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靖雯
當前,全國宣傳思想戰(zhàn)線正在開展 “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四力教育。新聞采訪一線是 “四力”教育的主陣地,而重大突發(fā)新聞事件更是錘煉“四力”,檢驗新聞采編隊伍“四力”教育成果的“試金石”。十堰廣播電視臺在8月初的抗洪救災報道中迎難而上,恪盡職守,積極參與救災報道,用行動和效果詮釋了新聞戰(zhàn)線開展“四力”教育的重要成果。
新華社原社長穆青在總結自己的體會時曾說:“只有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才有思想,才有力量,才有主題,才有文章”。這句話道出了深入實際對記者的重要性。一名好記者,必須練就一雙“鐵腳板”,多深入新聞現(xiàn)場采訪,人之所至,情之所生,才能寫出好的新聞作品。重大突發(fā)新聞事件是提升“腳力”,練就“鐵腳板”的訓練場。
8月5日至6日, 十堰遭遇強降雨天氣, 全市多處受災,鄖陽區(qū)柳陂鎮(zhèn)尤為嚴重,暴雨引發(fā)的山洪造成部分群眾死亡。
災情就是命令! 洪災發(fā)生后, 十堰廣播電視臺積極行動,以強烈的使命感投入到抗洪救災宣傳報道中。臺黨委書記、臺長王世昌、總編輯王永輝、副總編輯兼融媒體新聞中心主任阮志偉迅速對抗災救災新聞宣傳做出部署, 并安排了近20 名記者深入災區(qū)采訪。
然而,采訪的艱辛對出人意料。當記者陳婷、蔣巍、湯海濤、葉旭升乘車到達柳陂災區(qū)時,路上有近1 米深的洪水,采訪車和大批救災車輛被困在櫻桃溝路口無法通行。 緊要關頭,4 名記者憑著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步行涉水半個小時抵達災區(qū)。 柳陂鎮(zhèn)肖家灣村電力和通信中斷,進村的唯一通道被淤泥覆蓋,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孤村”。 為了進村采訪,陳婷挽起褲腿,跟著向導,在深及膝蓋的淤泥里,深一腳淺一腳地慢慢行走。背著10 多斤重的背包和攝像機,腳陷在淤泥里難以拔出,再加上頭頂著烈日,每行進一步都異常艱難。 對于一名身強力壯的男記者,這都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更何況一名“嬌嬌女”。然而誰又能想到,陳婷在家里卻是一名柔弱的妻子和一位三歲孩子的媽媽,當時還有3 個多月的身孕。 可是她最終不辱使命,圓滿完成了采訪任務。
記者陳松林、蔣巍、葉旭升、湯海濤、喻波、馬凱俊等人為了抓拍積極搶救災民的村干部李利、 搜尋失蹤災民的消防戰(zhàn)士,在泥水里來回穿梭,縱使鞋子衣服全部濕透,身上濺滿泥漿全然無所顧及。 因為,他們是記者。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筆下有乾坤。 面對采訪中的困難, 十堰廣播電視臺融媒體新聞中心的采編人員沒有退縮,個個迎難而上。 在重大突發(fā)事件面前,一名記者就像一名戰(zhàn)士,迎著新聞沖鋒向前,縱使面臨著再多的艱難險阻,他們始終恪盡職守,實現(xiàn)著記者的價值。
習總書記提出,宣傳思想工作者要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八牧Α敝?,腳力是基礎,決定態(tài)度。 眼力顯功底,決定格局。練就“鐵腳板”才能經(jīng)風雨,長見識,而要看得遠,看得透,還需要有一幅“雷達眼”,在紛繁的環(huán)境中善于發(fā)現(xiàn)新聞。
8月6日洪災發(fā)生后, 記者黃龍波在第一時間就跟著十堰市委、政府主要領導到達災區(qū)。 作為一名時政記者,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做好市領導指導抗災救災, 關心災民的新聞報道。由于當時柳陂鎮(zhèn)青龍山村剛剛經(jīng)歷磨難,災民情緒不穩(wěn),基層干部忙于救災,外來的救援隊伍多,雖然在柳陂參與救災報道的有10 多人,但要在嘈雜忙碌而又陌生的救災現(xiàn)場挖掘到有價值的新聞,開始顯得特別困難。黃龍波卻憑著一雙慧眼,有了意外的收獲。 在現(xiàn)場采訪時,他發(fā)現(xiàn)一名救災隊員腳下竟然穿著一雙女鞋,雖然動作麻利,但是走路還是稍顯別扭。打聽之后才知道,這名隊員就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洪水并率先參與救人的村干部李利,連續(xù)10 幾個小時沒有吃飯,涼鞋被沖走,便撿了一雙女鞋穿上繼續(xù)忙著救人。就這樣,一個感人的新聞故事隨著一雙女鞋被挖掘出來。
