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源(西安財經(jīng)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1)
《綠皮書》這部影片講述了意大利裔的白人司機被雇用,為黑人鋼琴演奏家的巡回演出做司機而引發(fā)的一個跨種族的友情故事。從影片類型上來講,算是比較典型的好萊塢公路喜劇片。好萊塢公路片擅長借主角在沿途所經(jīng)歷的風景與事件,來傾訴主角內心的孤獨空寂,并且通過這樣一段旅程,在追尋自我與消解自我中不斷探索,從而來探討人的內心世界?!毒G皮書》這部影片追尋的自我,很明顯是一種對身份認同的探求,無論是種族還是角色的認同,都是影片主人公在旅途中對自我認知不斷的碰撞與重塑。影片上映以來,受到廣泛好評,這樣一部題材與類型均屬普通的電影,為何會享有諸多殊榮,恐怕不僅僅是因為“情感是不分國界的”,而是在當下社會,如同音樂家唐的身份認同困惑一樣,許多人、許多民族、許多國家面對同樣的身份認同的困惑。
《綠皮書》中,非常明顯的戲劇沖突之一就是種族沖突。影片時間被設置為1962年,這恰恰是《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發(fā)表100周年的時候,100年過去了,黑人依然處于歧視鏈底端,處處受到不公正待遇。政府為了避免沖突,專門印制了黑人旅行指南——綠皮書,告訴人們哪些是黑人可以用餐和住宿的地方,主角托尼就帶著這本冊子,和鋼琴家唐·謝利一起踏上了旅途。這本綠皮書明確界定了有色人種與白人間的界線,是對于各自所屬的族群身份的明顯的區(qū)分。
影片中種族歧視的橋段隨處可見。主角托尼原本是個強烈的種族主義者,黑人工人在他家喝過水的水杯被他直接丟棄在垃圾桶里,即使勉為其難地受雇為唐的司機,也不愿屈尊紆貴為黑人雇主提行李。他們一路到達種族問題更加嚴重的美國南部,因為迷路,他們在天黑以后還在旅途而被警察盤問關押;在服裝店里因為膚色不同而受到不同對待,店員以為是白人托尼要買西裝,殷勤招呼,請他試裝,當發(fā)現(xiàn)試衣服的人是黑人時,立刻結結巴巴地拒絕;當唐在舉辦的音樂會間隙想用洗手間時,也被侍者拒絕,指給他露天中用破木板搭建的臨時洗手間;最后一場演出前,主辦方給予音樂家似乎是盛情的接待,卻給他使用雜貨間做更衣室,拒絕他進入只對白人開放的餐廳用餐……
這種社會普遍存在的種族歧視實際上是一種社會身份認同,是對自己所屬的群體的共同性與另一群體的差異性對比的認識,是其中的個體對于自己所屬群體的價值和情感的認知。白人認為自己所屬的群體天生就高人一等,享有特權,就像是拒絕唐在餐廳用餐的酒店老板所說的那樣,幾年前一支剛剛獲得冠軍的球隊來他們這里受到了人們熱烈歡迎,即使這樣也沒有允許他們在該餐廳用餐,因為“這是傳統(tǒng)”。
這種社會身份認知將兩位主角圈定在各自的身份范疇,雇主唐·謝利分明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彬彬有禮的紳士,卻需要受到白人司機托尼·利普的保護,并且在生活中處處受歧視與刁難。這種身份錯亂帶來的戲劇效果使影片充滿張力。盡管唐作為一位鋼琴家而受到人們尊敬,但是涉及種族問題時,他又被無情地劃入另類。
影片設置的托尼這個角色是一位紐約夜總會的打手,意大利裔,這樣的身份在美國也是受到歧視的,美國人潛意識里認為意大利人就是黑手黨的代名詞,所以在影片開頭一幕中,托尼將一位鬧事的客人拖出夜總會,并且狠狠毆打一頓。夜總會因故停業(yè)后,托尼和別人打賭一頓吃掉了26個熱狗贏了50美元,這些細節(jié)為我們塑造出了一個好勇斗狠的莽漢形象。在路途中他們因為迷路而在半夜被警察攔下,警察罵道:“意大利人就是半個黑人?!边@句話并不是指意大利人有黑人血統(tǒng),而是指意大利人被美國主流社會看作是像黑人一樣無知粗魯,下等粗劣。當托尼在唐的指導下寫出文辭優(yōu)美、感情真摯的家信時,托尼的家人們被深深感動,他的兄弟追溯起自己的家族淵源,說自己的祖先曾經(jīng)和米開朗琪羅一起為教堂繪制過壁畫,這是對自己家族意大利血統(tǒng)的認同,是對意大利文化的肯定。在唐建議托尼將姓氏簡化以便人們更容易辨識與發(fā)音時,托尼堅決拒絕了,并且在宴會的主持人未能正確讀出他的姓名時,告訴對方這是意大利姓。這是托尼對于自己社會身份的明確認知,比較起唐對身份的糾結,托尼更加簡單且堅定。由此看來,盡管同樣是受歧視的種族,但是比起人種歧視來,其他似乎都不那么難以接受。
