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薇
一、挖掘貧困之因
上海市特級教師余黨緒先生認為當下中學生大多還處在淺閱讀階段,處于“量少、質(zhì)次、結(jié)構(gòu)不合理、教學效益有限”的閱讀現(xiàn)狀,我深有同感。高中語文教學改革至今,雖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學生閱讀的貧困依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雖然新課程改革一再提出要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但是閱讀時間的有限性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困擾。高中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自己支配的時間很少,有限的時間還得分配給其他學科補差,那么留給閱讀的時間就少得可憐了。其次信息化時代可供閱讀的書籍卷帙浩繁,但是學生對書籍的選擇非常茫然,缺乏必要的指導。隨著學生閱讀水平和鑒賞能力的提升,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都會選擇自己喜好的文章閱讀,閱讀的面會相對狹窄,不利于思維的拓寬,再者由于較長時間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急功近利之風蔓延,很多學生只做題,不讀書,或者是閱讀快餐文化代替經(jīng)典文學,閱讀時抱著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tài),養(yǎng)成隨意、散漫和浮躁的閱讀心理。學生在閱讀時主要采用瀏覽、略讀的方式,閱讀就是跟著感覺走,在文本表面滑行,這樣的閱讀心態(tài)和方法從根基上妨礙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最后很多老師一味在教學花樣上翻新,教學的表面性和陳腐性,造成語文課可聽可不聽的現(xiàn)狀,很多教師將精力用在總結(jié)應對高考的技巧上,名義上說的是推行閱讀教學,行的依然是題海戰(zhàn)術(shù),研究的依然是應試考試的機械化閱讀模式,嚴重挫傷了學生的閱讀熱情和興趣。
二、感悟深淺之別
淺閱讀,顧名思義就是閱讀作品時往往流于表淺,簡單理解作品表面上所呈現(xiàn)的意思,知道大概講什么就停止了。深閱讀則是在不斷理解作品意思的基礎之上對文本進行思考和感悟,重視作者和人物生命內(nèi)在的精神和情感,去理解作者在文本中的心靈訴求。
張潮在《幽夢影》中曾寫道:“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边@表明閱歷的淺與深,決定了從書中得到的體會的淺與深,這恰恰也表明閱讀由淺入深的過程?!跋吨懈Q月”就是淺閱讀階段,因為我們認知和理解的局限,只能隙中窺月,就像看到月的表象,閱讀也只能停留在表淺層面,還不能全面領(lǐng)會書中的旨趣和美妙;“庭中望月”則是稍深的閱讀階段,站在庭中視野開闊,望月更清晰,閱讀已經(jīng)能夠領(lǐng)略書的魅力,逐漸趨于理性,更能激發(fā)閱讀中的悟性?!芭_上玩月” 則是深閱讀階段,也就是一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階段,就像站在高臺上玩賞明月一般,不僅是觀賞,更帶有品味、把玩的意味了。 “窺、望、玩”就是一個由淺入深的對月的感知過程?!案Q”月僅可觀月之大概,“望”月則可細致觀賞,而 “玩”卻能讓人領(lǐng)悟到精髓。所以人生閱歷不同,對文本的解讀方法不同,領(lǐng)悟的深淺程度也不同。
三、探尋破解之道
那么如何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的深度閱讀呢?
1.閱讀內(nèi)容的轉(zhuǎn)化
(1)時文閱讀
溫儒敏曾在《高考語文改革的走向分析與建議》中談到“高考作文應當回歸理性,強化思辨,摒棄宿構(gòu)、套作、模式化與文藝腔”。學生平時普遍缺乏思維訓練,缺少理性分析能力,所以教師在閱讀內(nèi)容選擇上應該指導學生選擇邏輯性、思辨性強的文章,幫助學生理性、批判思維方式的養(yǎng)成。閱讀時文就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教師給定篇目和學生自主選擇相結(jié)合的方式,第一階段以教師給定篇目為主,多選擇符合學生認知水準的,學生感興趣的,邏輯思辨力強烈的文章,教師引領(lǐng)學生閱讀,第二階段以學生自主選擇、自主閱讀為主,以時評的形式展開,學生逐步改變以往的淺閱讀方式。時文強烈的批判性思維方式,能給學生帶來心靈的震撼,提升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思辨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
(2)經(jīng)典名著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把閱讀分為兩種:為知識的閱讀和為成長的閱讀,顯然,閱讀經(jīng)典是為成長的閱讀。浮躁的時代,很多學生不屑于閱讀經(jīng)典,更喜歡閱讀流行的、通俗讀物,或是網(wǎng)絡流行的電子書籍,閱讀變得膚淺化、嬉皮化,不具有嚴肅感。這種淺閱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事物認知的價值判斷、思辨能力和審美能力。而經(jīng)典名著具有較高藝術(shù)價值和知名度,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學會關(guān)照人生,閱讀經(jīng)典的目的在于聯(lián)系當下的生活,學會對人生的理性反思。語文課的要義就是培養(yǎng)學生讀書的興趣與習慣,過去我們在這方面不夠重視,現(xiàn)在將不斷促進語文教學改革,改變學生“君臨式”的閱讀心態(tài),改變隨意、散漫和浮躁的閱讀方式,深入文本,養(yǎng)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形成不斷質(zhì)疑的能力。
