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國
大中小統籌整體設計課程體系,明確各學段培養(yǎng)目標,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教基二[2014]4 號)明確提出,當前,高校和中小學課程改革從總體上看,整體規(guī)劃、協同推進不夠,與立德樹人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需要進一步統籌小學、初中、高中、本專科、研究生等學段(包括職業(yè)院校)來整體設計,理順目標、明確功能定位、完善高校和中小學課程教學有關標準、改進學科教學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各地要組織開展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討活動,將教育教學的行為統一到育人目標上來。
課堂教學是學生生存發(fā)展的重要方式,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實學校育人目標的主要途徑。在大中小課程一體化背景下,課堂教學如何改變長期以來僅僅圍繞學科、知識展開教學的頑疾,轉向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轉向基于育人目標的課堂教學整體改進,任重而道遠。
我國在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與策略、教學組織形式等課堂教學改革的基本問題上形成新思路和新觀點。僅以實質在于揭示課堂教學進程結構的教學模式研究為例,王策三將具代表性的研究概括為這樣幾種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系統傳授和學習書本知識的教學模式;以學習者為中心,從活動中學習的教學模式;設置個人的學習情境,嚴格控制學習進程的自學輔導教學模式;提供結構化材料,引導學生從發(fā)現探究中學習的教學模式;在創(chuàng)設的情感活動中進行潛移默化學習的教學模式;以行為技能訓練為主的示范模仿學習的教學模式。楊小微則將教學模式概括為教學認知、教學非理性、教學的社會學、教學的程控、教學的導學以及教學的整體優(yōu)化等模式。吳康寧從教學社會學的角度將教學模式區(qū)分為“指令—服從”型、“指令—交涉”型、“指令—抗爭”型、“建議—采納”型、“建議—參考”型、“建議—篩選”型、“參與—協作”型、“參與—合作”型、“參與—支配”型共九種。
葉瀾教授認為,“發(fā)展”作為一種開放的生成性的動態(tài)過程,不是外鑠的,也不是內發(fā)的,人的發(fā)展只有在人的各種關系與活動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實現。因此,思考學生發(fā)展問題應以“關系”與“活動”為框架??梢?,課堂教學中要注重教與學之間師生、生生、生本、師本等兩兩或者交叉的關系。只有捋順與弄通了他們之間的關系,并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去處理其間的關系,課堂教學改革改進的方向才能不偏離。此外,教與學從本質上而言,是一種活動性的存在,是一種生態(tài)、生活的、有生命價值的生態(tài)活動。因此,要關注人,特別是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與學習方式,單一授受式的課堂教學方式,是非生態(tài)的教學活動存在,不利于從活動意義上的教學的開展,也不利于學生的主體性的發(fā)揮。裴娣娜教授認為,課堂教學是在實踐與活動基礎上通過合作與交往促進學生差異發(fā)展的過程,具有基礎性、實踐性、社會性和文化性。因此,有學者將課堂教學概括為“活動—實踐性”“交往—社會性”“文化—價值性”三個維度。這一觀點的確立,從三個維度上進一步明晰了課堂教學的本質,拓寬了課堂教學研究的視野和關注域。研究與改進課堂教學,要站在課堂外即宏觀的社會背景和教育改革發(fā)展的背景下去探討,既要分析社會改革發(fā)展的新背景下,對學生的學習以及未來的發(fā)展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期望,也要關注新時代背景下,學生學習方式的新變革,學習觀念的新形勢,還要關注教學方式的更新,改變傳統教學方式,體現多元價值需求,從活動、交往、社會生活等多重視角去整體建構和思考課堂教學方式。教師的教學要轉變僅僅從“教”的視角去思考,從教學任務的完成去設計,從知識目標的達成的狹隘觀念中走出來。對未來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而言,學習意味著學生通過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主動建構的過程、能動的改造過程,學習是一種社會性交往活動,重點闡明現代學習的自主性、選擇性、實踐性、社會性和創(chuàng)新性。課堂教學活動不僅要遵循普通邏輯,還應遵循詩性邏輯,通過營造在場體驗情境,讓課堂充滿自由想象、審美理想與人文性,彰顯個性。
