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匯編
【適用話題】尷尬 共情能力 感同身受 學習 應對能力
舞臺上奮力表演的演員醞釀了很長時間,抖出了一個萬年老梗,自以為很搞笑,臺下的觀眾卻露出尷尬的微笑;歌手唱歌跑調(diào)了卻全然不知,影視劇中看了開頭就知道結尾的橋段,每一段都讓尷尬癌患者們抓狂!
明明應該是出糗者渾身不自在,可為什么有時候我比他還要難受呢?其實這很常見,它在心理學上叫“替代性尷尬”。
根據(jù)德國呂貝克大學社會神經(jīng)科學實驗室主任索倫·卡赫的研究,替代性尷尬源于人們的共情。共情是一種能力,它能推動人們進入他人的內(nèi)心世界,去體會、感受他人的情感與認知。在目睹了他人的窘迫后,大腦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抓取出他人因出糗而產(chǎn)生的不良情緒體驗,并把這種體驗“傳遞”到自己身上。
原來,尬戲之所以讓人有逃離屏幕的沖動,是因為它帶來的感受是切切實實的如坐針氈。而且共情水平越高的人,這種“疼痛感”會越強烈。
替代性尷尬還有實用的一面。得克薩斯大學泰勒分校的埃里克·斯塔克斯教授提出,替代性尷尬還是一種學習機制,能讓我們僅僅通過觀察他人的窘境,就體驗到身處那種窘境之中的認知和感受。這樣,當我們?nèi)蘸蟪霈F(xiàn)相同的尷尬或者處于相同的環(huán)境中時,便能有一定的心理準備,甚至還能提前進行一些應對。
舞臺上的尬戲讓人渾身不自在,但好在我們能從中學習如何應對尷尬。沒準看的次數(shù)多了,以后你出糗時自己也就適應了。
(摘編自果殼網(wǎng),微信公眾號“SEU生機心理氣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