記者是時代的記錄者, 要做一名好記者, 就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善于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閃光點。只有練就一雙“雷達眼”,從紛繁的表象中發(fā)現(xiàn)目標,才能寫出真實、鮮活、生動的新聞作品。
馬克思主義新聞工作者,不僅僅在于記錄社會,為時代立言,更應當是一名社會工作者,做到胸中有時代,心中有人民。從政治屬性來說,黨性是我們國家新聞媒體的第一屬性,新聞媒體和每一名新聞工作者都必須嚴守政治規(guī)矩,筑牢“四個意識”,堅持“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記者沒有“腦力”,寫出來的新聞不僅缺少傳播價值,還可能因為立場和導向問題,給意識形態(tài)工作帶來安全隱患。 因此,新聞工作者必須認真鉆研,勤于思考,把重大突發(fā)新聞事件作為提升和檢驗“腦力”的練兵場。
鄖陽區(qū)柳陂8.6 洪災洪水來勢兇猛,損失較大,輿情不好把控。為了給抗災救災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十堰廣播電視臺一開始就確定了只關注災情,不渲染悲情,將主要精力放在眾志成城,合力抗災救災宣傳重點上來,確定了正面宣傳為主,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的基調。 十堰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王世昌、總編輯王永輝一直對抗災救災報道方向進行宏觀指導。副總編輯阮志偉通過新聞晨會、中心主任會全天主持選題策劃和新媒體把關, 確保新聞報道導向正確,事實準確,客觀到位。
每一篇作品出來后,都堅持移動優(yōu)先,廣電新聞客戶端和微信率先發(fā)布,電視新聞隨后跟進。 洪災期間,融媒體新聞中心所發(fā)新聞無一紕漏,點擊量和收看率維持較高水平,真正實現(xiàn)了優(yōu)勢互補,牢牢占據(jù)了輿論高地,提高了輿論引導能力。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記者的功力最終體現(xiàn)的成果就是新聞作品。而要寫好新聞,除了“腳力”、“眼力”、“腦力”的長期積累,更需要長期練筆。 從新聞的立意、標題、結構、遣詞造句到寫作手法都需要反復推敲,認真揣摩。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新聞的表達方式還要根據(jù)用戶的需求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
在這次救災報道中, 十堰廣播電視臺融媒體新聞中心兩個電視欄目和三個新媒體平臺體累計發(fā)布救災新聞100多條。 為了提升新媒體產品的影響力,我們從構思策劃、到圖片、視頻的選擇,都反復斟酌,盡可能讓每一篇作品都圍繞重點,緊扣熱點,抓住亮點,找準淚點。 微信作品《十堰暴雨傾盆,洪水泛濫!柳陂鎮(zhèn)6 人死亡,6 人失聯(lián)!搶險救災已全面展開》作品出來后,臺黨委書記、臺長王世昌、副總編兼中心主任阮志偉與微信小編一起反復討論標題和稿件結構,歷經(jīng)多次修改。 最終微信發(fā)布后,僅僅1 個小時點擊率就超過3.5 萬次。 《十堰遭遇大暴雨,各地全力開展抗災救援工作》 《襄渝線中斷5 小時,100 余人緊急搶修》等抗災救災新聞,充分發(fā)揮電視視頻表達的優(yōu)勢,突出現(xiàn)場感調動受眾情緒,以組合報道、連續(xù)報道全景展示眾志成城抗災救災的火熱場景。報道內容之全面、重點之突出、現(xiàn)場感之強,受到社會各界和廣大受眾的肯定,宣傳效果達到了最大化。
回顧這次抗災救災報道,實際上就是一次踐行“四力”的過程。我們的記者用跋涉在泥漿中的雙腳,用流淌滿身的汗水,用一篇篇即時傳播、生動準確的新聞踐行著新聞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錘煉 “腳力、眼力、腦力、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