;通過觸覺,摸到它的實體;通過味覺,嘗到它的滋味。
經常接觸的,不一定就是熟悉的。比如學生寫“我家的住房”學生天天生活其中,時時舉目可見,但不一定都能寫好,原因是沒有留心觀察。因此,要指導學生善于就地觀察熟悉的環(huán)境。如校園、教室、院內……使學生懂得一個道理,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熟悉事物,只有熟悉事物,才能寫好作文。
教師必須教會學生掌握幾種常見的觀察方法。掌握了方法,如同找到了鑰匙,開啟了智慧的大門,這樣觀察有了收獲,習作就有了內容。在剛開始習作時,我教會他們最基本的觀察方式,“定點觀察法”,這是初學寫作比較容易掌握的方法。它指導觀察者的位置和觀察方向都保持固定不變,被觀察的事物也處于相對固定不變的狀態(tài),觀察者立足于一點,對某種事物進行細致地觀察。如一位同學寫自己家中客廳里的一幅壁畫,“這是一塊長方形壁畫,四周是紅木鑲邊。畫的是桂林山水,清清的山,綠綠的水,還有劃著竹筏的游人……”他的立足點始終沒變,一直面對著壁畫,由于能夠抓住壁畫的特點,做到細心周到的觀察,所以描寫出來的景物栩栩如生,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運用定點觀察,只有在有利于觀察,有利于捕捉事物特點的前提下,確定出最佳的立足點和角度,才能獲得最鮮明的印象,從而更好地完成觀察的任務。
隨著觀察能力的逐漸提高,要求學生掌握“變點觀察法”。就是觀察者不斷地變化觀察的立足點和角度,或按遠近、或高低、或按上下、或按左右、或按前后、或按表里等不同的順序去觀察同一對象,這樣采用了不同的觀察方位和角度觀察認識同一事物,觀察所得會更具體、充實,捕捉到的事物的特點層次感會更強。還有一種常見的方法是“時序觀察法”,它是按照時間推移的自然順序或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先后順序來觀察。常見的時序有一天中的早、午、晚、夜;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以及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高潮、結束。用這種方法觀察事物,可以捕捉到事物在不同的時間或不同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中的不同風貌,既可以了解事物不同發(fā)展階段的運用軌道,亦可以從中感受到一種整體美和動態(tài)美。當然,觀察方法很多很多,要求同學們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了解,從而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使作文真正做到得心應手。
整天把同學關在教室里面,學生無事可寫。教師也感到無題可出。因此,要通過各種途徑引導學生深入生活。采集素材。一是要組織學生親自去“干”。如野炊、郊游、參加文體活動等。二是要帶領學生到現(xiàn)場去“看”,看時圓時缺的月亮、東升西落的太陽、電閃雷鳴的夏夜、萬木爭秀的群山、熱鬧非凡的市景、安適靜謐的公園、小巧玲瓏的玩具……
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梢竺咳藴蕚湟粋€積累本,分兩大類積累素材。第一類專記自己的,總題目為《我的足記》或《隨筆》;第二類專記他人的,總題目為《我周圍的新鮮事》或《大海拾貝》。這類記錄不要求學生寫成完整的短文,只要簡要記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點。定期檢查,交換瀏覽,這個小小的素材倉庫里,東西積累多了,寫作文時就可信手拈來,得心應手了。
小學生聯(lián)想具有直觀性和具體性的心理特點,所想像的內容常以某種具體的東西作為直接依據(jù)。比如:一個小小的地球儀,上面只有線條、顏色和簡單的文字,讓學生站在地球儀前,去尋找向往的首都,尋找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并用已有的地理知識、生動的語言,把尋找到的地方描述出來。除此,還可經常不失時機地讓學生想象。如帶學生去春游,同學們對蒲公英發(fā)生了極大的興趣,就可讓學生以《飛呀,飛呀》、《我的旅行》、《我是一顆蒲公英》等為題,分別介紹了自己的家,家里有哪些人,長大準備飛到哪里去想干什么,使同學們張開了想象的翅膀,激起了濃厚的寫作情趣。
發(fā)揮想象就是由某人或某事想到相關的人和事。直接地說,就是把“靜止的”想成是“運動的”,把“無聲的”想成是“有聲的”,把“無生命的”當做“有生命的”,把“不會講話的”當做“會講話的”。恰當?shù)南胂?,能使觀察的對象富于生動的形象,更能吸引人。如一位同學觀察溪水,“小溪緩緩地流著,一路叮咚叮咚地唱歌,”這是把“無生命的”想成是“有生命的”,用的是擬人化的聯(lián)想法,能給人一種親切、活潑、有趣的感覺。
許多課文的結尾有言盡而意無窮,讓作者的思路續(xù)寫下去,既鞏固了課文所學的知識,又括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如《月光曲》一文結尾寫道:“貝多芬直奔回客店把月光曲記錄下來”可啟發(fā)學生想象貝多芬在記錄曲子時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記錄過程中,他的神情是怎樣的,有哪些動作。
總之,作文是一種綜合能力的訓練,是語文教學的中心,非一日之功。小學生有著豐富的想象潛力,只要我們善于挖掘,就能開發(fā)出更為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