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漢大學財務部 丁洪飛;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審計處 劉琴
本次是對沿用多年的《事業(yè)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相關條款進行了修改而非進行修訂。并且這個修改是基于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中辦發(fā)〔2016〕50號)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優(yōu)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國發(fā)〔2018〕25號)兩個重要文件精神。兩份重要文件均針對于國家設立的、“國字號”背景的科研機構、中央直屬重點高校。并基于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等文件精神要求,建立簡化、完善現行科研管理機制,從而推動減輕科研人員專注業(yè)務外負擔,通過充分松綁,釋放各類創(chuàng)新活力、動力。堅持以人為本,以調動廣大一線科研人員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強化激勵獎勵機制,放寬過去限制的激勵尺度,激發(fā)廣大一線科技人員從而能創(chuàng)造新活力。從而最大程度調動廣大科研人員科研積極性,激勵科研人員更專注潛心研究、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從而寄希望于能大力提升我國在一些關鍵領域及關鍵核心技術上創(chuàng)新攻關能力,結出豐碩高水平、高層次成果,從而產生推動國民經濟發(fā)展新動能,實現國民經濟高質量發(fā)展、高效率發(fā)展,為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強國作出貢獻。
此外,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有關要求,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健全有關責任追究制度。結合2017年4月,教育部與其他部門聯合印發(fā)了《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yōu)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教政法〔2017〕7號)要求。對主體為國家層面設立的研發(fā)機構、高等學校在科技成果進行轉化,及科技成果國有資產在使用、資產處置、資本收益管理等方面制度要求。為了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發(fā)揮科技成果技術優(yōu)勢,對原“辦法”做出相應修改。此次修訂明確指明修訂主體為國家層面設立的各類研發(fā)機構及高等院??萍汲晒麌匈Y產管理的具體規(guī)定,并簡化科技成果轉化中的資產評估程序。
本次“辦法”共進行修改了原有暫行辦法8條內容、新增加2條內容。主要是針對設立主體為國家層面設立研發(fā)機構(“國家隊研究機構”)、高等學校。對“國家隊研發(fā)機構”和各高等學校通過自身科研成果轉化并自身持有的科技成果形成國有資產管理相應權限進一步放開。簡化了相關科技成果國有資產評估程序,針對科技成果這一無形及有形資產進一步明確了其在管理使用、資產處置、資本收益管理等方面制度,有利于促進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同時針對有關定價機制和故意有意低價處置轉讓科技成果的國有資產行為制定了相應的處理措施。
在原辦法中將原第三十九條修改增加為其中一項,即第三項:“國家設立的研究開發(fā)機構、高等院校將其持有的科技成果轉讓、許可或者作價投資給國有全資企業(yè)的?!蓖瑫r,增加第四十條:“國家設立的研究開發(fā)機構、高等院校將其持有的科技成果轉讓、許可或者作價投資給非國有全資企業(yè)的,由單位自主決定是否進行資產評估?!北敬巍掇k法》修訂最為突出的即為:增加一條,將原第五十一條修改為第五十二條,作為新增第五十六條規(guī)定,并將第四項修改為第五項,增加一項作為第四項(四)通過串通作弊、暗箱操作等低價處置國有資產。同時本次辦法修改授權國家層面設立研發(fā)機構、高校可以對持有科技成果資產,可由機構本身或學校自行自主決定轉讓價格,許可價格,投資作價的價格。將以往需上報給相應主管部門、財政部門進行審批備案事項通過下放權限的形式進行簡化。針對定價方面允許采用轉受讓雙方協議定價或者公開交易市場掛牌價格及公開拍賣競價等方式來確定科技成果價格。此外對于采用轉受讓簽署協議定價形式的,須在本機構或本院校進行公示成果名稱、轉讓交易價格。
1.本次修訂明確了國家設立的研究開發(fā)機構、高等院校執(zhí)行科技成果國有資產轉化時執(zhí)行以下政策:一是對國家級設立研發(fā)機構、部屬高等學校對其持有自身的各項科技成果資產,可以由機構或高校自行自主決定轉讓價格、許可價格、投資作價的價格。對于轉受讓雙方簽署轉讓價格、許可價格、投資作價的價格。公開交易市場掛牌價格及公開拍賣競價等方式來確定科技成果價格不再需向主管部門及財政部門進行報批或報備。此政策的出臺體現了與國家出臺的“放管服”相關政策的一致趨同性,賦予了科研開發(fā)機構、高等院校在進行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許可手續(xù)的審核政策壁壘。2.國家層面設立研發(fā)機構、高等學校在從事自身持有科技成果技術轉化過程中取得收入扣除相應成本支出后的凈所得可以全部留歸本機構或本校使用。此項放權舉措勢必將進一步激活研究機構及高??蒲腥藛T的成果轉化積極性,更好地推動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出高校,服務實體經濟。