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艷紅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和武漢國際化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來到湖北工作、學習、旅游、定居。為了滿足他們對信息的需求,也為了進一步擴大湖北(武漢)在全球的影響力,一些專門針對外籍人士的、用外語發(fā)布信息的媒體相繼誕生。從報刊到網站到手機端,從官方到民間到個人,這些媒體在湖北的國際化道路上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外文媒體在中國的發(fā)展由來已久,新華社、中國新聞社、中央電視臺等新聞機構早已建立起了多語種、多媒介的傳播格局,在國際新聞界也占有重要位置。然而,這些大都是國家級的媒體,以傳播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的重大新聞為使命,具體到地方層面,能被傳播的信息則少之又少。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除了北京上海等國際化大都市外,中國其它省市的外籍人士也日益增多。據(jù)統(tǒng)計,湖北省常住外國人口有1.9萬人,他們中大多數(shù)人不會說漢語,更無法用漢語讀書看報,如何了解本地新聞動態(tài),獲取最新的生活資訊,對它們而言是一個盲區(qū)。
根據(jù)主辦方性質的不同,湖北省內現(xiàn)有的外文媒體可以分為三類:官方媒體、民間媒體和自媒體。這三類媒體在具體的運營中各有側重,但基本目標都是為了服務在鄂的外籍人群。
這類媒體由政府主管,由本地傳媒機構運營,代表媒體有湖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外文版、《長江周報》英語版。
湖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外文版包含英法文兩個語種,是省政府辦公廳主管,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承辦的對外宣傳媒體。英文版于2012年5月4日開通,以“溝通湖北與世界、服務企業(yè)與公眾”為宗旨,力圖多方位、多角度的展示湖北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法文版開通于2014年6月16日,側重展現(xiàn)湖北在中法關系發(fā)展中的特殊角色。
《長江周報》英文版(Changjiang Weekly)創(chuàng)刊于2012年4月27日,這是當代武漢首份英文報紙,由長江日報報業(yè)集團創(chuàng)辦。該報旨在為在漢的外籍人士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務,營造國際化的城市環(huán)境。
此外,武漢電視臺開設了海外頻道,《特別關注》雜志創(chuàng)立了英文版,武漢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開通了英、法、韓、日、德五個版本,宜昌、襄陽等市政府門戶網站也開通了英文版。
這些媒體由于其官方屬性,除了為外籍人士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服務,還承擔著“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使命,因此在內容設置上,會突出地方化特色,以充分展現(xiàn)改革開放以來湖北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各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創(chuàng)立于2004年的武漢時間網(Wuhan Time)是華中地區(qū)首個面向外國人的英文門戶網站。該網站由中外人士合作創(chuàng)立,旨在讓更多的外國人把武漢當作自己的家。除了信息發(fā)布,Wuhan Time還設置了論壇和博客欄目,訪客可以在注冊后發(fā)布或查尋就業(yè)、旅行、租房、等各方面的服務信息。
2015年,在武漢生活了6年的美國人衛(wèi)杰創(chuàng)辦了英文網站武漢社交圈(Wuhan Social),后更名為小贊武漢,為在武漢的外國人和喜歡國際化生活方式的中國人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服務咨詢。
以Wuhan Time和Wuhan Social為代表的這類民間媒體由于多由外國人或中外人士合作創(chuàng)辦,在信息的發(fā)布上更加注重服務性,與訪客之間的互動性也更強。
3.自媒體
自媒體又稱“個人媒體”,是隨著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而興起的一種新型傳播方式,具有平民化個性化、低門檻易操作、交互傳播快的特點。湖北外籍人士眾多,精通外語的中國人也不在少數(shù),這類人群已經成為對外傳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外文媒體的興起,彌補了中文媒體在對外傳播方面的局限性,有利于增強外國人對湖北的了解,便利他們在湖北的生活,營造國際化的城市環(huán)境。截至目前,湖北已經形成了以官方媒體和民間媒體為主,以自媒體為補充的對外傳播格局,但是在具體的發(fā)展中,還有很多方面有待改進。
1.差異化特色不夠突出。雖然各大外文媒體在角色定位上有所區(qū)別,如民間媒體更加側重對外籍人士實用性較強的內容和服務,而官方媒體還要兼顧對外傳播,但由于它們的服務對象都是外籍人群,在具體的運營中,各媒體尤其是同類型媒體在內容采編方面會出現(xiàn)趨同化。這固然是由市場需求決定的,但是很大程度上會造成資源浪費,而且不利于媒體的的長遠發(fā)展。
2.新聞質量有待提高。經過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湖北外文媒體大都能做到“立足本地、面向全國、放眼世界”,但是在新聞呈現(xiàn)上,還是以宏大敘事為主,對社會個體關注不足,有影響力的深度新聞產出較少。此外,部分媒體和平臺缺乏專業(yè)化運營團隊,內容更新慢,編譯質量也有待改進,這不僅無益于提升湖北的外宣形象,甚至會帶來相反的效果。
3.媒體之間缺乏交流與合作。截至目前,湖北各大外文媒體基本上還是處于各自關門發(fā)展的狀態(tài),雖然偶爾會互相引用稿件,但還是缺乏常態(tài)化的交流與合作機制。
4.自媒體野蠻生長。隨著互聯(lián)網、移動通訊等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自媒體已經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之一,外文自媒體也不例外,由于傳播語言的多元化,在監(jiān)管方面的難度也大大增加。
外文媒體的發(fā)展水平,不僅影響著媒體自身發(fā)展,更與我省甚至我國的形象緊密相關。提升湖北外文媒體傳播能力建設,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各媒體要加強內容建設。一方面,為了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各媒體應該找準自己的定位,充分利用自身特色,為讀者呈現(xiàn)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在進行內容生產時,要增強講故事的能力、增強議題設置能力、增加新媒體的運用能力,多生產具有影響力的深度新聞。
2.各媒體要加強人才培養(yǎng)。進行對外傳播,歸根到底要靠人,靠人來推動、來落實。因此,開設了外文版的媒體和平臺應該加強人才培養(yǎng),如與省內相關院校合作,引進外籍人才等,以建立起一支具有全球視野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提升對外傳播水平。
3.各媒體要加強推廣,提高社會關注度。相比于國家級的外文媒體,如China Daily、新華網外文版等,地方外文媒體知名度和關注度還有待提高。各媒體可以考慮利用機場口岸、國際社區(qū)等外籍人士集中的地方或者國際賽事、外事活動等場合進行推廣和宣傳,從而擴大傳播效果。
4.媒體之間要加強交流與協(xié)作。各媒體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和特色,加強協(xié)同合作,可以實現(xiàn)1+1>2的效果。比如可以加強工作人員之間的交流,建立專稿互換機制,甚至可以聯(lián)手推出線下活動等。此外,還可以加強與國家級媒體甚至國外媒體的合作,拓寬傳播渠道、提升傳播能力。
5.相關部門要加強對自媒體的監(jiān)管。相較于中文自媒體而言,外文自媒體在數(shù)量和影響力上都不足掛齒,但是它們反映的是一個省,一個國家的形象,加強監(jiān)管刻不容緩。
區(qū)域外文媒體的誕生是城市國際化的必然結果。經過十多年的探索,湖北的外文媒體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傳播格局,在區(qū)域對外傳播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與國家級的外文媒體相比,它們發(fā)展的歷史還比較短,在傳播機制、策略與規(guī)律等方面的研究也相對欠缺,因此在未來的發(fā)展中,我們急需厘清它們在區(qū)域對外傳播中的功能與定位,增強國際傳播能力,更好的服務于國內外對湖北感興趣的外籍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