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摘 要:青海西左前旗扎薩克銀印是青海省博物館收藏的一方清代官印,該印材質精良,器形規(guī)整,鑄造工藝精細,堪稱印中精品。該印是研究清政府對青海地區(qū)蒙古族的統治的不可多得的實物佐證。
關鍵詞:清代;青海蒙古族;官印;扎薩克
青海省博物館收藏的青海西左前旗扎薩克銀印,質地為銀質,印面呈正方形。上部為虎形鈕,虎雙耳豎起,抬首前視,虎視眈眈,前腿直立,后腿臥地,呈半蹲狀?;⑷硌b飾著細小的祥云紋飾,有吉祥美好的寓意,還有細小而密集的豎線紋裝飾老虎全身,代表虎的皮毛,使虎看上去更加逼真。印面豎排陽刻滿文,漢譯為“青海西左前旗扎薩克之印”?;⑩o兩側陰刻滿文邊款,內容與印文相同,印的前側邊和后側邊分別陰刻有漢文和滿文的“禮部造”字樣,左側面陰刻滿文“雍正二十一年造”字樣。印面正方形邊長10.7厘米,高11厘米,重3780克。此印材質精良,器形規(guī)整,鑄造工藝精細,堪稱印中精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1 青海蒙古族歷史
蒙古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他們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懊晒拧币辉~最早見于《舊唐書》和《契丹國志》,它的意思是“永恒之火”。青海蒙古族是青海世居少數民族之一,又稱“德都蒙古”,約在13世紀20年代進入青海地區(qū)。青海蒙古族一般為和碩特部,但也有來自喀爾喀與土默特、鄂爾多斯的部落。他們與早已在青海地區(qū)生活的藏族先民相生共處,很多風俗習慣相互交融。例如,青海蒙古族在服裝上藏族化,但仍使用蒙古語言文字等。青海蒙古族在青海地區(qū)的柴達木盆地、環(huán)青海湖四周、青海南部高原,已經繁衍生息了六七百年。
17世紀30年代,應青海地區(qū)的藏傳佛教格魯派首領要求,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帶領本部人馬,自蒙古一路南下,在青海地區(qū)與反對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派系進行了艱苦的戰(zhàn)斗,并最終贏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自此,蒙古和碩特部統治青海、西藏地區(qū)長達七十余年。
18世紀初,準噶爾部攻占西藏。為維護清政府對西藏的統治,1720年,清政府派軍與準噶爾部作戰(zhàn),意圖收復西藏。同時,聯絡固始汗之孫羅卜藏丹津,請其同時攻擊準噶爾部。羅卜藏丹津在逐出準噶爾部的戰(zhàn)斗中立有戰(zhàn)功,但清政府在收復西藏后沒有繼續(xù)將西藏交給青海蒙古和碩特部管轄。羅卜藏丹津對清政府此舉不滿,于1723年反叛,欲脫離清政府管轄。清政府派遣川陜總督年羹堯平叛動亂,清軍于1724年4月蕩平羅卜藏丹津叛軍,之后殺戮了大量的青海蒙古族。自此以后,青海地區(qū)蒙古族人口大減,蒙古族和藏族形勢因此而反轉,由蒙強藏弱轉為藏強蒙弱,蒙古族在青海地區(qū)的實力大為減弱。
2 扎薩克制度
雍正二年(1724),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后,年羹堯上奏《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條》《禁約青海十二事》,提出了管理青海蒙古族的初步設想,即分散和削弱青海蒙古部落力量,分而制之。所以就仿照蒙古扎薩克制度,劃旗定界,將青海蒙古族部落統一編旗,共分編二十九旗,河北二十四旗、河南五旗。規(guī)定各旗不得互相統屬,不得私自往來,不設盟,“恪守份地,不許強占、擴大領地”,從而加強清政府對青海蒙古族各旗的直接統治。青海地區(qū)的蒙古族每旗設扎薩克一人,“扎薩克”一詞是蒙古語的音譯,源出“扎撒”一詞,意為“支配者”“尊長”,是清代蒙古族對一旗之長的稱呼,同時也是清朝時期對蒙古王公貴族授予的軍事、政治官職爵位。對于扎薩克的人選,清政府是經過嚴格挑選的,受封的扎薩克都會得到清政府頒發(fā)的官印作為權力的象征,確保地方穩(wěn)定和平安。扎薩克的主要職責是處理旗內的行政、司法、賦稅、徭役、軍事以及貿易等事務。