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轉讓獲得的收入也可更好的返還與科研成果研究團隊,激活動力。3.針對國家層面設立研發(fā)機構、高等學校將所擁有的科技成果通過轉讓、許可或者作價投資等方式交付給受讓方同樣為國有的全資型企業(yè)時,新“辦法”強調此類轉讓授權轉受讓雙方可不用資產評估方式進行價格確認。針對受讓方為非國資情況下可由持有轉讓方自行決定是否進行科技成果轉讓資產評估。此條的修改主要通過增加本條,完善了該辦法此前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2015年修訂后實施)、《國務院關于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guī)定》(國發(fā)[2016]16號)等上位法不一致的內容,體現了該辦法與前述上位法關于科技成果轉化有關規(guī)定的一致性。就目前我國的科研成果評估現狀而言,最需要有一個權威性并能被現行法律法規(guī)認可的國家層面價格評估體系建立出臺。目前科技成果的評估存在這樣一個普遍現象,某一項科技成果,不同資質評估機構所給出的價格評估報告針對同一事項可存在價格差異過大的情況,有的差異數倍,更有甚者差異十多倍。由此導致相關科研機構及高等學校管理決策層備受審批決策壓力。由此可能導致科研成果壓箱底,技術成果僅停留在紙面上,無法為科技創(chuàng)新驅動服務。2015年修改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明確指出對于職務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做出相關貢獻的人員可以給予相應獎勵及報酬。針對“科技成果轉化法”中規(guī)定的獎勵比例授權科學研究機構和高等學??梢愿鶕陨韱挝粚嶋H情況在此“科技成果轉化法”基礎上自行規(guī)定本單位的獎勵支付比例。但在實踐中,將所持有科技成果轉化給新開辦公司或單位之前如何界定科技成果發(fā)明人,單位及國家所持各自份額在相對應的有權利、責任、義務法律界定規(guī)范清晰,掃除科技成果持有人投入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后顧之憂。綜合來看,本次修訂不再強制要求科技成果類無形資產轉移轉化必須開展相關評估工作。這是本次辦法修訂的實質意義!4.本次對于《事業(yè)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的修訂與其上位法國務院發(fā)布《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91號,1991年11月發(fā)布)關于科技成果轉讓、作價投資時要求評估的有關規(guī)定存在一定的沖突,需要也國家層面也對相關辦法制度進行相應的修訂及完善。以避免互相沖突的問題。由此能讓廣大科技工作者對于事業(yè)單位轉移轉化科技成果有明確的厘清關系或風險防范。
基于筆者目前所在高校事業(yè)單位從事國有資產管理實際工作情況中來看,作為基層的國有事業(yè)資產管理工作人員長期工作在事業(yè)資產管理的第一線,對于日常事業(yè)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更有獨特見解。筆者認為還有如下方面可以進一步進行修改并完善:
(一)措施不足,步子不夠。筆者認為,本次事業(yè)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修改步子不夠大,措施不夠多。僅僅針對國家設立的、“國字號”背景的科研機構、中央直屬重點高校。此外,國家層面的國有資產管理頂層設計尚未完善,尤其涉及管理組織架構、分層分級監(jiān)督監(jiān)管、國有事業(yè)資產運行績效評價層面,存在國家要求監(jiān)管要求嚴格,實際工作管理中落實難的境地。
(二)簡化資產處理。針對事業(yè)單位國有資產的資產處置方式問題上,并未能體現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放管服”政策的具體落地體現。具體體現在相關事業(yè)單位國有資產使用審批權限、事業(yè)單位國有資產處置、以及事業(yè)單位國有資產處置收入的上繳問題等方面存在管得太細,上報要件批文未能根據時代變化做出相應簡化調整。
(三)優(yōu)化資產管理信息化建設。目前事業(yè)單位國有資產管理信息化建設仍處于資產管理“電腦化”階段,存在諸多問題。這其中既有軟件供應服務商的問題,也有單位領導國有資產管理信息化意識淡薄的因素。目前財政部門廣泛使用的北京久其資產管理軟件而言,其很大程度上僅僅是滿足了事業(yè)單位國有資產數據報表的體現,而未能從事業(yè)單位資產管理具體業(yè)務的實際需求中針對資產管理做出改良與優(yōu)化設計。從而導致基礎資產管理人員大多關注通過滿足資產管理軟件進行各類報表的報送。
(四)資產分類問題。目前所謂的國標資產分類和用途分類、政府會計制度分類,也只能統(tǒng)一到六大類,而具體國標分類,真是沒辦法對應實際工作,尤其是通用資產和專用資產,有時候很可能只是一團亂麻而已;
(五)批復結果不明確。以往開展的國家層面階段性專項工作多年任未能有明確批復結果,導致有“因”卻遲遲未“果”。比如,事業(yè)單位國有資產產權登記問題,直至2019年4月才有教育部直屬部分高校辦理下部分國有資產產權登記證書,更有剛辦下來證書就面臨著其填寫法人代表與資產信息均為多年前信息,與事業(yè)單位目前實際國有資產狀況嚴重不符的情況存在。面臨著剛領證就需要辦理產權證書變更的尷尬境地。再者,2016年開展的全國范圍的資產清查,當時也制定了專項的操作實施辦法及細則,但多年來本次資產清查結果也長期未批復完成。導致,人為拉長了清查工作周期,給事業(yè)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帶來相關工作困擾,由此導致涉及歷史國有資產數據在統(tǒng)計口徑、資產賬實不符等問題而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