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童善友
張立志的老家在河南省商城縣一個山清水秀的莊子里。他出生在一個土坯茅草房里。那時張立志還不記事,所以他認為不算是他的家。他記得他的第一個家是土坯小瓦房——這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老區(qū)商城,已經(jīng)是很不錯的房子了。那時候,大多數(shù)人住的都是土坯茅草房。蓋土坯小瓦房時,張立志六歲,他記得蓋房的人笑著逗他說:“這是為你長大娶媳婦蓋的屋,你爺爺想得遠啊,也舍得,把棺材本都拿出來了。還不趕緊給我們遞煙,給我們上好煙,我們就幫你把房子蓋得又高大又結實,保證你將來娶個又白又胖的俏巴媳婦。”張立志蹣跚著,從高高的門檻上爬過去,手里拿著煙和火柴,高興得很,遞了過去。
那時候,農(nóng)村開始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不久,大多數(shù)農(nóng)民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但還是相當窮困。張立志的爺爺和爸爸,長得壯實,有勁,干農(nóng)活自然是好把式。平時幫人殺豬宰羊,也有點外來收入,再加上張立志的爸爸是村干部,所以他家相對一般農(nóng)戶來說,光景好點,才能蓋起土坯小瓦房。那時候蓋房子,土坯都是自己田里打的,茅草也是自己荒山上長的。至于房梁和椽子、竹子,都是房前屋后長大的。幫忙蓋房的都是親友近鄰,不要工錢,只是中午晚上管一頓有葷菜的飯。
等到張立志好不容易考上初中,他爺爺已經(jīng)去世了。這時候,因為沒人再用茅草蓋房子,大家都把荒山開墾成旱地了,在上面種上耐旱的紅麻,紅麻能長得兩三個人那么高,還有刺。等到農(nóng)歷七月半以后,砍了后扎成捆,扛到池塘或水田,聯(lián)成竹排一樣的,幾層壘到一起,再用土壓到水底,漚到農(nóng)歷八九月份,再撈出來剝,剝出來的皮,要使勁的甩、洗,洗成發(fā)白的,曬干,送到棉麻公司按等級給錢——這是為什么大家愿意種紅麻而不愿種其他不一定換來錢的農(nóng)作物原因??澈涂讣t麻不僅累人,紅麻上的刺往往把身上拉了很多口子;至于剝紅麻、洗紅麻,那讓人嘔吐的臭味,張立志至今無法忘記。
這時候已經(jīng)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流行去外地打工。張立志學習一般,便輟學跟著堂哥到信陽從提灰桶開始在建筑工地干活,做小工(提灰桶等雜活)、大工(砌墻師傅),然后帶班、包活,做小包工頭,掙了點錢。商城又開始流行紅磚大紅瓦房。張立志拿出積蓄,和他爸爸便把以前的土坯小瓦房推倒,在原址建起了紅磚大紅瓦房。新的房子刷上白石灰,又亮又高。蓋房子的工人們,不再要求主人家管飯,而是每天給十幾元錢工資。有工人對張立志說:“是不是明年,我們就可以看到你在新房里結婚娶媳婦抱兒子了?”
