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平 宋莉萍
大多數家庭都有煲中藥的經歷,很多人認為中藥嘛,放水煮開一會喝就是,哪來那么多講究。其實不然。廣東省中醫(yī)院疑難雜病門診主任徐國峰指出,中藥煎服講究多,掌握其中的要點,藥效增強,治療效果好;若是馬虎對待,則可能令藥效減半,療效大打折扣。
煎藥容器的選擇
以瓦罐、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銅器,以防止其與藥物發(fā)生反應,影響藥物療效甚至對人體產生危害。
煎藥前無須沖洗中藥
中藥材在制成飲片前經過了一系列炮制,包括去雜質、曬干等程序,衛(wèi)生條件已經達標,不必再用水洗。不少藥材中含有水溶性的成分,水洗會讓這些有效成分部分溶于水而流失。有些藥材是粉末狀的,有些藥材在配藥時要研碎,如果先用水洗一遍,必然會造成這些藥物的損失,影響療效。當然,這是指在正規(guī)藥材店或醫(yī)院配取的有密封包裝、衛(wèi)生條件較好的中藥材。有的藥材在炮制過程中加入了蜜、醋、酒、膽汁等輔料,而這些輔料都易溶于水,若用水洗,會導致部分輔料流失,從而影響藥物療效。
煎藥水位選擇
煎藥加水量的多少受飲片的重量、質地等影響,一般以高出藥面2厘米為宜。為了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在煎藥前先用清水(即無雜質的井水、自來水)將藥材浸泡20~30分鐘,使藥材組織內部充分吸收水分,細胞壁膨脹軟化,藥物的有效成分容易滲透到水中。不宜使用60℃以上的熱水浸泡,否則藥材里的蛋白質遇熱很快就會凝固,引起細胞壁硬化,在外層形成緊密的胞膜,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煎藥時不宜在中間數次加水,也不能把藥煎干(煳)了再加水重煎。
掌握煎藥火候
一般先用武火,沸騰后改為文火。煎藥時間應根據藥性而定,一般藥為20~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宜武火急煎,時間宜短,15~20分鐘即可;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時間宜長,可煎40~60分鐘。
注意特殊煎法
沖服藥:某些貴重或芳香類藥物不宜加熱煎煮,應研為細末,調入煎好的藥汁或開水中沖服,如牛黃、麝香等。散劑、藥物的粉末和鮮品的自然汁也需要沖服,如沉香粉、三七粉等。
包煎藥:有些藥物對咽喉有刺激性或易粘鍋,如辛夷、車前子、旋覆花等,宜用紗布袋將藥包好,再放入鍋內與其他藥同煎。
另煎藥:有些貴重藥物,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避免同煎時被其他藥物吸收,可以另煎,如人參、羚羊角。(摘自《家庭醫(yī)藥·快樂養(yǎng)生》2019年第6期? ?圖/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