兩位主角就個體來說,身份迥異——唐·謝利是黑人,受過良好教育,舉止規(guī)范嚴謹,是一位優(yōu)秀的鋼琴演奏家。而托尼·利普出生市井,在夜總會當保安人員。我們通過旅途中唐的念白得知托尼在信件中把“親愛的”(“dear”)這個詞拼成了“鹿”(deer),說明托尼沒有受過多少教育。影片中還有一些因托尼的無知而導致的笑話,例如唐·謝利的專輯《地獄中的俄爾普斯》,托尼誤把“Orpheus”當作“orphan”,念不對音樂家肖邦的名字等。有一處非常有意思的細節(jié),當唐叮囑托尼他演奏一定要用施坦威鋼琴,托尼在綠皮書的空白處根據(jù)發(fā)音寫下了鋼琴品牌,卻誤寫作“stain way”,意思是有污點有瑕疵的路,這可能也暗示著影片中接下來不完美的旅途。
托尼暫時失業(yè),別人向他提供線索——謝利博士正打算招一名司機,托尼應聘而去。當他們第一次在唐富麗堂皇的住所見面時,唐身穿長袍,高高在上地坐在靠背椅上,仿佛非洲酋長一般,托尼充滿好奇,但是并不打算接受黑人的雇傭。后來,唐通過付出豐厚的傭金并且說服托尼的妻子,使托尼接受了這份工作。一起踏上旅程時,托尼甚至由于種族原因,對唐抱著不以為然的態(tài)度——不肯為唐提行李,開車時隨意吸煙,一個人吃掉妻子準備的兩人份的食物,但是當他第一次看到唐的演奏時,就被折服,在給妻子的信里寫道:“他可以像李伯拉斯一樣演奏。”李伯拉斯是美國著名的鋼琴家,也是當時全世界收入最高的藝人,充分說明托尼對唐的鋼琴家身份的認可,在后面的情節(jié)中,因為劇院沒有按照合同準備施坦威鋼琴,托尼揮拳打了工作人員也有可能是出于他對唐的鋼琴才華的尊重。
在生活中,唐是一個嚴于律己恪守規(guī)范的人,比方說,旅游點的地上掉了一塊出售的石頭,被托尼撿到偷偷藏起來,被唐發(fā)現(xiàn)后要求托尼送回去或者出錢買下來;旅途中下起了大雨,兩個人疲憊不堪,托尼提議說,到下一個鎮(zhèn)上,有旅店我們就住,我偷偷把你帶進去。唐拒絕托尼的提議,要求他按照綠皮書的提示,尋找合適的住宿地。不巧被警察攔下,過程當中產(chǎn)生言語沖突,托尼毆打警察,兩個人因此被捕,唐說“有尊嚴比暴力更重要”。唐被要求使用臨時洗手間,他寧愿往返花四十分鐘回住地,也不愿意將就,托尼問他為什么不在野地解決,唐回答:這與動物有什么區(qū)別?最后一場演出,唐不被允許在餐廳和白人一起就餐,為了尊嚴,他放棄演出。在相處的過程中,托尼看到了唐作為單獨個體的獨特魅力,完成了對唐由種族認知到個體認知的變化。
唐對于托尼的認知也是有一個變化的過程。托尼在小酒吧里解救受到勒索訛詐的唐,面對幾名白人混混,托尼作勢要掏槍,在脫離危險后,唐說“我就知道你沒有槍”,這時的托尼在唐眼里是“l(fā)ip”,是一個只會吹牛說大話的人。當他們在最后一站的橘鳥酒吧里出來后,托尼對空鳴槍,嚇走了企圖搶劫他們的匪徒,這時唐說“我就知道你有槍”,這時的托尼在他眼中已成為一個可依靠的伙伴。
兩位主角在不斷的沖突磨合當中實現(xiàn)了對彼此身份認同的重新確立,這也說明,身份認同是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它是不斷發(fā)展融合的,而且受到情感的支配。
唐·謝利在九歲的時候,因為出色的音樂天賦而受到資助,在列寧格勒學習音樂,并且取得了心理學等三個博士學位。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形成的關鍵階段,根據(jù)影片中人物對白我們可以了解到,唐在成長過程中被作為天才追捧,并沒有被強調黑白人種的差異,所以他對于自己所屬的膚色群體的共同性和與其他群體的差異性的認知并不十分明晰,或是說,感受并不強烈。當他回到美國后,黑色人種所受的各種不公正待遇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唐在招聘司機時稱是“謝利博士”雇司機,強調自己的博士頭銜,因為博士更加受人尊重,但實際上他是因為鋼琴巡演的事務招聘,因此托尼還以為唐是取得鋼琴博士的頭銜,問:還有這樣的(頭銜)嗎?
