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川
數學是小學中的重要科目,但是學生心智能力不夠成熟,對于其科目邏輯性、抽象性的知識,不能在教學活動中有效吸收和理解,表現在學習新知識、解答問題方面比較吃力,有種無從下手的感覺。將數形結合思想應用到小學教學中,不僅能培養(yǎng)他們的數學思維,同時也讓其在面對數學問題時,能夠從更廣闊的角度去思考解答問題的方法。
所謂數形結合,是指將抽象的數量關系,以直觀的圖形表現,采取視覺化的展示方法,將數的精確化、形的直觀化聯系在一起。學生們根據圖形展示的數字,明確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利用圖形輔助計算和學習?!皵怠?、“形”代表著數學知識的抽象邏輯和直觀具象的屬性,兩者形成對應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將問題簡單化、具象化處理,幫助學生優(yōu)化解題路徑。
(一)教學過程引入圖形元素 幾何體知識其具有強烈的視覺性特征,在教學活動中引入圖形元素,有效促進學生對體積知識的了解。例如,對于測算某一物體的體積,通過在課堂上提供一個正方形物體,鼓勵學生們利用尺子進行測量,能夠幫助其感知物體的數字屬性,使抽象的知識具象到他們正在測量的物體上,從而強化所學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1]。
當學生掌握物體正方體、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后,再以此為延伸,強化學生對體積概念的認識,讓其建立體積單位與實物大小的聯系。在課堂上,利用橡皮泥捏成一塊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然后向學生們展示立方厘米的單位體積大小,使其在腦海中形成對某一計量單位的概念。采用相同的方法,利用硬紙制作成一個1立方分米的盒子,然后將1立方厘米的橡皮泥和1立方分米的紙盒放在一起展示。利用卷尺在教室的角落,劃定長、寬、高各1米的空間,然后邀請學生們進入劃定空間內,計算能夠擠進去多少人。通過語言描述、對比、實物展示的方式,強化學生對空間和體積概念的認知。
(二)以數解形應用策略 學生通過體積以及體積單位的學習,認識到計算一個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為:體積=長×寬×高。根據這一公式,學生了解到一個正方體或長方體的長寬高數量關系,然后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橡皮泥,要求他們將橡皮泥制成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組成長方體。通過實踐和表格記錄發(fā)現,正方體的個數恰好是長方體的面積,還發(fā)現拼接的長方體的長寬高相互關系,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計算制成的長方體長寬高與其體積對應關系,就會發(fā)現長方體的長寬高正好對應每行的個數、行數、層數。根據這一發(fā)現,可以推導出這樣的關系:長方體體積=長(個數)×寬(行數)×高(層數)。
通過實物展示,學生們了解物體的數量關系,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數學建模,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數學建模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不同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通過適當的提示,引導其正確的思考方向,通過實踐得出結果。
(三)直觀圖像表現數量關系 對于低年級小學生而言,數形結合是表現數量關系的絕佳方式,通過圖形化表達,為學生展示數量變化過程,從而將數字與實物對應[2]。
例如,在講解“10以內加減法”知識中,為了讓學生了解數字符號對應一個實物的概念。可以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幕布展示相應數量增減。對于“10-2=8和10-8=2”這道問題,單純列出數學算式,低年級小學生不一定理解其意義。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將數字符號轉化為學生熟悉的實物,如圖片上左右兩邊分別展示2個糖果、8個糖果,帶領學生一同數圖片上共有10個糖果。然后分別數圖片左邊和右邊的糖果數,分別是2個和8個。假設吃了2個糖果,那么只剩下8個糖果(PPT課件隱去左邊2個糖果的圖片);假設吃了8個糖果最終剩下2個糖果(PPT課件隱去右邊8個糖果的圖片)。
通過圖片變換展示,將代表不同數量的圖片隱去、顯示,用以表示算式上左右兩邊糖果的數量,學生就更能理解數量的增減關系。將數字符號轉化為學生生活中接觸的事物,更好地掌握其蘊含的原理和計算過程,將圖片的事物有效轉化成數字符號,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然后鼓勵學生在紙上畫出幾個相同事物,如5個五角星,其中2個在左邊,3個在右邊,如果蓋住右邊的3個,那么數學符號算式應表現為“5-3=2”。通過多次練習,學生對于數學知識掌握能力有所提高,增強對數量增減變化的理解。
綜合上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以學生熟悉的事物展示問題,呈現直觀的數學問題,以嚴謹的數學知識發(fā)現圖形中的數學奧妙,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