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華 范高勝
1.江西警察學院,江西 南昌 330100;
2.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徽州武術作為中華武術代表性之一,歷來備受人們關注。而徽州武術中,村落武術最具有地方特色,它存在于各村落里,傳承于宗族之間,并代代相傳,具有地方特色。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變遷,現代生活方式不斷沖擊著人們傳統(tǒng)觀念,使人們的價值觀發(fā)生變化。面對外來文化的吸引,許多年輕人對傳統(tǒng)武術文化價值失去了興趣,不再練習父輩們傳下來的村落武術,這極大地制約了徽州村落武術的傳承,導致許多拳種瀕臨失傳,相關的村落武術文化也逐漸消亡。最具有地域特色的徽州村落武術陷入危機,其傳承與發(fā)展正面臨著巨大考驗。
徽州武術文化源遠流長,異彩紛呈。在它發(fā)展演變的歷史長河中,不但濃縮了極其豐富的徽州歷史文化信息,而且具有其獨特風格。
先秦時期古山越人就以勇猛彪悍著稱,建安七年帶兵征伐的孫權就曾敗于山越人。中國歷史上有三次大規(guī)模的南遷,許多農民依附強宗豪族遷入徽州,他們依山據險而居,春夏佃牧,秋冬入保。
徽州至今仍有這種“耕戰(zhàn)兼顧”的遺風。外來遷民給徽州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同時,也將地方的武術帶入徽州,增進了各地武術文化的交流碰撞,豐富了徽州村落武術的文化內涵,有著現在徽州村落武術的特征。
徽州村落武術與徽文化類似,由于交通不便,環(huán)境閉塞,受外界影響較少,至今仍保存著徽州古佚武術原有的特征。
1.2.1 具有強烈的農耕生活氣息
徽州村落武術多數與日常生活相關,所用的器械都是生活當中隨手可取的器械,如武術中的鉤鐮槍,其實就是打獵所用的“豬鉤”的應用。
當時徽州生產力落后,迫于生存,人們就地取材,將簡樸的家用農具,生產生活融入到武術當中,用生產工具代替兵器,起到防身的作用。比如徽州當地所特有的的“竹槍”,其實就是竹桿槍和狼牙棒的結合。
再如,徽州的“楸擔”,是利用當時普遍常用的扁擔進行改進,將扁擔兩頭削尖,平時作為挑運東西的勞動工具,遇到危險時,又能作為防身自衛(wèi)的武器,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逐漸形成現在的“扁擔功”,后來扁擔被材質致密的楸擔取代。這種武術器械就地取材,本身就是一種古佚武術的遺風。
1.2.2 地域性和文化氣息濃厚
徽州村落武術產生于農耕背景下,存在于山間地頭,主要以套路、格斗、功法練習為主要活動內容,多采用家傳和師徒傳承的方式,十分注重低樁,強調下盤的穩(wěn)固,以肘護肋、出手多走小門,很少用腿,這跟徽州地區(qū)田地阡陌眾多的地貌環(huán)境有關,所以拳術大多倚重短打貼靠,類似“短打”類拳法。
同時,徽州人行事低調,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少有“佩刀而行,仗劍而舞”的風尚。崇尚禮讓,即使與人交手也是點到為止,因為揚棄了進攻性強的長拳,“遠開用長拳,逼近用短打”。彰顯出古徽州人藏而不露,禮讓道德日常生活表現。
習武的目的多為健體防身,套路簡單,架勢低矮緊湊,講究效果,注重短打,這些特征也是迎合了徽州人的習武道德標準。
由于古徽州地理位置關系,古徽州幸免于戰(zhàn)亂的摧殘,很多外界躲避戰(zhàn)亂的人移民到了徽州。徽州乃山地丘陵地帶,本人多地少。
隨著大量的移民遷入徽州后,對土地的需求很大,人們?yōu)榱藸帄Z土地,便會產生私斗,這直接滋生了徽州武術的產生與發(fā)展。這些遷入的移民中也有很多本身會武術的,定居徽州后,在徽州本地進行傳承,這也豐富了徽州村落武術,促進了徽州村落武術的發(fā)展。
徽州村落武術以滿足村民需要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受宗族文化的影響較大。人們在爭奪土地資源時,光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得,有共同需求的人為了共同的利益組成一個村落。每個村落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便會請拳師教拳,這也是徽州村落武術興起的原因之一。
2.3.1 行商的需要
徽州多山,徽商在與外界通商時,常會被山賊、土匪、野獸襲擊,這對從商的人身安全起到了威脅?;丈虃?yōu)榱耸股虡I(yè)發(fā)展的順利,會在當地或外界聘請武藝高強的拳師或鏢師,這些拳師除了保護商業(yè)順利外,在閑暇時間就在徽州本地教拳,這也促進了徽州村落武術的發(fā)展。
2.3.2 徽戲的影響
徽州人因為經商生活變的富裕,徽戲就成為了他們娛樂的一種方式?;瞻嚅L期在徽州商人的贊助下,便和徽州村落武術產生融合,在戲劇的表演中融入了很多徽州村落武術的動作,間接促進了徽州村落武術的發(fā)展。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原有的小農經濟結構被打破,也讓產生于山間地頭,傳承于農夫村婦,以古樸的家用農具為武器,具有強烈農耕生活氣息的徽州村落武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傳承困境,市場經濟對產生于小農經濟時期的徽州村落武術原有生存環(huán)境形成了極大的沖擊。[1]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當前中國農村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農耕文化不是生活的主要部分,同時村間的娛樂方式由于電視等設備的引進變得更加豐富,后代不愿再學習村落武術,使得現在徽州村落武術陷入傳承危機。[2]
