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康
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學生全面、積極、健康成長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身體是體育的起點,也是體育的歸宿,學生身體的參與直接而深刻的見證著學校體育實踐的全過程。對學生在學校體育參與中的身體狀態(tài)進行研究,有利于深化學校體育實踐的改革與發(fā)展,有利于促進學生身體的健康發(fā)展。
近年來,“身體”日益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熱點。身體哲學、身體社會學、身體美學、身體倫理學、身體教育學、身體史學等學科逐漸發(fā)展起來,這也給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發(fā)展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使得當前的體育人文社會學呈現(xiàn)“身體轉(zhuǎn)向”的特征。在學校體育領域同樣帶來積極的影響,回歸學生身體,日益成為一種呼聲。過去,學校教育無視身體、逃避身體、壓制身體,把身體當作主體性的累贅,只有當學生體質(zhì)連續(xù)下降的時候,人們才意識到身體的存在以及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在學校體育領域,過去也存在“無視”身體的情況,體育教學中,教師往往把學生作為一個接受運動技術知識的沒有性別、沒有情感、沒有能動性的客體。進而導致體育課堂呈現(xiàn)教師主導,學生被動的狀態(tài),這樣一種狀態(tài)不僅導致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和效率低,而且導致學生出現(xiàn)消極乃至厭學的情緒,即廣為流傳的“學生喜歡體育,不喜歡體育課”的現(xiàn)象?;貧w身體的學校體育實踐,就是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正視身體的尊嚴,正視身體的能動性,正視身體的性別差異,正視身體的感受性,進而理解身體、尊重身體、引導身體,發(fā)揮身體的能動性,促進全體學生身體的發(fā)展。
在學校體育實踐的整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身體始終是在場的存在,而且學生身體的存在狀態(tài)直接反映了學校體育實踐的質(zhì)量。學生身體的存在狀態(tài),既包括顯性的身體表達,比如技術動作運用的熟練性、技術動作學習的流暢性、分組學練過程中的積極性等,也包括隱性的情感表達,比如難度動作學習過程中的膽怯、分組學練過程中的交流的生疏、動作失敗后的自卑等等。學生的身體存在狀態(tài)既表征著自身課堂中的表現(xiàn),也表征著教師的育人水平。
學校體育實踐中學生的身體存在狀態(tài)可概括為被動與主動共存,痛苦與快樂共存,自卑與自信共存,約束與自由共存等。所謂被動與主動共存,是指有的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練習,能夠主動而自覺的提升自己的技戰(zhàn)術水平,而有的學生則缺乏興趣和熱情,不愿意練習,被動的完成老師交代的學練內(nèi)容,進而學習效率極低,這類學生,一方面身體動的少,另一方面動作僵化。所謂痛苦與快樂并存,是指在學生在學練過程以及參與體育鍛煉和競賽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既有感到痛苦的,也有感到十分快樂的。對于感到痛苦的學生來講,往往是意志力薄弱,平時鍛煉少,缺乏大強度運動的學生,他們往往對運動表現(xiàn)出抵觸、畏縮、被動等特征。所謂自卑與自信共存,是指面對失敗或者困難,有的學生自卑不前,而有的學生則充滿信心,敢于應對學習中的各種挑戰(zhàn)。對于感到自卑的學生而言,原因有很多,具有很強的個體差異,比如體型較胖,不夠靈活而感到自卑,比如運動技能差,不敢于表現(xiàn)而自卑等等。所謂約束與自由共存,是指有的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出拘束,不敢嘗試的特點,進而無法體驗到運動的動感與快感,而有的學生則能在體育課堂中表現(xiàn)出自由的狀態(tài),動作流暢,樂于嘗試,能從運動的學習與練習過程中感受到運動樂趣。
當前,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界均存在“身體”轉(zhuǎn)向的傾向,“身體”在人文社會科學界成為不可或缺的思想支點和新思想的催化劑。在學校體育領域,也同樣重要,從身體出發(fā),對于我們重新理解體育、理解學生、理解體育教學等都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學生身體是“活生生”或者“活潑”的身體,是成長的身體,是具有主體性和能動性的身體。要提升學校體育的質(zhì)量,就必須重視學生身體,必須反思過去生理學意義上的身體和被動的客體性身體觀念。加強學校體育領域“學生身體”的研究無疑,對此具有基礎性意義。
傳授運動技術,并讓學生掌握和運用進而形成運動技能,是體育教學的基本目標之一。如果說技術是知識,是對動作的描述和概況,那么技能就是能力,是身體習得技術后的新狀態(tài)。所謂“具身性”是指身體經(jīng)驗是建構(gòu)知識的一種源泉,而這種建構(gòu)是通過反復的身體操練和身體體驗而進行的。傳統(tǒng)的“非具身”學習觀重視的是語言學習和視覺學習,認知過程是對語言、數(shù)學等抽象符號的加工,這種觀點視學習為一種中樞過程,發(fā)生在大腦中,身體的作用只是提供刺激,或者執(zhí)行大腦的命令。很多體育老師看到學生動作掌握或者運用的不合理也常常用“不動腦子”來形容,本質(zhì)上這也就“非具身”觀的反映。實質(zhì)上,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與其說是靠腦子來學習,不如說是靠整全的身體在學習,在揣摩,在體會,在反思。因此,我們應當重視體育教學中技能形成的“具身性”。
學校體育的對象是每一個學生,促進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是學校體育的根本宗旨。然而實際過程中,由于學生在生理情況、社會支持、文化觀念等方面存在差異,所以他們的運動參與效果是不同的。特別是弱勢學生群體,他們在體育學習與運動鍛煉中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往往是負面的,其身體狀態(tài)呈現(xiàn)拘謹、笨拙、逃避、懶惰等校級狀態(tài)。這時候,一方面學校要從制度上保障弱勢群體的體育權(quán)力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尊重,另一方面,具體的實施環(huán)節(jié),特別是教師要給弱勢學生群體更多的寬容,更多的鼓勵,和更多的指導,讓他們能盡可能的從體育學習和運動鍛煉過程中體驗快樂、體驗成功、體驗自由,進而改變過去形成的校際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