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登偉
(甘肅甘蘭水利水電勘測設(shè)計院有限責任公司,甘肅 蘭州 730000)
關(guān)峽水庫位于天水市秦州區(qū)以南約65 km,大門鄉(xiāng)西南約3 km處的大山溝下游河段,該水庫是一座攔河蓄水工程,主要任務(wù)為解決天水鎮(zhèn)5個行政村居民、牲畜供水。水庫總庫容270萬m3,由大壩、導流泄洪洞、溢洪道、上壩公路等組成,工程等別為四等?。?)型,水源為大山溝地表水和第四系孔隙潛水,壩址為大山溝古河道沖淤后形成的天然盆地。水庫蓄水至正常高水位1698.71 m時,水庫面積為0.413 km2,南~北寬1.18 km,東~西方向水面寬度約0.3 km。本文主要通過鉆探、物探、坑探等方法研究大壩壩基覆蓋層地層結(jié)構(gòu)、地基承載力和壩基巖體透水性。
關(guān)峽水庫是一座瀝青心墻砂礫石壩,壩頂高程1700.8 m,最大壩高31.88 m,全長147.97 m。壩頂寬6.0 m,壩頂上游側(cè)設(shè)防浪墻高1.4 m。壩體上游壩坡為1∶2.5、下游壩坡自上而下分別為1∶2.0、1∶2.5。上游壩坡采用干砌塊石護面,下游壩坡采用C20鋼筋混凝土網(wǎng)格草皮護坡。壩體填筑料為砂礫石。心墻采用澆筑式瀝青砼心墻結(jié)構(gòu),最大高度31.88 m,厚度0.4 m,靠近基座2.0 m范圍內(nèi)心墻加厚,由0.4 m漸變至1.2 m。心墻上下游設(shè)置1.5 m寬砂礫石過渡層。
目前,水庫處于大壩填筑階段,通過現(xiàn)場開挖、碾壓和帷幕、固結(jié)灌漿確定壩基砂礫石層承載力及基巖透水性均能滿足設(shè)計要求。
左壩肩位于河道左岸山坡處,天然岸坡坡角44°左右,上部為坡積碎石土,厚4.5 m~14.2 m,下部為基巖,巖體主要物理力學指標見表1,巖性以中泥盆統(tǒng)灰綠色砂巖或粉砂巖為主,巖層產(chǎn)狀NE37~65°∠32~47°,傾向河道,與壩軸線呈11°夾角。
表1 關(guān)峽水庫壩址區(qū)巖體主要物理力學指標
(1)根據(jù)鉆孔巖體聲波測試報告顯示[1],基巖強風化層壓縮波波速為1834.49 m/s~1894.66 m/s,弱分化層壓縮波波速為2199.95 m/s~2327.55 m/s。壩基位于大山溝河床、河漫灘及Ⅰ級階地上,河床砂礫石層厚6 m~7 m,下部為基巖,巖性與右壩肩基本相同。
(2)根據(jù)鉆孔巖體聲波測試報告顯示,基巖強風化層壓縮波波速為1864.47 m/s~2053.76 m/s,弱分化層壓縮波波速為 2370.27 m/s~2582.63 m/s,中風化層壓縮波波速為2834.42 m/s~2877.26 m/s,微風化層壓縮波波速為3150.19 m/s。右壩肩地處大山溝右岸,天然岸坡坡角44°左右,上部為坡積碎石土,厚1.0 m~10.0 m,下部為基巖,巖性與左壩肩基本相同。
(3)根據(jù)鉆孔巖體聲波測試報告顯示,基巖全風化層壓縮波波速為1253.42 m/s,強分化層壓縮波波速為1837.13 m/s,弱分化層壓縮波波速為2335.76 m/s。
根據(jù)甘肅甘蘭水利水電勘測建筑設(shè)計院2015年10月份提供的《天水市秦州區(qū)關(guān)峽水庫巖土工程勘察報告》中對左壩肩碎石土和壩基砂礫石中進行了重型動力觸探試驗分析[2],其統(tǒng)計結(jié)果見表2。
表2 N63.5動力觸探試驗修正值統(tǒng)計表
動力觸探試驗結(jié)果表明,壩基砂礫石層2 m以上動探平均值為6.5擊,處于稍密狀態(tài),地基承載力為fk=0.22 MPa;2 m~5 m動探平均值為16.5擊,處于中密狀態(tài),地基承載力為fk=0.87 MPa;5 m~7 m動探平均值為25.5擊,處于密實狀態(tài),地基承載力為fk=0.93 MPa。山頂下部6 m~7.1 m碎石土動探平均值為30.1擊,處于密實狀態(tài),地基承載力為fk=0.93 MPa。山坡坡腳2 m以上動探平均值為3.52擊,處于松散狀態(tài),地基承載力為fk=0.12 MPa;下部2 m~7 m動探平均值為28.3擊,處于密實狀態(tài),地基承載力fk=0.9 MPa。設(shè)計將結(jié)構(gòu)松散、中密的砂礫石及殘坡積碎石土挖除后,通過現(xiàn)場載荷試驗確定密實狀態(tài)砂礫石層地基承載力為fk=1.0 MPa,與動力觸探試驗基本一致,可作為大壩持力層。
