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村、劉裕村里眾多的公共建筑其實是古代新絳、運城乃至全國鄉(xiāng)村公共建筑的縮影。
文化的內核是人類精神和智慧的結晶。公共建筑作為文化的一種物質形態(tài)或符號,具有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塑造人的作用。
山西的鄉(xiāng)村建筑圍繞著兩個中心修建:一個是住宅大院,它不僅與個人有關,而且更多地與家庭、家族有關,比較私密,注重生活;一個是寺觀廟宇或者神殿,它們是一種精神的象征,比較神圣。
在古代,鄉(xiāng)村沒有豐富的物質,沒有舒適便利的生活,但卻有一個富含意義的世界。環(huán)境行無言之教,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在天地合一的神秘中身心都有所皈依。
耶魯大學的一位哲學教授曾說,建筑有一種倫理功能,能把我們從日常的平凡中召喚出來,召喚我們追求一種更好的、更接近理想的生活。在存有寺廟、書院等公共建筑的鄉(xiāng)村里,我們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的進階路程:借助寺廟修身,在宗祠里齊家,走出去平天下。如此,從個人到家庭,到社會,自然地構筑起了社會管理的價值體系。
這些盛放文化和精神的公共建筑是鄉(xiāng)村的靈魂和中心,標志著鄉(xiāng)村曾經達到的精神高度和富足程度,是鄉(xiāng)村精神文化繁榮的見證。
物質的富庶并不能必然地帶來精神的富足。如果不以物質的豐匱為標準,那么古時的鄉(xiāng)村堪稱最富有的鄉(xiāng)村。它們豐富、飽滿、安寧、祥和,而我們今天只能遙望這些鄉(xiāng)村輝煌的文化背影。
文化的內核是人類精神和智慧的結晶。公共建筑作為文化的一種物質形態(tài)或符號,具有潛移默化地塑造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