張立志在新房結婚后,就到信陽包活去了,后來有了孩子,也沒帶到信陽,孩子成了留守兒童。新房對于張立志來說,就是春節(jié)那幾天的驛站。又過了幾年,他父親去世。父親去世對張立志打擊很大,因為父親臨走時責怪他不經(jīng)?;貋?,還說家里的房子也破舊了,別人家都在路邊蓋上小洋樓了。
新世紀之初,特別是2006年國家廢除農(nóng)業(yè)稅以后,出去打工、上班的人更多了,人們手中也都攢了點錢;更得益于村村通工程,人們已經(jīng)開始喜歡臨公路蓋房子,這樣就不會“進出一腿泥”了。張立志于是回到老屋,開始在公路邊選址蓋房。經(jīng)過差不多一年的時間,一棟三層別墅拔地而起,在一片平房中間,鶴立雞群。張立志的新房,前有庭院,后有菜園,車庫、衛(wèi)生間等設施。然而在新家住了不到一個月,他就回到了信陽,畢竟還要掙錢養(yǎng)家,還要還蓋房形成的虧空。以前的老屋,因為長期沒有人住,已經(jīng)破敗不堪了。在信陽他一般吃住都在工地,偶爾租房幾個月過渡一下,等新的工地簡易宿舍建好。
自從他蓋了別墅以后,他老家有很多人教育孩子不再是要求孩子好好讀書考大學,因為不少考上大學的找不到好工作,有的回到老家,有的到處打工。在鄰居樸素的看法中,張立志初中還沒畢業(yè),人家現(xiàn)在混得那么好,還考什么大學!張立志雖沒考大學,因為趕上好時候,他又肯學能干吃苦,所以得到老板賞識,才混得有模有樣。但是他自己知道自己的斤兩,所以對孩子的教育他比誰都認真。
張立志在得知老家人對他的議論后,為了讓孩子有個更好的學習成長的環(huán)境,再加上很多混得不錯的包工頭們都在城市安了家,他便決定在信陽買套房,當然沒有老家那樣的庭院。他將老媽、老婆、孩子接到信陽,重金尋找優(yōu)秀老師給孩子補課,孩子也爭氣,后來考上了一所知名高校。
孩子上學走了,張立志住在第四個“家”里。每天上下班之余,他就在想:住城里面真憋屈,啥都要錢,空間又小,想大聲喊叫都不敢,怕人家以為自己是瘋子。最急人的是,城里人每天回來把門一關,鄰里基本上不來往。這種陌生人的社會關系,讓從小生活在熟人社會的張立志尤其接受不了。他又想起老家來,這種念頭一直縈繞在他的腦海,張立志心里也特別想回到老家——那兒是他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經(jīng)常做夢夢到的地方,是什么時候也無法忘記的。他媽媽因為在城里住不慣,沒有說話聊天的人,又看到他家“每天從鍋上頭買到鍋下頭”(意思就是什么都要買),自己孫子也大了且上大學走了,非要回老家住。在老家住了一陣子,就打電話來說,別墅太大了,一個人住著還不如茅草房舒服。她想讓張立志他們隔三差五的回老家,可是張立志還是回不去,因為信陽那個“家”才是他目前必須留守的家。工作在這,老婆在這,兒子回來也要到這?!爸倚⒉荒軆扇 ?,張立志說,“而且老家交通還是不便,網(wǎng)絡信號也不行,用電高峰時,空調(diào)帶不動,而且經(jīng)常停電。再說老家已經(jīng)沒啥親戚鄰居了,都在外邊。親戚也不像以前經(jīng)?;ハ嘧邉樱F(xiàn)在好像都很忙。雖說通信發(fā)達,即使隔著千水萬山也可以像面對面一樣,可是,心的距離遠了,情淡了?!?/p>
有時他又在想,再過幾年,等老了,干不動了,回老家去,這個房子留給孩子結婚,他們不一定滿意,是不是需要再買一套房子?在哪買呢?房價又這么高。思來想去,張立志覺得自己這幾十年,基本上都和房子較上勁了:手里有點錢就想著蓋房子,蓋好房子幾乎又沒時間住,浪費了時間、金錢和精力。雖然自己已經(jīng)先后擁有四個“家”了,可是似乎沒有一個是心中真正的“家”。
但是張立志知道,如果不是黨和國家政策好,他一定和他爺爺、爸爸一樣,一輩子窩在小山村里,做著“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夢。現(xiàn)在,這個夢在他這一代人身上基本上都實現(xiàn)了。
70年來,“樓下”的基礎更加堅實;70年來,“樓上”的風景無限……?
他為什么有幾個“家”?
張立志之所以有幾個“家”,得益于黨和國家政策好,用老百姓的話來說:“趕上了好時候”。
正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土改,讓農(nóng)民有了自己的土地。1978年開始的“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更是釋放了勞動力,農(nóng)村多余的勞動力開始進入城市。近些年,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尤其是2006年廢除農(nóng)業(yè)稅以后,農(nóng)村不少地方“土地流轉”,更多依附土地的農(nóng)村勞動力走向城市,他們在建設城市的同時,提高了自己,也攢了不少錢,有的在老家蓋房,有的在城市里買房,成為城市新市民。
近幾年,隨著實施脫貧攻堅、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再加上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很多老區(qū)村都已經(jīng)舊貌換新顏了,像張立志這樣擁有幾個“家”的老區(qū)人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