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偉
摘 要建立以人為本的歷史和社會課堂是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的有效途徑。動員和激勵學生實施多元化的學習方式是不可避免的要求。這是歷史和社會教室恢復生機的必然要求。筆者從生活教育的意識;創(chuàng)造生活場景和案例,觸發(fā)學生體驗;充分挖掘各種生活化教育資源,將其引入課堂,豐富學生的實踐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探索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25-0144-01
歷史和社會課堂教學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力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順應社會的發(fā)展,突破原有的學科界限,整合歷史、人文地理等社會相關知識和技能。學習科學,這對學生有好處。樹立正確的時空觀念,掌握基本歷史,人文地理觀念和知識,培養(yǎng)歷史視野,發(fā)展民族精神,拓展全球視野和資源環(huán)境意識,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一、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客觀因素
客觀因素主要是當前中國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體系的因素。多年來,中國的長期填空注入和應試教育體系形成的教育氛圍。
(二)主觀因素
1.狹隘的教師知識
目前,初中教師的知識相對狹窄,特別是文藝綜合知識嚴重不足,主要受專業(yè)的限制。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是將學生從中學階段就開始劃分為文科和理科學生,大學階段分為不同的專業(yè)。因此,教師沒有很好地掌握一些跨學科的綜合知識,往往需要在課堂上做了很多準備工作并且筋疲力盡。雖然這是教師自身知識的主觀因素,但根本原因仍然是長期教育制度造成的。
2.學生缺乏主觀性
在近年來中學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作用逐漸成為教育者的共識。但是,從實踐的角度來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地位是一個漫長的改革過程。在正常情況下,那些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一般都有非常豐富的課堂經(jīng)驗,更注重發(fā)揮自己的主體作用,善于掌握和控制課堂氣氛,但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地位往往被忽視,獨立思考活動也受到或多或少的壓制。
二、教學生活化的探索與實踐
(一)以課堂研究為載體轉變教育觀念。為了實現(xiàn)課堂教學生活化,有必要構建一種新的課堂教學基本風格。這個課堂必須滿足學生在生活態(tài)度、價值觀、道德思想和智力發(fā)展方面的需求。因此,教師必須對學生的教學、效率、質量和道德有正確的看法。為此,學生準備以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學習先進理論和先進的教學經(jīng)驗)更新教師的概念。將課堂教學視為課堂生活,提高過去所追求的課堂教學質量,以提高課堂生活質量。
(二)以人為本,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課堂是否具有生命、活力、品質,取決于課堂氣氛的質量。課堂氣氛的質量主要體現(xiàn)在課堂人際關系和課堂教學情境中,在課堂上的人際關系中應建立一種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的統(tǒng)一,這種團結的本質是溝通和互動。新課程將教學的本質定義為溝通和互動,沒有互動的教學不能稱為教學(最多它可以稱為報告)。這一概念的轉變,必然會導致教學方法的轉變。教學過程的互動意味著教師和學生互相交流、互相溝通、相互激勵,相得益彰。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分享他們的思想、經(jīng)驗和知識,交流他們的情感、經(jīng)驗和觀念,真正把教學視為教師和學生共享的生命歷程,創(chuàng)造美好的體驗,實現(xiàn)教學的共同發(fā)展。溝通意味著每個人的參與,這意味著平等的對話。在課堂教學情境中,教師要求以人為本,必須為學生的獨立活動提供一定的途徑和機會,使學生與環(huán)境的關系逐漸接近,使學生能夠了解客觀世界。逐漸走進學生的世界,進入事物和事物的領域,以及同樣的事物領域,即找到學科知識和現(xiàn)實生活的結合,學生的經(jīng)驗即問題情境,也來自于課本到教科書然后創(chuàng)建課程的增長點,這將使教室空間有序、深情,充滿活力和活力。
(三)加強課堂實踐活動,注重課堂活動的形式和素質。教師要如何結合教材,適當添加教材內(nèi)容,讓課堂與社會關系和學生生活緊密聯(lián)系,并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課堂活動,并要求實驗教師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僅僅是自己的活動的發(fā)展,人們自身發(fā)展的動力不是來自其他地方,而是來自人們自身的活動。用這一理論組織具體的活動。第二,課堂活動教學活動應以生活為導向,使活動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活動。第三,在課堂教學活動的內(nèi)容中,教師必須培養(yǎng)學生在課堂上的形成能適合社會需求的能力。通過獨立或合作探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獲取測試和新知識,完成新的整合和新知識建構的能力,可以使我們的課堂更大、更新、更生動,讓課堂和學校成為學生的活力。
(四)大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是實現(xiàn)歷史生活和社會教學的終極目標。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參與,探索意愿,以達到學習的目的。
三、結語
簡而言之,學校教育的最終價值是社會價值,學生最終將成為踏入社會的人。教師必須在通常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實踐和改進,利用所有可用的教學資源,不斷完善和完善教學組織和所有相關系統(tǒng),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求,使他們能夠有效地學習和掌握歷史知識。
參考文獻:
[1]方國才.新課程怎樣教得精彩100個優(yōu)秀教師教學心得[M].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7).
[2]歐陽芬主編.新課程課堂教學問題探究與解決叢書《做專業(yè)的教師——課堂教學的55個細節(jié)》[M].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6).
[3]趙國忠.中國著名教師的課堂細節(jié)——決定名師精彩教學的100個課堂細節(jié)[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