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玉紅
矸石山該是什么樣的,是黑臟、亂、差?當你來到同煤集團忻州窯礦矸石山治理現場,拾級而上,登臨雄偉的觀景臺,俯瞰腳下近17萬平方米的矸石山時,映入眼簾的是一幅滿目蒼翠、草長鶯飛的優(yōu)美畫卷。
忻州窯礦位于大同煤田北部,距大同市區(qū)17.5公里。工業(yè)廣場矸石山1984年投入使用,分為東、西兩個區(qū)域,占地類型為山溝,總面積約17萬平方米,矸石堆放量達366萬噸,堆放高度約36米。
懷著對綠地藍天的向往,忻州窯礦從2005年開始對占地5萬平方米的西區(qū)矸石山進行集中治理,不僅形成了綠化群帶與文化廣場、員工停車場遙相呼應的人文景觀,也為今后的矸石山治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引領下,忻州窯礦干部員工不等不靠,主動出擊,以“時不我待、爭創(chuàng)一流”的文化自信,打響了一場全員重視、全程投入、全域治理的環(huán)境保護攻堅戰(zhàn)。
為把矸石山治理工作抓細抓好,忻州窯礦與華源綠化公司通力合作,借鑒西區(qū)治理的成功經驗,在恢復生態(tài)的同時,致力于綠色礦山、美麗家園建設,集中精力對東區(qū)矸石山進行治理,走出了一條獨具忻州窯礦特色的矸石山動態(tài)治理新途徑。
矸石山動態(tài)治理,是土與火的抗爭,是綠與黑的博弈。忻州窯礦黨政按照“因地制宜、因災設防,宜綠則綠、宜景則景”的治理思路,僅用兩年多的時間,就取得了顯著成果,矸石山治理成為百年老礦內聚合力、外樹形象的又一張金色名片。
矸石由于發(fā)熱量大、含硫分灰分高,隨時會自燃復燃。面對困難,該礦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對矸石廢棄物的分布、數量、土地占用、水土流失、土壤破壞現狀,以及礦山環(huán)境治理前期效果等進行了全面調查評估,并對矸石自燃原理進行周密分析和論證,在保證達標排放的基礎上,改變傳統矸石堆積方式,采用“自下而上、推平堆積、分層碾壓、黃土覆蓋”的排矸覆土方法,按照“平面造地,立面造綠,梯次種植”的綠化思路,有重點、分層次對矸石場區(qū)進行綠化、硬化和美化。先后栽種了丁香、山杏、云杉、金葉梅、紫葉矮櫻等20多個品種、共53000多株草本植物,綠化面積達到了9.8萬平方米。為防止水土流失和坡面剝落,該礦還采用防滲漏和植生袋相結合的技術,并植入護坡草籽等坡面植被群落,安裝了灑水管路和噴淋裝置,定時噴霧降塵,確保治理取得實效。
生態(tài)建設與經濟發(fā)展統籌考慮,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目標,是忻州窯礦矸石山治理始終堅持的原則。為避免反復治理、重復投資,該礦從矸山治理之初,就把滅火、護坡、植被恢復等工作統籌兼顧,對山體穩(wěn)定和水土保持等進行通盤考慮。為節(jié)約成本,他們在山上建起容量400立方米的蓄水池,利用管道抽取凈化后的礦井水,對花草樹木進行灌溉,使礦井水得到了有效利用。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矸石山治理初見成效,進一步激發(fā)了忻州窯礦人加強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的信心和決心。忻州窯礦黨政提出要用5年的時間,把矸石山建設成為優(yōu)質矸石治理生態(tài)景區(qū),打造大同地區(qū)環(huán)境治理的典范。
不久的將來,一個更加綠色、和諧、美麗的忻州窯礦將呈現在世人面前,傳統概念中的矸石山將在從黑到綠的完美蛻變中完成新的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