一方面,唐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舉止文雅的紳士,甚至是有意識地摒棄黑人文化。比方說,他說自己從未吃過炸雞,炸雞一般被認為是黑人熱愛的食物,影片中有一幕,音樂會的主辦方宣稱為黑人鋼琴家準備了特別的食物——炸雞,這一幕使唐無比尷尬,因為炸雞因其廉價被視為黑人食物,很少會出現(xiàn)在宴會當中。他對托尼說,從未聽過黑人樂曲,自己所學習的是古典鋼琴。在有色人種的旅店院子里,唐一個人衣冠楚楚孤獨地坐著,拒絕了其他身穿工裝的黑人的游戲邀請。但是,另一方面,天才、富有、紳士,這些詞語都是唐的身份標簽,但這些似乎都敵不過他的種族標簽。作為音樂家,唐受到熱情歡迎,達官貴人們欣賞他的鋼琴曲,也能夠與他相談甚歡,但是落在具體的細節(jié)上,他立刻就被白人社會摒棄在外,不可以用大廳內的洗手間、不可以和白人一起就餐。
唐和托尼晚上趕路,因為違反了“日落后不可以流連在外”的規(guī)定而受到警察盤問,發(fā)生沖突被捕,在警察局中,他給司法部長打電話求助,驚動肯尼迪總統(tǒng)的兄弟,因此被釋放,唐覺得十分屈辱憤怒,因為膚色問題被逮捕而去,因為不存在的罪名求助大人物,讓他覺得自己“像垃圾”。努力做個高雅的人,摒棄一切生活中黑人的烙印,卻還是因為無法改變的膚色而失去尊嚴。
影片比較隱晦地表現(xiàn)出唐是位同性戀者。托尼到警察局去解救唐,警察把唐和一個年輕人赤裸地銬在一起,并進行了毆打。托尼通過賄賂的方式解救了唐,唐回到住處照鏡子看到臉上的傷痕落淚,認為自己既不夠黑,又不夠白,還不夠男人。這是唐在尊嚴喪失之后對自我身份認同的深深的困惑。
但是,唐這個人物有非常有勇氣的一面。他沒有留在紐約,拿更高的報酬,而是選擇到美國南部這個種族歧視更加嚴重的地區(qū)巡演,影片沒有就他的動機給出具體答案,我們可以根據(jù)細節(jié)中的蛛絲馬跡進行猜測——或許是因為挑戰(zhàn)自我,看看是否可以因為自身的才華而贏得大眾的接納與尊重,但是這一愿望被現(xiàn)實生活擊得粉碎;或許是因為想借自己的成功來激勵更多的黑人,當車子拋錨時,白人司機忙著修車,黑人雇主西裝革履穩(wěn)坐后排,這一幕吸引著路邊田里干活的黑奴,無聲的畫面可能在這些黑人的心底種下了變革的希望。
唐在和托尼交談時說他曾經(jīng)有一段婚姻,但是無法兼顧“好丈夫”和“好音樂家”的身份。既然沒有了“好丈夫”的身份,那么,他深知自己是位好音樂家,說明他的個人身份認同當中,他對于種族、性別的認同并不十分清晰,但是與之相對的是,他對于自己的職業(yè)身份認同有清晰的概念。
唐這個人物在影片中一直竭盡所能保持優(yōu)雅高尚,即使主辦方明顯有歧視的舉動,比方說不讓用洗手間,他還是盡力克制自己,保持微笑有禮地解決問題,寧愿驅車往返自己的住地,也不愿抗議,以期贏得對方的尊重。但他發(fā)現(xiàn)一切都是徒勞,他終于憤怒,在最后一站的演出中,用罷演表示抗議。托尼和唐一起去了黑人酒吧吃飯,托尼告訴女招待唐是很有名的鋼琴家,女招待半信半疑。舞臺上有一架老舊的立式鋼琴,唐走上去彈奏起爵士,酒吧的黑人們齊齊喝彩。唐一直努力做音樂家(musician)而不是娛樂者(entertainer),但是在酒吧里,這一切都糅合在一起。回城時遇到大雪,為了能讓托尼趕上圣誕節(jié),唐開車一直把托尼送回家,唐和托尼完成了角色互換。唐回到住所,望著自己仿若王座一般高高的靠背椅,轉身去托尼家過圣誕節(jié),融入了洋溢著熱鬧家庭氛圍之中。至此,唐從一個刻板的、孤獨的形象變成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而托尼也因此擺托了種族主義者的形象,兩位人物的身份認同在此形成了融合與消解。
通過我們的分析可知,在唐·謝利這個人物身上集中了更多的戲劇沖突,人物形象更加豐富立體。吊詭的是,主角是托尼·利普,唐只是配角。所以這是一部以白人視角出發(fā)的種族平權故事。盡管唐的角色設置是有錢有才華的“黑富人”,但是他需要“白窮人”的保護與幫助,并且在白人的協(xié)助下完成自我蛻變。這個故事選擇了美國南部種族歧視嚴重的地區(qū)作為故事鋪陳的背景,在經(jīng)過一系列的沖突之后,有了戲劇張力,但這種力量很快消弭無形,南方的種族問題幾乎沒有因此發(fā)生任何改變。唯一留下的光明的小尾巴就是回紐約途中,另一位警察提醒他們車胎癟了,而沒有糾結于膚色問題??墒?,這樣就夠了嗎?
這部影片的主題是黑人白人的友情,可惜的是,唐·謝利的家人在電影上映后立刻否定這一說法,說“我父親從未把托尼當作朋友”。由此可見,這只是白人視角的一次粉飾。所以說,如果誰把這部影片看作是溫情脈脈、真情流露,恐怕真的是一種誤讀。