作為農耕文明背景下的產物,隨著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國家法律等一系列的變化,傳統(tǒng)的村落武術在傳承中出現了很多的社會問題。
經調研發(fā)現,當前徽州村落武術在當今發(fā)展情形不容樂觀,很多拳種都面臨失傳的狀態(tài)。比如徽州村落武術具有地方特色的拳種如五行拳、長拳、黑虎拳、地氈拳、梅花拳、八仙拳、木蘭拳、偷心拳、十字拳、十步蹚腿、彈腿、徽州太極、板凳花(又稱板凳功)、楸擔、腰帶舞等,由于缺乏傳承人,現在都相續(xù)瀕臨失傳。
徽州村落武術的起源于農耕背景下,而當今社會經濟結構、社會結構都發(fā)生了變化,農耕經濟已經瓦解,市場經濟逐步進去農村,小農經濟不復存在。[3]
在村落武術的變遷于啟示中指出:社會是一個結構性的組織系統(tǒng),它大致可以分為經濟結構、階級結構、各種法律制度,尤其是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結構等方面。對徽州村落武術而言,社會變遷是導致徽州村落武術失傳的主導因素。
隨著經濟全球化,給大家?guī)砩畋憷耐瑫r,各種文化產生沖撞,尤其是外來文化的侵入,這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沖擊力,尤其對中國傳統(tǒng)武術傳承發(fā)展沖擊更大,這也是徽州村落武術目前困境的重要原因。
跆拳道、泰拳、瑜伽等外來武技由其表面華麗時髦的市場包裝及成熟的市場推廣策略手段,外加其獨特的文化特征,迎合了現在人們的口味,由此躋身于中國市場。相比之下,中國武術門庭前卻是冷冷清清的,習者為數不多,如此局面讓人沉思。
當今社會結構發(fā)生極大變化,隨著法律的不斷健全,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逐漸得到保障,不再以武力解決問題。
同時,在現實社會中,因自衛(wèi)防身,實現生存需要而采取武技的情況也不多見, 武術的功效性作用減弱,這結果是必然的。
因為武術技擊價值存在于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的,一旦其生存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技擊價值也就失去了生存環(huán)境。我們的社會是在不斷向文明化和法制化前進的,這也就注定了武術的技擊價值必然逐漸弱化。
21世紀人們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人們?yōu)榱松娴瞄L時間工作,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幾乎沒有時間去學習武術文化,這使徽州村落武術的傳承受到了很大的制約。
隨著一些老拳師的相繼去世和后繼人才的斷層,許多徽州村落武術相續(xù)失傳。健在的老拳師,由于當前村落武術價值的失落,也陷入基本生活難以得到保障的窘境,導致現在傳承人口的逐漸萎縮。隨著傳承人口的逐漸減少,徽州村落武術逐漸陷入失傳的困境。
徽州村落武術是徽州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徽州文化的代表之一?;罩荽迓湮湫g在徽州文化的熏陶、浸染下,具有濃厚的徽州文化氣息。
當地政府應該重視對徽州村落武術的研究,對徽州村落武術文化做好規(guī)劃整理工作,使其形成一個完整的武術文化體系。做好宣傳,讓村落武術文化與地方旅游資源相結合,不斷挖掘出村落武術文化旅游資源,打造相關的文化旅游品牌,實現共贏,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徽州村落武術,不斷擴大其影響力。
對于一些瀕臨失傳的拳種流派,則可以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的方式,引起社會重視,對即將消失的徽州村落武術進行搶救性挖掘、整理。
通過這一方式既可以解決傳承人的后顧之憂,讓其能夠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村落武術的保護與傳承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又提高了其社會地位,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以便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傳承保護之中。
傳統(tǒng)武術傳承人是傳統(tǒng)武術套路和文化最好的載體,也是確保傳統(tǒng)武術能夠薪火相傳的重要保證。[3]可以嘗試把村落武術文化融入到當地學校去,使學生從小受其村落武術文化思想的熏陶,激發(fā)他們對這傳統(tǒng)文化遺產的興趣,提升他們對徽州村落武術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意識,促進徽州村落武術的傳承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