我國有許多兄弟民族生活在邊疆地區(qū),歷代封建王朝為了加強與邊疆各地區(qū)、各民族的團結,大多設有專門的機構處理邊疆地區(qū)的民族事務,如秦代的典客、漢代的客曹尚書、隋唐時期的主客司、元代的宣政院等。到了清代,清太祖皇太極于公元1636年設立了蒙古衙門,主要管理蒙古族事務。之后,皇太極又將蒙古衙門改為理藩院,歸禮部管理??滴趸实奂次灰院?,認為理藩院責任重大,不應當再隸屬于禮部,于是將其獨立出來,與當時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同等級別。
蒙古族各旗就是由清政府的理藩院管理。理藩院規(guī)定,旗與旗之間不得干預彼此的內部事務。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旗之間為爭奪屬民和牧場而引發(fā)的爭端,有利于社會的安定。清政府在扎薩克職位以下還設有協理臺吉、管理章京、梅倫章京和參領等官職,除了協理臺吉必須由皇帝欽定以外,其他官職可由各盟旗自行任命。
清政府對青海蒙古族的治理采用“恩威并施、剛柔相濟”的政策,嚴格管理之外,賦予了各旗旗長扎薩克充分的權利和利益。清政府給每位扎薩克分封了廣袤的土地,領地內的一切都歸其所有。扎薩克不用給清政府繳納稅賦,對其領地內的民眾有絕對的統治權。這些權力可以世襲,蒙古王公貴族一代又一代地統治著自己的領地,生息繁衍。正是因為如此,清代青海蒙古族各部才能和諧共處、維持平衡,同時也確保了清代雍正以后時期青海地區(qū)的穩(wěn)定,扎薩克制度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3 清代官印
中國古代的官印由朝廷頒發(fā),是各級官員權力的象征。清代官印的種類主要包括皇帝玉璽、各級朝官官印、地方行政官員官印、軍事機構官印等。這些官印根據官職高低有嚴格的等級區(qū)分。主要從質地、印鈕、尺寸、印文風格、款式等方面來區(qū)分。
清代官員的官印質地主要有玉、金、銀鍍金、銀、銅、木等,自皇帝依次而下使用?;实鬯铆t印質地以玉為主,兼用金質,玉又分為白玉、青玉、碧玉、墨玉等不同品質。玉印為皇帝專用,其他臣僚不得使用。玉印之下為金質印,清代主要是后妃中的太后、皇后、皇貴妃、妃及皇太子、親王、親王世子的冊封印。銀質官印是除皇帝璽印外實際鈐印中的最高品質,主要為一、二品要員用印。銅質印、木質印主要是地方各級官員所用印信。
清代官印的印鈕主要有龍鈕、龜鈕、麒麟鈕、虎鈕。龍鈕印只能是皇帝的玉璽使用,代表大清政府至高無上的權力,除此之外,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子之印也可用龍鈕。比龍鈕印低一級的是龜鈕印,一般妃子印、和碩親王印、親王世子印都可用龜鈕。清代的龜鈕并不完全像龜,其頭部和尾部均為龍形,只有身體像龜,這種龜鈕體現了持印人的特殊身份。麒麟鈕官印是清代的獨創(chuàng),多用于受分封的郡王印。而虎鈕印大多頒給有爵位的人和一二品武官、邊政大臣。扎薩克作為青海蒙古族一旗之長,用的正是虎鈕印,說明了清政府對青海蒙古族的重視。
清代官印印面大小與官職高低成正比?;实鄣沫t印尺寸最大,如皇帝“廣運之寶”玉璽,“方六寸,厚二寸一分。交龍鈕,高二寸”,各級官印尺寸依次而下,邊長、印厚呈遞減之勢。
青海省博物館收藏的這枚青海西左前旗扎薩克銀印,造型古樸簡練,敦實厚重,印鈕上的老虎雄壯威武,印文布局嚴整規(guī)范,字跡剛健有力,是不可多得的清代古印精品,同時也是清政府管理青海蒙古族各旗的歷史見證,有著珍貴的史料價值,為研究清代青海地區(qū)的政治制度和民族關系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佐證。
參考文獻
[1]林冠群.“大西藏”之商榷——西藏境域變遷的探討[J].中國藏學,2011(S1).
[2]馬夢玲,趙君.青海蒙古族漢語普通話使用中的語音偏誤[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
[3]任萬平.清代官印制度綜論(第一輯)[M].編者不詳.明清論叢.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12).