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打卡不是新鮮事,如果說現在的閱讀打卡與過去有什么區(qū)別的話,那就是當下的閱讀打卡潮,已經由起初的分散群體現象變成社會現象——從小學生到青年朋友們,從職場白領到家庭主婦,一場閱讀打卡潮流正在席卷而來。
比閱讀打卡更早流行的,是運動打卡。閱讀打卡從形式上幾乎與運動打卡無異,只是內容上不同——運動打卡是為了鍛煉身體,閱讀打卡是為了提升精神世界。但兩者有一個共同處:都是社交媒體時代的產物,將打卡行為分享到朋友圈,一是有邀請眾人監(jiān)督之意,二是也有彰顯某種生活方式與價值傾向之意。
但當閱讀打卡融入了社交因素,在一些人那里,難免就會有變味的時候,就像有人為了增加微信運動步數,各種作弊攻略頻出,運動不再是重點,占領朋友圈運動計數封面才是目的。不排除有些人的閱讀打卡行為,和占領朋友圈一樣,只是為了完成一個承諾,拍個照、錄段短視頻,秀一段時間之后便鳴鑼收兵。
“時間管理”對于現代人來說很重要,把閑暇時間用到哪里,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如果在人們的時間觀念中沒有給讀書留出檔期,大家是真的沒空讀書的?!耙郧跋掳嗪缶蜁腥颂?,現在睡前總要記得來公眾號打卡,閱讀完當天該讀的內容。雖說沒完全跟上進度,但幾個月下來還是好好看了幾本書。”在公眾號共讀小程序的評論區(qū),網友寫下了這樣的打卡閱讀心得。閱讀打卡有“表演”的成分,但對多數人而言是有益處的,這也是為什么閱讀打卡生命力如此頑強的原因。
強制自己閱讀,對于成年人來說,未嘗是壞事,都市生活匆忙而慌亂,時間碎片化,注意力不集中,是每個人都要面對與解決的問題,于是,強行在每天的時間里拿出半個小時用來讀書,就有了一種儀式感。這種儀式感會升華一個人的內在,堅持一段時間讀書的話,閱讀者真能體會到由浮躁變安靜的快樂。讀書是門檻最低的修身養(yǎng)性行為,讀書給予一個人的回饋是巨大的。在講究時間性價比的現代人看來,讀書的樂趣與好處,是值得付出一點“寶貴”時間的。
真正愛書、愛閱讀的人無需打卡,因為讀書人不用強調閱讀的儀式感,也無需通過閱讀為自己的形象加分,讀書已成為他們的一種本能,看到書就像饑餓的人看到面包那樣。閱讀無需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進行,更無需借助手機拍照錄像并分享到朋友圈的方式,借用外力來督促自己,而是想讀就讀,不想讀就放下。
閱讀打卡潮流的形成,必然是政府與社會各層面的倡導、閱讀機構的推廣、商業(yè)力量的輔助等協(xié)力完成的。目前不少校園都在推行閱讀打卡,呼吁家長要求孩子參與閱讀打卡行動,并將閱讀打卡發(fā)送到朋友圈。盡管這種呼吁是一種希望而不是強制,但家長們對來自老師與學校的要求,向來是沒有抵抗力的,于是,閱讀打卡成為不少孩子繁重家庭作業(yè)之外的又一壓力來源。
有一個方法可以解決要不要閱讀打卡,那就是因人而異,不必用打卡來把讀書變成任務,閱讀打卡的選擇權,一定要百分百交到閱讀者自己手里。喜愛閱讀,一定要出于對讀書的熱情與渴望,而不是為了貢獻一個數據,為了數據而打卡,這不應是閱讀推廣的本意。這樣的方式能形成積極而濃厚的讀書氛圍,給參與者以持續(xù)的激蕩和啟發(fā),但并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這樣有點半強制性的行為容易把讀書變成一種負擔,對于成人來說可以起到督促自己有計劃地多讀書的作用,對于孩子來說這樣的閱讀反而成了一種約束,不利于培養(yǎng)他對讀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