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志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今天我們紀(jì)念松江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以下簡稱松江會議)的召開,到底有什么超越時空的意義?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就需要把當(dāng)時松江的故事講得更完整一些。
在我看到的許多研討會的論文里面,已經(jīng)寫到了松江會議的“總導(dǎo)演”其實是毛主席。1949年9月2日,毛主席給華東局饒漱石打電報,非常地焦急,希望華東局能夠在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這個事情上推進(jìn)一下。最后的結(jié)晶就是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wù)委員會頒布的《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組織通則》(以下簡稱組織通則)。所以如果我們把這個故事講完,其實它從頭到尾就是一個立法的過程,最后的“產(chǎn)品”是組織通則。立法以后,全國各地的縣的各界人民代表大會都要這樣去召開。透過這個立法的過程,我們就看到它其實就是人大制度在新中國的一個生長的過程。
松江會議為什么能夠成為全國的樣板?我認(rèn)為主要是因為它滿足了三個條件:一是高舉民主的大旗,民主一定要通過選舉來體現(xiàn);二是它解決了當(dāng)?shù)氐闹卫韱栴},如果沒有把當(dāng)?shù)氐闹卫韱栴}解決好,這個制度也推不開;三是有法治的基本操作,松江會議最后的結(jié)晶體現(xiàn)為立法,制度通過法律得到鞏固,才能夠真正地生長出來。此時再來看1953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以及后來的人民代表大會,基本都是上述模式——先選1-2個地方試點,然后將試點作為樣板批轉(zhuǎn)給其他地方,大家都做得差不多的時候就起草新的法律。簡言之,這就是我們制度創(chuàng)設(shè)的一個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