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超建
事件背景
對于剛剛步入大學的新生來說,室友是否合得來肯定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2019年9月,南京理工大學設計藝術與傳媒學院推出了“尋覓靈魂室友”問卷調(diào)查,根據(jù)新生的專業(yè)興趣、生活習慣、未來規(guī)劃等3個方面來為新生分配宿舍。
學院輔導員稱,自從通過問卷調(diào)查方式分宿舍后,往年學生們的宿舍矛盾的確有所減少。這種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新生找到志趣相投的舍友,減少生活習慣差異帶來的矛盾。
話題延伸
1.能促進室友和諧發(fā)展。
“靈魂室友”只是一種調(diào)侃、戲謔性的稱呼,它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到價值觀一致、生活習慣相似、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趨同的大學室友。有了以上這些“匹配指數(shù)”,不但可以有效減少大學室友之間的矛盾和糾紛,營造和諧、融洽的大學宿舍文化,而且還可以讓大學室友之間能夠彼此督促,攜手共進。而實踐也表明,自從該學院以尋找“靈魂室友”的方式為大學生尋找室友以來,得到了大學生們的一致認可,很多學生都表示自己從室友身上獲益匪淺,尤其是對學習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
2.“以生為本”才能贏得信任與尊重。
不論是“按興趣分宿舍”,抑或賦予學生更多轉專業(yè)的權利和選擇空間,尊重和回應大學生的利益訴求,以更加柔軟的姿態(tài)、更有溫度的做法來提升學生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見證了高校管理和育人觀念的轉變。只有懂得“以生為本”,高校才能贏得同學們更多的信任與認同??傊?,“按興趣分宿舍”盡管也會存在一定的偏差,但這種尊重學生差異性、異質(zhì)性的人性化管理舉措,顯然值得點贊。
3.培養(yǎng)公共意識是根本。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曾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鞍磁d趣分宿舍”作為一種治理手段,固然有助于改善寢室關系,卻難以治本。倘若有室友缺乏規(guī)則意識和公共精神,難免會在享受自己的私人空間的同時,侵犯他人的“領地”。只有每一個室友都有規(guī)則意識和公共精神,都懂得換位思考、體諒他人、成人之美,室友關系才會“美美與共”。
相關時評
尋找“靈魂室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將選擇權交給學生,不僅是對學生意愿和選擇權的尊重,同時對他們也是一種鍛煉,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對“公共事務”的介入和參與,讓他們發(fā)現(xiàn)自我,并在互相了解和主動“排列組合”中有了更多的判斷能力和組織能力。小小的宿舍是大學生最直接參與的人際交往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的表現(xiàn)衡量著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健康和為人處世的適應度。
當然,我也看到了一些不同的聲音。有網(wǎng)友質(zhì)疑,僅憑幾張調(diào)查問卷,真的就能準確甄別出“靈魂室友”來嗎?準確率有多高?并且,人都是會變的,生活習慣乃至內(nèi)心思想,都有變化的可能,并非一成不變,可能做問卷時是一種狀態(tài),過了一年兩年又是另一種狀態(tài)。確實,想做到完全準確很難,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起碼到目前為止,沒有百分之百精確的方法。但調(diào)查問卷至少可以找到大致相似的“同類項”,必將極大地增加室友的契合度,減少不適應乃至摩擦和沖突的可能。為大學生尋找“靈魂室友”不是“瞎折騰”,而是有依據(jù)、有作用、有效果。
更有論者提出,人為設計出的“和諧”存在消磨學生自主適應能力的風險。他們認為,只跟志趣相投的人結成“靈魂室友”,是否有搞“小圈子”之嫌,影響到大學生跟其他類型性格的人交往,進而難以學會適應環(huán)境,難以學會與性格習慣各異的人和平共處,難以學會理解、包容、求同存異。
這種擔心其實是多余的。尋找“靈魂室友”,并不意味著學生今后就只能跟興趣相投的同學打交道,更不是要搞小圈子。他們不可能一天24小時都待在宿舍里,他們的社交半徑更不會完全被一道宿舍門所阻隔。當然,學校也應該有意識地引導所有學生積極參與更大范圍的社交活動和學校的公共事務。讓學生能夠游刃有余地跟不同類型的人交往、合作,也是情商和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
——喬志峰《為大學生尋找“靈魂室友”,不是“瞎折騰”》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