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萍 黃岡科技職業(yè)學院
籃球運動集競技性、觀賞性、趣味性于一體,深受青年群體的喜愛,特別是在高職院校中,選修籃球課的學生越來越多。隨著體育教學的發(fā)展,籃球教學也逐漸形成了以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為基礎,提高競技技能為中心的固定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模式仍然存在,使原本妙趣橫生的體育運動變成了機械的傳球練習,大大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據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高職籃球教學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教學方法傳統(tǒng)單一。教學內容方面以拍球、傳球、投球、上籃動作為重點,讓學生反復機械練習,使很多學生出現(xiàn)“喜歡籃球但不喜歡上籃球課”的情況。教學方法上以講解法、示范法、練習法為主,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忽略了學生在籃球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第二,課程設置不科學。高職籃球教學通常要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大組成部分,二者不可或缺。但很多高職院校理論與實踐教學是分離的,甚至沒有理論教學,導致學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第三,評價方式過于片面?;@球教學的考核多以投籃率和三步上籃評定成績,使一些學生為了達標,專門聯(lián)系投籃而忽視其他環(huán)節(jié),導致“高分低能”的情況,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分層遞進教學模式的提出為改善這一問題提供了有效措施,下面,本文就其具體概況和應用進行闡述。
所謂分層遞進教學,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基礎和能力為依據,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的小組,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立足于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水平進行差異輔導。分層遞進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主要有以下三個:第一,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教師為學生設定的教學目標既不能過于簡單使之沒有挑戰(zhàn)性,也不能過高使之喪失信心。第二,因材施教理論。在承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基礎上進行差異教學。第三,構建主義理論。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堅持一切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展開。
下面,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就分層遞進教學模式在高職籃球教學中的應用對策進行分析和探討。
較之傳統(tǒng)籃球教學,分層遞進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更加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教師要提前對學生情況進行充分了解,如對籃球的喜愛程度,對籃球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身體素質等,并按照層級進行分組。這樣可以大大緩解教師的教學壓力,避免“一刀切”的授課方式,使教學目標更接近學生的實際水平。
分組的目的是對學生的實際水平采取針對性教學方法,使其明確教學目標,提高籃球教學的認可度和接受度。例如,可將熱愛籃球,身體素質好且技能優(yōu)秀的學生分為一組,加強培養(yǎng)其團隊合作戰(zhàn)略和比賽戰(zhàn)術等。將基本技能和身體素質一般的學生分為一組,著重培養(yǎng)其基礎知識和能力的提高。將基礎知識較差的學生分為一組,加強對其籃球興趣的培養(yǎng),加強體能訓練,增強身體素質,養(yǎng)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同時要根據學生實際水平的變化而適時調整,一些學生接受能力強,進步較快,如果還是使其停留在原有的小組,會阻礙其進一步提高。所以教師要及時觀察學生的進步情況,調整分組,幫助更多的學生高效完成教學任務。
傳統(tǒng)的籃球教學考評僅僅關注籃球技能的掌握情況,忽視個體差異,評價方式單一。對于能力強、有天賦的學生,他們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就會安于現(xiàn)狀,進步緩慢。而對于能力差,身體素質不高的學生,即使很努力也難以取得理想成績,就會缺乏自信,逐漸懈怠,喪失學習樂趣。因此,分層遞進教學模式也要按照小組的不同情況,科學、合理的設定考核方式,充分體現(xiàn)此教學方式的優(yōu)勢。教師在考核過程中,應更加關注學生的進步空間,要基于初始成績與努力程度進行合理評價,鼓勵進步快,努力程度高的學生,而不用單單關注技能水平。同時,也可以采用生生互評、多次考評取平均分的方式,使評價方式多樣化,全面、公正的考核學生。
綜上所述,高職籃球教學中采用分層遞進教學模式能夠有效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因材施教,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對素質教育和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都有極其深遠的意義。教師應合理分組,明確教學目標,做到評價公正和多樣化,提高學生對籃球學習的積極性,進而促進終身體育理念的培養(yǎng)和習慣的養(yǎng)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