我國課堂教學實踐樣態(tài)豐富。裴娣娜教授嘗試對當下各種課堂形態(tài)進行描述性歸納。1.基于生命自覺的課堂。如生命課堂、生本(學本)課堂、快樂課堂。2.基于情境教育、生態(tài)觀、素質教育、教學文化的課堂。這種課堂致力于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展示思維過程,使學生有較高的思維活動的質和量。3.基于回歸生活的課堂。其教學關注點是“聯系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活動體驗”。4.基于合作交往的課堂。這類課堂更關注學生的社會交往意識、社會角色規(guī)范和社會交往技能,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學會人際協調、相互尊重、自尊自信,培養(yǎng)學生社會適應性。5.基于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智慧課堂、個性化學習課堂。此外,除了從國外引進的如“翻轉課堂”,還有關注成效的若干“高效課堂”,體現為區(qū)域性推進的“品質課堂”“自主學習與發(fā)展的課堂”等。無論何種類型的課堂形態(tài),均呈現出課堂教學的基礎性、實踐性和文化性。
我國課堂教學樣態(tài)的豐富性,體現了我國近些年來課堂教學改革的新發(fā)展。舉一例而言,廣州某一學校將學校課堂教學定義為自主課堂。即改變以教為主,服務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在外部的引領、組織、合作下,使學生的學習行為由教師主宰制走向自我調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真正地實現生命生長的課堂。其內涵,一是把發(fā)展人的自組織功能作為重要目標和價值追求;二是把人的生命的自組織特征作為教學的實現機制,即以人生命的自覺、自主、自為的成長規(guī)律設計和實施教學。在此背景下,將“有為”教學模式有如下三個環(huán)節(jié):一是想“為”:自我發(fā)現、提高興趣。尊重學生的學習愿望,在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或布置學習任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這種方式可以刺激兒童的學習欲望,向兒童提出明確的目標,讓兒童按自己的能力和進度進行小組學習,進行一種知識探險,幫助同伴的同時,也能發(fā)展自己。二是能“為”:互助互進、培養(yǎng)能力。采取一定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傳授、滲透、指導、訓練,使其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并能動地運用于自己的學習實踐,進而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對學生學法進行指導,讓學生知道如何學習,實現“能學”?!笆谌艘贼~,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边@是康有為學校辦學的信念之一。三是真“為”:吸收內化、精進精出。對于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教師都進行檢查,及時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保證學生學有所獲,實現“真學”。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但是,許多中小學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即教學目標制定的模糊化。以語文為例,有的教師這樣設計課堂教學目標:“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關心他人的品質”“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試想一節(jié)課下來能實現這么寬泛而含糊的教學目標嗎?教學目標出現這種模糊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認識存在偏差,將教學目標當成擺設。當前比較流行的主要是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許多教師簡單地將三維教學目標等同于三個教學目標,這就使教師在教學目標制定上偏離了教育的本質。第二,教師對本學科知識體系缺乏整體性的認識。教師對自己所教學科不熟悉,缺乏相關的知識儲備,那么就不可能制定出清晰具體的教學目標。其三,教師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存在主觀化與經驗化傾向,憑借以往的教學經驗或者直接從網絡上截取統一化的教學目標,忽視了地區(qū)的差異和學生的個性。
當前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方法存在許多問題:一方面,教學方法單一化。大部分中小學課堂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往往只停留在講授法與機械提問等簡單互動層面,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時間被大大壓縮。另一方面,教學方法濫用化。當前不乏一些教師存在濫用教學方法的現象,他們在教學方法的認識上就出現問題,不清楚教學方法是用來服務課堂教學的,導致了許多教學方法在使用上流于形式,為了表面上的“熱鬧”而忽略了實質的效果。
