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
(吉林省婦幼保健院(吉林省產科質量控制中心)兒童保健科,吉林 長春 130000)
小兒大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臨床小兒階段多發(fā)的一種神經障礙綜合癥,其病變累計四肢及神經功能,常見有運動、姿勢、智力、行為、語言等多功能障礙[1]。常規(guī)的藥物、理療等治療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患兒語言障礙、生活能力等方面還需結合更科學的輔助康復手段[2]。本文給予腦癱患兒實施了引導式教育訓練康復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具體情況如下。
研究對象為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腦癱患兒,排除患有其他先天或意識障礙者,并獲得患兒家屬同意簽訂知情書,共選取70 例,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35 例。試驗組中男21 例,女14 例,年齡3-7 歲,平均(3.8±1.3)歲,24 例痙攣型、6 例手足徐動型、5 例混合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5 例,年齡3-7 歲,平均(3.7±1.2)歲,22 例痙攣型、7 例手足徐動型、6 例混合型。組間對比P>0.05,差異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康復干預,試驗組實施引導式教育輔助治療:(1)環(huán)境引導治療。根據(jù)患兒年齡及病情進行病房劃分,并對病房周圍環(huán)境進行針對性裝飾,如色彩、卡通、玩偶、智力涂卡等,一方面緩解患兒緊張情緒,另一方面激發(fā)患兒興趣,引導患兒玩耍中學習。(2)活動訓練引導。以患兒自身條件為基礎制定引導興趣的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游戲及活動,由簡入深的訓練,以抬頭、平衡、坐立等簡單訓練到穿衣、洗漱、自主上廁所等,提高患兒生活、認知等能力[3]。(3)心理干預引導。選擇適合的兒童音樂、安撫音樂配合肢體撫觸,給予患兒安全感,安撫患兒不良情緒。(4)語言發(fā)音引導。在安撫及其他訓練中,將語言引導融入其中,從簡單的發(fā)音到逐個詞句,循序漸進引導,通過患兒感興趣的游戲、玩具作為引導,完成發(fā)音后給予激勵,提高患兒參與性及主動性,同時每日反復進行引導,增強患兒語言表達能力。(5)綜合性引導,根據(jù)患兒康復訓練進度,逐步增加難度,并有計劃、節(jié)律性、多方式結合的開展引導教育訓練[4]。兩組康復訓練周期均為五個月。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對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5 個月的康復指標(生活能力、智力、語言功能)進行組間對比。臨床療效評定:顯效表示治療后的生活、反應及智力等方面均得到明顯改善;有效表示治療后生活、反應及智力等方面中有一項以上指標得到改善,無效表示無任何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生活能力、智力、語言功能評定分別應用運動功能評定表、韋氏兒童智力量表、殘疾兒童綜合功能評定表[5],均為百分制標準,分數(shù)高表示該功能恢復越好。
本組數(shù)據(jù)使用SPSS 19.0 軟件進行分析比較,計量資料表示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組間采用t檢驗;兩組間計數(shù)資料使用χ2檢驗。兩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P<0.05,表示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35 例患兒中,11 例顯效、22 例有效、2例無效,總有效率94.29%;對照組35 例患兒中,9例顯效、17 例有效、9 例無效,總有效率74.29%。試驗組有效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針對生活能力、智力評分以及語言功能等康復指標,治療前兩組間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兩組各功能恢復情況均優(yōu)于治療前(P<0.05),且試驗組康復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康復參數(shù)對比(±s,分)
表1 兩組康復參數(shù)對比(±s,分)
小兒腦癱是臨床中較為多發(fā)的一種神經障礙綜合癥,其病變累計四肢及神經功能,語言障礙是腦癱患兒的主要癥狀之一[6],表現(xiàn)為語言應用交流受限或完全失語,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7]。有關研究證實,腦癱患兒腦損傷屬于一種非進展性損傷,通過早期引導刺激,患兒腦組織可形成新的反射條件,利于腦癱患兒語言功能等障礙的恢復[8]。本文給予腦癱患兒實施了引導式教育訓練康復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引導式教育訓練屬于一種傾向于引導、激勵為主的互動教育模式[9],規(guī)避了以往常規(guī)強制性治療給患兒帶來的逆反表現(xiàn),而是針對患兒的興趣,通過娛樂性、歡快輕松的模式,在語言、行為、生活等方面引導患兒主動學習,從而全面提高患兒各功能障礙[10]。本組結果表明,應用引導式教育訓練輔助治療的試驗組,在治療有效率、語言功能、生活能力及智力等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給予腦癱患兒言語障礙臨床治療中實施引導式教育訓練應用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提升患兒語言、智力及生活能力,從而提升治療效果,具有臨床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