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虹 李倩倩 (湖南商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電影宇宙”一詞最初來源于美國,是基于一系列獨立角色共同搭建的龐大電影世界。在該體系中,不同角色相互勾連,不同影片敘事相互嵌套,通過共通的元素、共同的價值觀、鮮明的英雄人物、無限延長的故事邏輯,組成架空的世界結構。
2008年漫威影業(yè)推出《鋼鐵俠》,開始打造漫威電影宇宙,10年間《鋼鐵俠2》《美國隊長》《雷神》《復仇者聯(lián)盟》等19部系列影片被相繼推出,獲得總計超過160億美元的票房收入,同時衍生出電視劇、短片、網(wǎng)絡衍生劇、漫畫等多類型作品,由此引發(fā)了DC電影宇宙、“星球大戰(zhàn)”電影宇宙、“哈利波特”魔法世界宇宙、“X戰(zhàn)警”電影宇宙的搭建熱潮,其倡導的美國英雄主義價值觀也在全世界流行。
電影宇宙模式的勝利,反映出西方電影成熟的工業(yè)化生態(tài)景觀。但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國的電影宇宙尚未成型,處于前期的嘗試構建階段。賈樟柯的“江湖宇宙”、陳思成的“唐探宇宙”、《鮫珠傳》開啟的“九州宇宙”以及徐克的“狄仁杰宇宙”被認為是目前為止具有打造電影宇宙的潛力影片系列。狄仁杰宇宙出自徐克之手,自2010年《狄仁杰之通天帝國》上映以來,于2013年、2018年分別上映《狄仁杰之神都龍王》與《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共三部影片,累計獲得超10億元的票房收入,在收獲票房與口碑的同時,也搭建起中國魔幻題材電影新世界,成為中國電影工業(yè)化的新標桿。
詭奇的文本符合電影宇宙的構建要求。徐克將盛唐歷史作為背景,選取歷史背景中的氣氛與元素進行創(chuàng)作,[1]電影主角狄仁杰是一位盛唐時期的真實人物,結合武則天這位充滿爭議的女皇帝,電影講述了二者的權力爭斗與平衡。作為“中國第一神探”IP,民間流行的許多傳說成為構建電影宇宙的文學素材,觀眾與狄仁杰一起探案推理,故事可以不斷地展開與深化。在大唐盛世的背景下,朝廷內部的權力爭斗,狄仁杰、武則天的形象魅力,古裝懸疑的劇情魅力,都成為吸引觀眾的特有素材。
復合類型的魔幻商業(yè)大片。影片與電視劇不同,為了滿足大眾的需求,《狄仁杰》將自身定位于魔幻、偵探類商業(yè)電影,不再一味注重推理的故事情節(jié),而是進行多種元素的雜糅。影片將武俠、懸疑、偵探、動作、古裝、奇幻等元素結合,糅合冒險與推理,并將美學色彩注入影片的視聽語言風格與敘事手法中,在挖掘傳統(tǒng)文化資源,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的基礎上,呈現(xiàn)出具有中國審美特色的電影宇宙。
想象力與特效共同構建出奇幻生態(tài)景觀。奇觀是影視文化發(fā)展的必然結果,營造盛唐奇觀,是導演的視覺表達。徐克向來以“奇、怪、絕”見長,用想象力創(chuàng)造奇幻元素,用現(xiàn)實的人物嫁接虛擬場景,使得影片虛實相間?!锻ㄌ斓蹏分谐霈F(xiàn)的通天浮屠、鬼市、赤焰金龜、無極觀、易容術,《神都龍王》中的變異人、蠱術、稀奇醫(yī)術、蝙蝠島、巨型海怪,《四大天王》中的異人組、封魔族、白毛金剛、江湖方術等,都屬于導演天馬行空的想象?!端拇筇焱酢分谢眯g結合技術,神秘方士呼風喚雨又憑空消失,大殿上神龍復活并吞食活人,千眼羅漢巨人全身長滿赤色眼睛,這些都通過IMAX大銀幕呈現(xiàn),給觀眾極致的視覺體驗。就工業(yè)制作層面而言,三部影片已逐漸具備堪比好萊塢大片的制作水準。