學校為升學率而辦、教師為成績而教、學生為分數而學的教育困境之中,尤其在中學階段,面臨嚴峻的升學壓力,教師只重視知識本身的傳授而忽視所授知識與其他知識的內在聯系,只重視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而忽視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形成與培養(yǎng);學校的德育則陷入了形式化、理論化、書面化的誤區(qū)。這種重智育輕德育的應試化教育給中小學教育的發(fā)展帶了嚴重弊端。一方面使我國道德教育處于虛化狀態(tài)之中,嚴重偏離了教育培養(yǎng)“人”的初衷。另一方面,應試化教育培養(yǎng)下的學生思想視野狹窄,功利化目的顯著,缺乏批判性精神和創(chuàng)造性能力。
裴娣娜教授認為,思考課堂教學變革要在以下三個關鍵問題上理清思路。一是從時代轉型的高位分析和把握我國課堂教學改革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二是從學生發(fā)展狀況分析和把握我國課堂教學改革現實存在的主要問題;三是從國家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部署中分析和把握我國課堂教學改革在推進國家教育現代化建設中的責任?;谝陨纤悸返姆治觯P者認為,大中小課堂一體化背景下,課堂教學變革一是要著重思考學校育人目標的厘定問題,即基于國家核心素養(yǎng)(關鍵能力)的提出,提出校本化的育人目標。二是統籌大中小育人目標,提出階段性育人目標的課程體系設計。三是要著重考慮課堂教學觀念的重構,強化課堂教學的整體建構,著重實現三個轉變。
要向生命課堂轉變課堂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生命的涌現、成長、收獲與完善,強調課堂教學實踐對于學生生命品質和精神世界的根本性價值與意義。顯然,生命課堂是對以知識傳遞為邏輯起點的知識課堂的解構、揚棄和超越,是把凈化人的生命信念、陶冶人的精神情操、追求人的生命意義作為自身的價值旨趣的。
要向深度學習轉變。課堂教學改革最終指向是學生的深度學習,是基于目標的自主、建構、深層次探究式學習。
要向教學的喚醒轉變。課堂要求教師采用富有啟發(fā)性、協商性、激勵性、情感性的語言進行教學,以期喚起對學生應有的尊重、理解與呵護,點燃其努力追尋智慧的火焰。
要向深度體驗轉變。課堂要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進而獲致豐富、自由、圓滿和超越的生命體驗。受教育者詩意地棲居其中,不僅充分調動了身體的靈活性和敏感性,還使其心智的整體發(fā)展與其若合符節(jié)、交相輝映,從而實現高度自在自為的生命自覺。
準確定位與分析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定位與設計要做到三者的有機結合。一是結合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做到認真研讀、分析,領會貫通;二是結合教材的編排,做到從整個學段、整本教材以及整個單元的視角定位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明晰編排邏輯、意圖與要求;三是從學生素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的要求出發(fā),做到結合學校育人目標、核心素養(yǎng)的表達,兼顧教學中對學科知識理解、知識遷移、知識創(chuàng)新的要求來進行整體設計。
一是深入研究課程標準,整體把握課程的編寫意圖和目的要求;二是宏觀把握教材的編排順序、結構、邏輯等;三是具體分析本課在單元中的位置、地位、作用,把握本課知識的相關背景材料,與社會生活的關聯點;四是建立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橋梁,把握新知識與學生舊知識之間的深度關聯點。
教師在全面分析教學任務、學習內容和學生情況的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形成教學立意,從而確定恰當的教學主題,引人入勝、統領全局,促進教學以主題形式推進,實現教學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回歸生活、指向素養(yǎng)的目標。
一是學習情景設計,讓學習情景與學習主題相關,更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還要指向教學目標的達成,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習;二是學習資源設計,學習資源設計要突出生活化、豐富性與鮮活度。三是合作學習設計,突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與意義生成,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合作探究,尋求多種解釋和方案。
一是推進學校智慧課堂建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手段實現教學方式方法革新,提升課堂教學的個性化、交往性、自主性與趣味性。二是采用小組合作式教學,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要求,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達成目標。三是根據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要求、教學內容需要,鼓勵教學走出課堂,走向校外,采取主題探究、游學等靈活新穎方式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