根據(jù)基巖壓水試驗分析[3],當壓力在1.0 MPa時左壩肩25.5 m~49 m、右壩肩4 m~13.5 m,壩基5 m~18 m透水率大于10 Lu,為中等透水層[4],其余各段透水率均小于10 Lu,為弱透水層見圖1,通過大壩透水率進行分析,可知大壩兩岸主要存在繞壩滲漏和壩基滲漏問題,現(xiàn)分述如下。
圖1 關(guān)峽水庫壩軸線滲透剖面圖
(1)繞壩滲漏
根據(jù)左壩肩4個鉆孔壓水試驗資料顯示,在正常蓄水位1698.71m以下,左壩肩基巖10m~40m范圍內(nèi)透水率為10.6Lu~42.6 Lu,屬中等透水層(q=10 Lu~100 Lu);40 m~50 m范圍內(nèi)透水率為10.6 Lu~5.03 Lu,屬弱透水層(q=1 Lu~10 Lu)。右壩肩4個鉆孔壓水試驗資料顯示,右壩肩7.0 m~26.0 m范圍內(nèi)透水率為10.0 Lu~14.0 Lu,屬中等透水層(q=10 Lu~100 Lu);26.0 m~55 m范圍內(nèi)透水率為10.0 Lu~5.5 Lu,屬弱透水層(q=1Lu~10Lu),其余透水率多小于 5 Lu,為弱透水帶(q<5 Lu),可作為相對隔水層考慮。
按q=5 Lu為巖體相對不透水的隔水邊界,假定水流呈層流狀態(tài),按維利金公式計算繞壩滲漏量見表3[5]。
式中:Q為繞壩滲漏量,m3/d;K為巖體滲透系數(shù),m/d;H為上、下游水頭差,m;H1為上游滲透層厚度,m;H2為下游滲透層厚度,m;B為繞壩滲漏寬度,m;r0為繞壩滲漏半徑,m。
表3 左、右壩肩繞壩滲漏量計算表
經(jīng)計算,左壩肩繞壩滲漏量為132.5 m3/d~531.9 m3/d,右壩肩繞壩滲漏量為65.8 m3/d~168.1 m3/d,左右壩肩總滲漏量為198.3 m3/d~700 m3/d,滲漏量較大,建議對兩壩肩透水率q>10 Lu的巖體進行帷幕灌漿處理,對5 Lu<q<10 Lu范圍內(nèi)的巖體進行帷幕灌漿處理,施工階段對兩壩肩進行帷幕、固結(jié)灌漿處理后,其透水率大都小于5 Lu,處理后的巖體滿足設(shè)計要求,可作為相對隔水層。
(2)壩基滲漏
根據(jù)壩基9個鉆孔壓水試驗資料顯示,壩基基巖7 m~23 m范圍基巖透水率為12.5 Lu~20 Lu,屬中等透水層(q=10 Lu~100 Lu);23 m~32 m范圍內(nèi)基巖透水率為12.5 Lu~7.3 Lu,屬弱透水層(q=1 Lu~10 Lu);以下巖體透水率多小于5 Lu,可作為相對隔水層考慮。
壩基滲漏量按水流呈層流狀態(tài)的水文地質(zhì)為邊界條件,砂礫石層采用達西定律估算其滲漏量,基巖用卡明斯基近似公式法估算其滲漏量見表4[6]:
表4 壩基滲漏量計算成果表
①砂礫石層滲漏量
式中:Q為壩基砂礫石層滲漏量,m3/d;K為壩基砂礫石滲透系數(shù),m/d;M為壩基相對透水層厚度(滲透深度),m;2b為壩底寬度,m;H1-H2為壩基上下游水頭差(m);B為壩基滲漏長度,m。
②基巖滲漏量
式中:Q為壩基滲漏量,m3/d;K為壩基巖體滲透系數(shù),m/d;B為壩基滲漏長度,m;M為壩基相對透水層厚度(滲透深度),m;H為壩基上下游水頭差,m;2b為壩底寬度,m。
經(jīng)估算,壩基砂礫石層滲漏量為1617 m3/d~2695 m3/d,基巖隔水層以上巖石滲漏量為384.4 m3/d~1045.1 m3/d。壩基總滲漏量2001.4 m3/d~3740.1 m3/d,在水庫高水位運行時,壩基滲漏量是比較大的,建議清除河床透水率較大的砂礫石層和基巖強風化層,將瀝青心墻以齒墻的形式嵌入下部基巖上,并對下部透水率5 Lu<q<10 Lu范圍內(nèi)的巖體進行帷幕灌漿處理。通過施工階段對壩基帷幕灌漿處理后,其透水率大都小于5 Lu,處理后的巖體滿足設(shè)計要求,可作為相對隔水層。
施工期間現(xiàn)場載荷試驗確定的承載力與地質(zhì)勘探過程中采用動力觸探試驗得出的承載力基本一致,因此,在勘察時采用鉆孔動力觸探試驗,以錘擊數(shù)預測地基土承載力是可行的。通過施工期間帷幕、固結(jié)灌漿的灌漿率對比分析,在同等壓力條件下灌漿率與透水率基本一致,因此,勘察階段采用鉆孔壓水試驗分析施工期間漿液的灌漿率也是可行的。建議水庫工程在勘察階段,加強野外勘探過程中的現(xiàn)場試驗,對大壩設(shè)計提供合理的設(shè)計依據(jù),確保大壩的穩(wěn)定性及安全性,保障工程的順利實施,為社會創(chuàng)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