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多元文化盛宴。狄仁杰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邊緣性存在的民間民俗志怪文化、道家哲學與高科技支撐下的影像奇觀結合起來,展現(xiàn)出古代神秘次文化與現(xiàn)代科技文化的相似或暗涌。[2]影片通過外國使者訪華,水月、沙陀忠的突厥人身份,尉遲真金的鮮卑姓氏,繁華街道上的多語言貿(mào)易,展現(xiàn)唐朝多元包容的文化形態(tài)。其中,東方文化元素更為凸顯,如《四大天王》中多眼巨怪來源于藏傳佛教中的神佛形象;圓測的“凡所有相,皆為虛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體現(xiàn)了佛教普度眾生的觀念,影片中還有平安符、通天浮屠、草藥治蠱、神龍飛天等獨具東方文化色彩的元素,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及地域風格,增強觀眾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的同時,也加深了觀眾的心理認同與接受度。[3]
一以貫之的俠義江湖。徐克在影片的敘事方式上保持武俠電影傳統(tǒng)特色與自己的獨特風格,《通天帝國》中狄仁杰即使被武則天囚禁八年,仍能放下個人恩怨,用仁義之心拯救蒼生,他智勇雙全,既有獨特的東方推理能力,又精通中國武術,在重整朝綱后,隱匿于地下鬼市,體現(xiàn)出俠義英雄的家國擔當。徐克在虛構想象世界的同時也影射現(xiàn)實,通過對故事與人物的縱向挖掘,融合發(fā)揮本土文化,借古喻今,在影片中探討了民族融合、國土安全、食品安全、權力與正義、個人與體制等問題。
電影宇宙的本質是不同系列人物、劇情的組合,不同于拍攝續(xù)集的系列電影,系列電影由點成線,電影宇宙則連點成面,其敘事方式可以為倒敘或插敘,先拍攝大結局再按照人物或事件鋪陳開來,將不同影片間串聯(lián)起來?!暗胰式苡钪妗弊?010年以來,在文本挖掘、劇情銜接、人物塑造、內涵延伸等方面都走向豐富。
不斷“生長”的文本。第一部《通天帝國》像是劇終,徐克卻在《神都龍王》中重構故事走向。徐克在采訪中表示宇宙系列是自己長出來的,在狄仁杰的世界中有許多不同的故事,在不同的背景下,人物的狀態(tài)會截然不同,這會推動創(chuàng)作者不斷深入。狄仁杰宇宙從《通天帝國》的宮廷爭斗到《神都龍王》的奇幻動作到《四大天王》的魔幻探案,從“死尸自焚案”“人變魚怪案”到“天王移魂案”,涉及的矛盾從朝廷內部矛盾擴展到中外矛盾,可以看出影片的文本更加豐富,東方文化色彩更為濃郁。
相互銜接的劇情串聯(lián)成整體?!端拇筇焱酢返墓适鲁薪印渡穸箭埻酢返慕Y尾,影片一開始便交代故事背景,復述狄仁杰在洛陽一案獲得御賜亢龍锏,引來武則天猜忌,狄仁杰在與異人組的爭斗中,揭開封魔族的神秘陰謀。影片結尾出現(xiàn)天后佛像的彩蛋,呼應《通天帝國》中通天浮屠的建造,三部影片通過彩蛋串聯(lián),形成強勢不可分割的整體。在《神都龍王》的片尾彩蛋中,徐克一口氣放出了23張概念圖,每張都有離奇的主題,指向一個個深入的故事,可見導演在拍攝前便有意打造“狄仁杰宇宙”。
人物性格特點不斷突出。徐克認為狄仁杰是唐代高官中福爾摩斯與007的結合體,在《通天帝國》中他“只管查案,爭權奪位與我無關”,在《四大天王》中,在失去與保護亢龍锏的歷程中,心魔與自我質疑不斷產(chǎn)生,在大我與小我間掙扎,角色發(fā)生成長變化,圓測反復述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是封魔族的心魔,是圓測的心魔,也是狄仁杰的心魔,此時狄仁杰顯得復雜又真實?!端拇筇焱酢分形鋭t天勾引狄仁杰,相比于第一部武則天對于狄仁杰警惕與不得不重用的矛盾,這部則更多地將武則天與狄仁杰間的復雜情感呈現(xiàn)出來。尉遲真金也在與狄仁杰亦敵亦友的關系中,擺脫勇莽的單一性格,人物更加立體。沙陀忠一貫的搞笑中穿插與水月的感情戲,承包觀眾的笑點,其突厥人的身份也為日后黑化埋下伏筆。
找到懸疑推理、戲劇沖突、特效應用和人物塑造的平衡點,是《狄仁杰》的難點。雖然影片取得不錯的票房,但口碑卻有所下滑,在構建電影宇宙方面受到爭議。