2.閱讀方式的變革
(1)批判式閱讀
批判式閱讀注重對文本的深度思考,強調(diào)對知識的不斷探索。我們大多數(shù)人在閱讀時常常缺乏批判的態(tài)度,會主動認同作者的觀點,所以我們必須拋棄閱讀時的從眾心理和膜拜心理,使用分析、概括等能力實現(xiàn)對文章的深度思考。英國作家伍爾夫認為,優(yōu)秀的讀者必須具備雙重身份,第一種身份是要當作者的“同謀”,就是說你要理解作者的想法;第二重身份要當作者的“審判官”,就是說你在閱讀時要對文本有自我的解讀。只有同時具備這兩種身份,你才會是一名優(yōu)秀的讀者,才能真正讀懂一本書。比如閱讀《水滸傳》時,作為經(jīng)典四大名著之一,受傳統(tǒng)意識的影響,我們根深蒂固地認為梁山好漢們是俠義的,主觀上會認同文本宣揚的嫉惡如仇、扶貧濟困的俠義和忠義精神。魯迅站在民族精神重塑的角度批判書中的“水滸氣”,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用現(xiàn)代意識去審視文本,那噴薄欲出的匪氣、殺氣和暴戾之氣,這些對中學生是有一定的錯誤引導傾向。我們的時代需要具有獨立批判意識的青年,而不是人云亦云、毫無判斷力和思維力的人。
(2)對比式閱讀
對比式閱讀是指運用比較思維的方式對內(nèi)容和形式上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文章進行解讀,對比閱讀方式讓學生能更深刻的理解文章,有利于學生閱讀、鑒賞能力的提升。孫紹振在《名作細讀》中比較閱讀了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和《沁園春·雪》兩首詞,他指出同樣是描寫冬天的景致,都有一種追求嚴酷美感的傾向?!恫匪阕印ぴ伱贰分忻坊ê蛧篮畬?,遭遇了嚴峻的逆境,《沁園春·雪》中把大地寫得“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但是這只是表面上的相似,實質(zhì)上有根本的不同?!恫匪阕印ぴ伱贰分械摹氨?,與花枝的俏麗是對立的,但最后爛漫山花的想象,給人革命樂觀的精神,改變了嚴酷冰雪的氛圍?!肚邎@春·雪》中的“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實質(zhì)上并沒有苦寒、嚴酷的感覺,反而充滿了歡悅、豪邁的感覺,畫面變酷寒為壯美,讓人有種壓抑不住的鼓舞和沖動。只有對詩人和詩作進行深入的分析,通過不斷的對比,才能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
(3)系列化閱讀
閱讀按照系列展開,可以拓寬學生知識的廣度和寬度,給學生閱讀進行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和指導。系列化閱讀可以按照文學、歷史、哲學等來分類,從不同層面去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圍繞一本書閱讀,不僅閱讀文本,還要閱讀文本相關(guān)的解讀和研究,這樣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比如余黨緒編輯的“中學生思辨讀本”叢書,余老師以思辨性閱讀為抓手,從四個方面著力:一是閱讀雜文佳品,從雜文閱讀中,獲得思維方式的鍛煉;二是閱讀名篇名作,從經(jīng)典著作中了解世態(tài)人生,觀照自我,獲得自我品質(zhì)的提升;三是閱讀“萬字時文”,透過時文開闊文化視野,提升思維力,提升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四是閱讀古典詩歌,以“理”的關(guān)照,突破“情”的局限,獲得生命的感受和心靈的別樣體驗。
3.閱讀過程的融合
閱讀過程的融合就是做到文本細讀,融入思考,立足寫作,做到讀思寫的三位一體。首先要注重文本細讀。溫儒敏先生建議考查學生對名著中細節(jié)的理解,有沒有讀懂原著,就看他是否關(guān)注了文本的細節(jié)。文本細讀能促進學生理解性學習能力的提升,關(guān)注細節(jié),才能真正理解人物的命運,讀懂文本。其次要融入思考。好的經(jīng)典著作會給人生正確的指引。讀名著歸根結(jié)底是為了引導讀者思考人生、思考社會、思考文化,閱讀的過程就是一個對原著進行反芻和整合的過程,促進自我的反思和成長。再次要立足寫作實踐。讀書要多動筆,多寫讀書筆記,把閱讀內(nèi)容變成素材,靈活地運用于作文之中。如果閱讀過程做到讀思寫三位一體,才能更準確地把握作品的內(nèi)涵,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把閱讀教學從淺閱讀上升到深度閱讀,讓閱讀從“貧困”走向“豐盈”,還有賴于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不斷的摸索,學生只有走向深度閱讀,作品才能真正觸及到人的心靈深處,產(chǎn)生持久的影響力,才能讓心靈塵埃落定,讓學生去思索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淮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