影片上映后,還有一種說法,說中國是這部影片的受益者,理由很簡單,是因為阿里影業(yè)注資本片。阿里影業(yè)只是獲得了資本的回報,中國或是亞裔就因此揚眉吐氣,不受歧視了嗎?不要忘記,影片中托尼應聘時,剛剛落聘而去的就是亞裔的面孔。從文化身份認同的角度來看,除了白人,沒有其他人從這部影片中獲益。
《綠皮書》這部影片中出現(xiàn)了英語、俄語、意大利語、德語幾種語言,世界正在越來越緊密地聯(lián)結在一起,如何將世界各種文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并且不失特色,需要對民族身份、種族身份有更加明晰的認知。在紛繁的世界格局中,不但要對自己有清楚的身份認同,也要對他人有正確的身份認同。每個人從出生起就屬于某個特定的種族、民族、國家,這些身份認同具有先賦性,具有共性,但是個人努力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這些身份認同。如何正確地認知自己與他人,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平等有尊嚴地參與國際事務,這才是我們當下需要考慮的問題,這或許就是《綠皮書》給我們的啟示。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巴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fā)表了題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的演講。在這次演講中,習主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薄拔拿魇瞧降鹊?,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彪S著科技進步,交通更加便利,信息傳播手段愈發(fā)多樣化,世界各國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文明的多彩、平等和包容顯得尤為重要。每個民族的文明都是在歷史長河中漸漸演化形成的,都有其獨特的魅力,但是也各有長短,不存在哪種文明更好更高級,恰如百花齊放的大花園,不能因為牡丹比玫瑰更雍容大氣而鄙視玫瑰,也不能因為櫻花的易逝而忽略其美,即使是角落的雛菊也有它的樸素清雅,只有這些花朵齊聚一堂,我們才能領略春天的美好。各國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給世界文明一個流動、交融、平等的環(huán)境,凝聚共識,和平發(fā)展,才能讓人類文明走向更大繁榮。
2019年5月15日,在北京舉辦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再次重申這一主旨,他指出:“認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執(zhí)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薄拔拿鹘涣骰ヨb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應該是強制的、強迫的,不應該是單一的、單向的。”“各種文明本沒有沖突,只是要有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們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p>
當今世界,不同的文明之間應當彼此尊重,平等對話,這樣才能求同存異,攜手合作,共同推進世界文明合作發(fā)展。影片《綠皮書》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世界文明交流中,依然存在雜音,妄圖用霸權主義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其他民族身上,必然遭到世界人民的唾棄。我們應當借“一帶一路”的春風,保持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勃勃生機,同時又要尊重他國文明,為其他國家的優(yōu)秀文化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以平等開放的心態(tài)看待多元文化,促進國際秩序朝著更加有序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