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
6月25日,地補落下帷幕,新能源汽車緊接著就在7月出現(xiàn)了負增長,為史上首次。這件事更加固了一部分人“這就是一個靠補貼的市場”的直觀印象。
具體的,7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8萬輛,環(huán)比增長-47.5%,同比增長-4.7%。銷量銳減主要在新能源乘用車,當月銷售6.7萬輛,環(huán)比增長-51.4%,同比增長-9.4%。
與其說這是個窗口事件,不如說是一個窗口事件帶來的階段性結果。在7月數(shù)據(jù)點評的時候,《汽車人》提到,實際上,在今年4月份和明份的時候新能源汽車就出現(xiàn)了增長率驟減的傾向。6月是補貼最后時間窗口,車企使出渾身解數(shù)趕時間沖銷量,大大透支了未來的需求。如果我們把今年4、5、6、7月放在一起比較,可以預計下半年的銷量都會因此產生影響。
補貼沒了,市場就頹了?下這樣的結論還為時尚早。
都說新能源汽車是大勢所趨,這會令人覺得它和傳統(tǒng)燃油車是對立的,我是來取代你的,標準的零和博弈。
實則不然,買新能源汽車的人都有其獨特的情況,絕非燃油車可以替代。從需求來講,新能源汽車更像是快速增長的行業(yè)細分市場,好比前幾年的緊湊型SUV,既然SUV也有下滑的時候,那么新能源汽車遇到階段性瓶頸也就不足為奇了。
《汽車人》認為,至少有以下三種情況,消費者需要購買新能源汽車,同時也造就了這個細分市場。
第一,在汽車消費限購的城市,比如北京,大部分人只有機會搖到新能源汽車的牌照,中的簽是有時效性的,過期作廢。尤其在一線城市,這部分用戶中有相當?shù)谋壤羌彝セ騻€人的第一輛車,不差錢的年輕人,希望能買輛好一點的車。結果是,很多人都苦于找不到心儀的車型。至少說明了這兒還有相當?shù)臐摿桶l(fā)展空間。造車新勢力也把這里當成自己的主戰(zhàn)場。
第二,筆者的一位同學是這一種情況的代表,他家在郊區(qū),那里能提供的工作機會非常有限。市區(qū)當然有更多、更好的工作機會,但路程卻有五六十公里。開燃油車每天上下班對于普通的工薪家庭來說負擔不起。純電動汽車就把這個問題完美化解了。他說:“每天晚上在家充電,很少用外面的充電樁。每天上下班通行一百來公里,電費也就是燒油價格的四五分之一?!奔冸妱悠嚍樗麕砹诵碌墓ぷ鳈C會。汽油車開得也越來越少,電動車成了他主要的交通工具。
第三,這種情況同樣發(fā)生在我們身邊,如果你常用叫車軟件,就會有更直觀的感受。什么快車、順風車當中新能源汽車占比越來越高,純電動車很多,混合動力也不少。對這些“拉活兒”的師傅來說,油價是他們的成本大頭,新能源汽車要么更省油、要么用電,最后賺到手的利潤會更多。所以,這塊換車的需求也非常大。
當然,缺點也有,大夏天師傅都不樂意給你開空調了。道理也很簡單,開空調電跑得快,充電不像加油,浪費時間,耽誤他們賺錢。
必須承認,新能源汽車在共享出行中快速普及,對廣大群眾來說,是了解和體驗新能源汽車的最佳途徑。
顯而易見,新能源汽車創(chuàng)造出了新需求,這些需求很多都是傳統(tǒng)燃油車不具備的。所以,它和傳統(tǒng)燃油車不僅是零和博弈。因為開拓了新需求,從而創(chuàng)造了新的細分市場。隨著新能源汽車產品的不斷完善,包括汽車智能化、電子化的快速發(fā)展,新需求將會被不斷釋放,這個增長空間不是傳統(tǒng)燃油車能企及的。
當我們談論汽車行業(yè)進入存量市場博弈的時候,不能忽視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的發(fā)展速度。當然,現(xiàn)在確實碰到了階段性的瓶頸。隨著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產品和技術的迭代,相信市場的潛力終究會顯現(xiàn)出來,或許現(xiàn)在正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對造車企業(yè)來說,科技能夠創(chuàng)造需求,精準的產品定位也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