特效“搶戲”劇情。特效應是視覺性與故事性的有機結合,隨著科技與魔幻元素的注入,狄仁杰宇宙給人以形式大于內容之感。影片最為明顯的變化是劇情更加單薄,戲劇性沖突很淡,案情似乎隨著狄仁杰的推理而發(fā)展,關鍵節(jié)點都是直接呈現(xiàn)給觀眾,觀眾并未被帶入到偵探推理的情境中去,無法產(chǎn)生共鳴。同時,推理的故事劇情被各式的特效充盈,特效本該服務于劇情,挑動觀眾興趣及情緒,但在影片中,借助幻術、武術與技術,本該充滿東方色彩的推理世界,被過多的奇幻特效“搶戲”,[4]導致影片只剩“奇幻”無“偵探”,這也成為我國魔幻電影發(fā)展初期敘事方式與技術應用的矛盾點。
人物性格特征單一。由于電影宇宙的龐大體系,需要飽滿且層次化人物性格。雖然每部影片都有不同的女配角,徐克也能挖掘出女演員的東方美,但在人物性格塑造上,卻稍顯單一。《通天帝國》中有悲情低調的沙陀,冰火兩重天的上官靜兒,剛柔并濟的裴東來,然而在后兩部中卻缺少豐富的人物角色,[5]尉遲真金全程瞪眼,徒有匹夫之勇,沙陀忠一以貫之的“蠢萌”,水月除了與沙陀的感情戲外,并未給觀眾不得不存在之感。
“宇宙感”不強。電影宇宙需要角色的縱向與橫向延伸,在《狄仁杰》系列中,故事都以狄仁杰為主軸展開,導致不同角色難以獨立成片,人物關系平淡,難以構成體系龐大的宇宙,導演是否會在下一部影片中加重配角戲份,也不得而知。此外以徐克、陳國富為核心的制作團隊個人風格明顯,在打造奇幻偵探類型片時專業(yè)性不強,偵探推理的敘事方式遭到質疑,加之此次的《四大天王》在之前的23張概念圖中并未出現(xiàn),引發(fā)觀眾對于其構建電影宇宙的質疑。
觀眾難以“養(yǎng)成”。我國古典文學資源豐富,金庸的武俠小說、《聊齋志異》《西游記》等都具有構建電影宇宙的潛力,但卻并未出現(xiàn)電影宇宙。除了電影制作本身專業(yè)性較強外,原因還在于華語神魔電影的民族特性過于突出,排他性較強,這類題材又長期被視為封建迷信,導致來源于傳統(tǒng)文學作品的開發(fā)較晚。在文本開發(fā)過程中,神魔電影的家族譜系不明晰,開發(fā)前期缺少宏觀布局,在開發(fā)中又缺少對于觀眾興趣的培養(yǎng),難以讓觀眾形成對下一部影片的期待感,導致國產(chǎn)電影宇宙鮮有提及。
影片本身在拍攝藝術、人物塑造、話語范式等層面與好萊塢魔幻電影的完備框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消費社會下魔幻電影通過極致的視覺體驗滿足了人們的消費需求,也暴露了國產(chǎn)魔幻電影宇宙構建初期的復雜矛盾,資本與口碑如何平衡、特效與內涵如何兼顧表達、觀眾如何“養(yǎng)成”等都是應該思考的問題。
相比于西方成熟的電影宇宙,國產(chǎn)電影僅憑特效與形式的模仿還遠遠不夠,要在立足商業(yè)的同時,也能推出挖掘傳統(tǒng)文化,符合時代氣息的作品。首先,國產(chǎn)電影要有完備的故事體系,擺脫市場驅動下的盲目續(xù)拍。通過挖掘或創(chuàng)新優(yōu)秀IP,搭建完整的家族譜系,形成電影資源開發(fā)的中心與節(jié)點,實現(xiàn)網(wǎng)絡文學IP與電影的循環(huán)開發(fā)。其次,獨特的世界觀、虛擬而真實的視覺特效、特點突出且不斷成長的人物、勾連且多變的角色關系、無限延伸的故事體系及專業(yè)又多樣的敘事方式都是電影宇宙構建的必要不充分條件。最后,創(chuàng)新營銷模式。電影宇宙要實現(xiàn)“捆綁營銷”,即實現(xiàn)不同對象間的鏈條式捆綁,將不同影片間的受眾、電影與其他類型作品、作品與演員、影片與發(fā)行公司進行捆綁,最終形成電影宇宙的生態(tài)閉環(huán),壟斷資本市場。
在此基礎上,電影宇宙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文本、角色、觀眾的多方面互動,在盈利的同時實現(xiàn)電影宇宙世界觀的推廣,在對外傳播中實現(xiàn)價值觀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